让脱贫道变成致富路 翁源县连溪村的脱贫小记
初夏的清晨,59岁的连溪村村民吴万明早早起床,“趁着早上天凉快,我去给花坛里的花浇浇水。”他说。吴万明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需要专心照顾,在推进“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过程中,村里根据他善于种植、维护绿化树的特长,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负责全村花卉苗木维护的公益岗位——绿化管理员。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其增加一万多元的收入。“你看看我们村,是不是比电视剧里的景色都漂亮?在村里工作简直是享受。”已经实现脱贫的吴万明骄傲地说。
位于翁源县江尾镇的连溪村是革命老区,靠山面水,连溪河蜿蜒环绕经过全村。驾车驶入连溪村,宽阔的沥青马路沿着翠绿的秧田一路向前延伸,连溪河畔清风徐来,白鹭成行。
谁能想到,4年前,这个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还是杂乱不堪、无人问津的省定贫困村。2016年5月,市纪委、粤北人民医院的扶贫工作队正式驻村,利用自身优势,在山水之间徐徐展开一幅发展新画卷。如今,连溪村和全村24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摘帽出列,2016至2019年,全村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00元变为18901元。
“以前是脱贫,现在就是致富啦,你都不知道过节的时候我有多忙!”翁源江尾镇连溪村农耕文化园去年正式挂牌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去年国庆期间每天涌入近万游客。忙碌的村民们直言扶贫队把他们“扶”进了旅游景区。
“说实话,当时有些触目惊心。”粤北人民医院驻连溪村工作队党建指导员陆大在还记得工作队初驻连溪时的景象:村道是土路,杂草丛生,沿河猪圈、鸡舍遍布,生活污水直排连溪河,河面蚊虫乱飞……
改变,从村容村貌开始。扶贫队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推进路桥与危房改造,雨污分流、巷道硬底化、水岸同治等项目陆续开工……
在陆大在等扶贫队员看来,铺路修桥容易,难的是打开贫困户的“心路”。“这次首先要给村民们的心里铺设一条自我奋斗的脱贫路。”扶贫工作队下了一番“绣花”功夫,鼓起贫困户们脱贫致富的勇气,也想出了办法——“以奖代补”。
“养鱼养鸭,包括就业,只要是贫困户自己赚到的钱,在县里相关奖补政策的基础上,我们分档次实行再奖励。”陆大在介绍,截至2019年底,扶贫工作队累计发放奖补资金约20.31万元,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人均增收约8830元/年。
65岁的吴河坤穷了大半辈子,憋着一股劲。因为穷,老吴家几代人都住在砖瓦危房里,“下大雨的时候,房子里就会漏雨,每逢刮风下雨一家人就担惊受怕。”3年前,在扶贫队的帮助下,危房改造为新房,吴河坤圆了几辈人的安居梦。“没有收入,哪有盖新房的底气?过去我种地整年才有几千元收入,现在全家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吴河坤成了村里第一个完成危房改造的贫困户。在他的带头激励下,扶贫队已帮助全村完成全部的10户危房改造。陆大在算了一笔扶贫账:以吴河坤一家为例,2016年全家总收入18407元,资产性收益为零。在以奖代补政策激励下,2019年吴河坤全家总收入达到110652.55元,其中资产性收益达到18694.6元,发放以奖代补奖金27416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18800元。
不过,今年的春节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而变得不同。大年初三,陆大在匆匆收拾行李赶回村里。“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绝不能让大家因"疫"返贫!”陆大在在朋友圈里做起了“微商”,向同事、亲朋好友“推销”连溪村的“一村一品”连溪米面和时令蔬果。采访间隙,粤北人民医院饭堂等订单信息不时在他手机上弹出。“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好他们脱贫的热情,让他们心里的脱贫路保持畅通!”陆大在信心十足。
新闻推荐
在粤北翁南有一片村落叫醉翁岭,双山守护,两河环流,三村相望。这是我的祖居地。据传,醉翁岭先祖越岭而来,入梅关,溯滃水,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