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 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仁化学堂垇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韶关日报 2020-04-30 08:40

上图为贫困户周欠连在香菇大棚里忙碌着。吴嘉宁摄

近日,记者走进仁化县长江镇学堂垇村,小楼错落,曲巷明净,碧泉环绕,宛若置身于一幅明净的山水画中。这是学堂垇村驻村工作队扎实开展扶贫工作的体现。

2016年,在被列入省定贫困村之前,学堂垇村破旧泥砖房凌乱不堪、垃圾乱扔乱倒、文化基础设施落后……4年过去了,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出“四联四带”工作法,打造“三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功创建县级党建示范点;发展香菇、山楂产业种植和光伏发电项目,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有力帮扶举措,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先后荣获“广东省民主法制村”“广东省卫生村”和“国家森林乡村”。去年,学堂垇村村集体收入达到38万多元,实现贫困村退出标准和贫困户脱贫目标。

党建引领夯实扶贫组织保障

农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在仁化县和长江镇的重视支持下,驻村工作队和学堂垇村支部积极落实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党建引领,落实“三个在先”和“四议两公开”制度,创新推出“四联四带”工作法,打造“三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学堂垇村成功创建县级党建示范点。

村支部书记邓家顺告诉记者,学堂垇村注重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建立党员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度,带领群众致富。

“天气变热了,要多浇点水。”在党员刘秋发的柑橘园里,他和村民一边给柑橘树浇水一边聊天,期盼今年会有好收成。近几年,刘秋发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带动7户贫困户种植柑橘,并帮助贫困户销售柑橘,单去年就帮助贫困户创收达到15万元。

长江镇党委书记邹汉明告诉记者,目前,学堂垇村党建促扶贫工作法经验已在全镇推广。各村加强了与帮扶单位的合作,通过建立健全党群理事会制度、抓好扶贫决策“三个在先”、充分发挥党小组和党员联系帮扶贫困户作用,扶贫攻坚工作水平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产业扶贫增强扶贫发展后劲

在贫困户周欠连的香菇大棚内,只见她正检查一个个香菇筒。“过几天又可以摘一些。今年我家4个大棚共种了18000筒香菇,一年下来收入有三四万元。”周欠连说:“种香菇3年了,驻村工作队连续两年都给予我产业扶持7500元,去年种得好还有奖补,对比之前在镇上打零工那种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能干什么的日子,真是好太多了。今年又种了些山楂,感觉生活有盼头了。”

去年以来,学堂垇村立足本村实际,大力推广山楂种植,与韶关市锐新达公司签订产供销合同,建立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预计每年亩产山楂2500公斤,参与山楂抚育的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邓家顺说。

同时,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楼顶发展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146.8千瓦,该扶贫光伏项目采用全额上网模式与国家电网相并,项目零污染,真正属于清洁、环保、绿色新能源。光伏电站发电项目已在2018年7月12日实现并网发电,有力壮大了集体经济和支撑了贫困户增收。

“香菇、山楂、光伏发电,还有两个孩子上学每年共6000元的生活费补助。”周欠连一项项地算着,自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她增加了哪些收入,“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感谢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不仅村子变漂亮了,连我家都重新进行了装修,我对今后生活更有信心了。”

文化扶贫激发扶贫内生动力

一走进学堂垇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建筑——一个集光伏发电、新时代文明实践讲堂、综合文化室、农家书屋、乒乓球室、电商室、村史室和志愿者驿站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邓家顺向记者介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利用闲置的原村小学,整合帮扶单位自筹资金、扶贫资金和村民捐赠的资金改建成,很实用,很受村民欢迎。

沿路走进村里,记者看到统一刷白的墙上整齐地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民族团结”“学堂垇村文明十条”“学堂垇村卫生公约”等图画,仿佛置身于一条文化长廊。

“《学堂垇村卫生公约》《学堂垇村文明十条》是由驻村工作队制订的。”邓家顺继续介绍,近几年,驻村工作队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和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良好家风、家训带动村风民风建设,涌现出了刘大福等“仁化好人”。此外,帮扶单位协调广东狮子会为村里安装了100盏太阳能路灯,修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组建了4支40多人的村广场舞队。

在山村建立广场舞队并不容易,邓家顺对此深有感触,“一开始连我都觉得不太可能,农村妇女白天劳作已经非常辛苦,在休息的时间参与广场舞活动并不现实。”但是驻村工作队认为,扶贫不能单纯从硬件上帮扶,还要进行精神扶贫和文化扶贫,进行“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多方动员,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该村先后组建起了4支40多人的村广场舞队。如今,广场舞活动成为了村民休闲娱乐的一大消遣,成为了邻里间联络感情的重要载体。

广场上,村民叶雪梅带着小孩在散步,她说:“以前村里到处是坑坑洼洼的泥地,现在有了村广场、绿化小道、小公园,天气好的时候就带小孩出来散散步。晚上还可以到广场上跳舞,心情好多了。”

邓家顺表示,自从帮扶单位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激发了村民内生发展动力,贫困户有效脱贫,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逐步养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闻推荐

仁化扎实推进“亲情式”结对帮扶工作 不断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

本报讯自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仁化各县直部门3000余名干部职工下沉到81个分散村(居)开展“一对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