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产业就业活水 走稳脱贫致富路 韶关市抓产业扶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一年之计在于春。时值春暖花开的四月,翁源县兰花产业园的各大兰园里,一排排整齐种植的国兰、洋兰郁郁葱葱,一朵朵形态各异的兰花点缀其中。兰花养护、打包发货、甚至是网络直播,贫困户在兰园中忙个不停,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如今,兰花不仅在翁源县形成了一项产业,更成为了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富贵花”。
“虽然才来不久,但短短半年多的时间,我学到很多兰花种植和电子商务技能,让我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在翁源县兰花产业园的万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正在打包兰花的贫困户王国英,她笑着对记者说,自己已经成为了公司的正式员工,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同时,王国英有病在身的丈夫也通过为公司代种100盆兰花,一笔可观的收入正随着她家兰花的成长在慢慢生成。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的代种代养项目主要通过为贫困户提供兰花幼苗、场地设施及种植技术培训的方式实施,在此过程中,贫困户无需投入任何资金,只要用心种好兰花便可获得销售收入。
实际上,该公司的代种代养只是该县兰花代种代养的模式之一,对于无劳动力的贫困户,还可以选择和兰园签订《委托代种花卉项目合同》,通过入股资金获得收益。这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和多种多样的产业扶贫路径,让贫困户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这仅仅是韶关市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助推产业扶贫新赋能
处于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韶关,生态环境优良,农业基础厚实。近年来,韶关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结合各地地方特色,通过坚持“六个一批”“七个机制”,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先后建立了葡萄、小龙虾、食用菌、花卉、茶叶、山楂、猕猴桃、生态禽畜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扶贫基地,引导各地持续推进扶贫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南雄阳光玫瑰葡萄和稻香小龙虾、乐昌酿酒葡萄、始兴草珊瑚、新丰奇异果……当前,韶关市“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已具规模,有效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产增收,“善美韶农”区域特色优势扶贫品牌已初步打响,“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长效产业带贫益贫机制已经构建。2019年,全市在家务农有劳力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项目406个,与329个经营主体签订产供销合同并产生实际效益的有7476户。
“我们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产值高,利润空间也较大。我们产业园付给村民的年租金为每亩600元,每亩每年分红600元,村委每亩每年分红200元,村小组分红300元,五年后,分红每年递增20%。对于高租金高分红,我们是有较大承受力的。”南雄阳光玫瑰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李干胜谈及特色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据了解,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800亩,阳光玫瑰葡萄将在今年夏天迎来首次丰产。届时,年产值将达到1.2亿元,不仅为南雄市投入扶贫资金的16个镇(街道)5330户贫困户带来投资分红,也能带动周边农户每年务工增收2万至3万元。
李干胜甚为豪气地说:“今后几年,我们准备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两三万亩。我们的目标是在南雄打造一个阳光玫瑰葡萄王国!”
走进仁化县柑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看到满山的柑橘树花开烂漫,一望无际的柑橘园种有沙田柚、贡柑、茂谷柑、沃柑……山脚下“南柚北柑”加工综合示范项目正在轰轰烈烈地建设。“我们在产业园的南区建设集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分拣包装等为一体的沙田柚加工聚集区,北区建设集现代机械化种植、加工、品控、电商销售及物流中转等为一体的柑橘加工集聚区,辐射带动全县柑橘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仁化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负责人说。仁化正在用“园区+品牌”的扶贫模式,强产业走稳脱贫路,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形成了“一县多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仁化白毛茶、长坝沙田柚、丹霞贡柑、丹霞女蔬菜、扶溪鸭稻米、丹霞铁皮石斛等一系列“国字号”“粤字号”农产品闻名省内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34户参与种植,带动贫困户年户均增收1.6万元。
特色产业擦亮脱贫致富名片
仁化董塘镇省定贫困村河富村的扶贫产业——丹霞女农业河富蔬菜种植基地入选为第四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这犹如为河富村做强蔬菜扶贫产业打上了“强心剂”,农户们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采摘新鲜的蔬菜,珠三角及香港市民晚上就能吃上河富村的蔬菜。在300多亩蔬菜扶贫基地,农民们正忙着把新采摘的蔬菜搬上运输车,准备销往香港,“现在每天产出的蔬菜约有14吨,因为品质好、新鲜,在深圳、香港等市场都是抢手货。”仁化丹霞女农业河富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申丽萍告诉笔者。目前基地实现年产值达400多万元,带动农户100多户,其中贫困户50多户,解决了村民增收难题。
新丰县已经形成“东菜、西果、北茶”的万亩蔬菜、万亩高山茶、万亩佛手瓜、万亩砂糖桔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东部以马头镇秀田村城丰蔬菜贸易公司为龙头的蔬菜种植加工产业;西部以沙田、遥田镇砂糖桔、百香果为龙头的水果种植业;北部以黄磜镇茶峒高山茶专业合作社、大丰农场为龙头的茶产业,通过四个“公司+”的模式,即: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电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代种代养、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小额信贷的扶贫模式,在创新贫困户与经营主体的利益连结机制上做文章,把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与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挂钩,推动贫困户、贫困村、经营主体抱团发展。新丰县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49.92元,高于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
2019年新丰县抓扶贫扶志促脱贫内生动力取得积极成效,其中沙田镇叶屋村贫困户叶双喜,被评为2019年广东省南粤慈善“年度脱贫奋进人”。
脱贫攻坚,产业是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唯有实干,方能决胜,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使出“洪荒”之力,啃下最后“硬骨头”,韶关正以“脚上有土,心中有谱”干字当头的务实作风,突出抓产业脱贫的“治本”关键。目前,韶关市依托“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全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27万个,产业项目收益2.37亿元,带动贫困户1.26万户、4.59万人增收。目前,全市已建立乐昌市香芋产业园、南雄市丝苗米产业园、仁化柑橘产业园等1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10个县(市、区)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其中翁源兰花产业园已纳入国家园区创建管理体系。2019年全市实施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71个,覆盖74个村,其中贫困村25个,产业规模达19万多亩(头、羽),带动贫困户2851户。12个镇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乐昌市九峰镇、始兴县澄江镇暖田村(省定贫困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造血式”产业扶贫引源头“活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通过“造血式”的产业扶贫,将帮扶模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才能激活自身“造血干细胞”,增强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南雄市水口镇的干部们,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9年,水口镇下湖村党支部在本地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带领下,坚持走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先行先试推动“三变改革”,成功引进南雄市富农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稻虾共养生态养殖连片示范基地项目,主要养殖小龙虾(克氏原螯虾),以稻虾连作共作模式,探索发展循环农业。同时,依托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区域,走农旅融合发展道路,推动农耕体验、农旅观光、民宿等乡村旅游发展,助农增收,达到企业帮扶农户致富目标。
现在,下湖村400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建设面积已经完成了约300亩,通过虾稻共作、立体种养的模式,每亩年产值能达到20000多元,并以流转土地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资产入股有股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集体和村民都享受到基地发展带来的红利。公司总经理杨鹏说:“我们通过示范带动,进行返承包模式,由我们统一来配苗、供种,统一回收,让我们贫困户自己来养,他们不需要有再一次的投入,他们在务工的同时,产值、利益是可以共享的,让他们达到零风险。”水口镇通过镇、村发动,激发贫困户内在脱贫动力,让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加入到各扶贫产业基地,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奔康梦。
乐昌市专门出台酿酒型葡萄种植奖补办法,对示范带动贫困户种植酿酒型紫秋葡萄的合作社等进行奖补扶持,带动了220多户贫困户增收,造血型扶贫产业项目初见雏形。位于乐昌市乐城街道的下西村是省定贫困村,2017年下半年,村里因地制宜,由帮扶单位和合作社共同出资170万元,发展种植了200亩的紫秋葡萄。目前,乐昌乐城街道下西村与当地的葡萄酒企业广东誉马葡萄酒庄园签订了订购协议,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顺利解决了销路问题。通过发展酿酒葡萄产业,不仅能让贫困户实现增产增收,还将形成长效稳定脱贫机制,变“输血”为“造血”。
广东证监局驻乐昌乐城街道下西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钟声介绍:“我们通过产业种植养殖帮扶、就业帮扶、教育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等方式,确保完成下西村脱贫扫尾工作。接下来我们还要让这些有"造血"功能的扶贫产业项目形成长效机制,解决贫困户长效的保障问题。”2019年,下西村的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可支配收入均已达到脱贫标准,58户贫困户159人全部完成退出机制,全村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远超广东省脱贫线。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下湖村和下西村的例子只是韶关市“造血式”产业扶贫的一角。韶关市正通过“造血式”产业扶贫的方式,引源头“活水”,让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资和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脱贫的步子走好、走稳。
为此,韶关市强化脱贫“造血”机制,各县(市、区)以贫困村、贫困户增产增收为目标,紧紧扭住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这3个关键,因地制宜探索各种帮扶模式,不断提高扶贫效率,巩固扶贫成果。同时,在产业扶贫上进一步下功夫,坚持“六种帮扶模式”“六个一批”“七个机制”等好做法,进一步扩大葡萄、小龙虾、食用菌、花卉、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依托产业发展形成摆脱贫困的“造血”机制,有效激发贫困地区生产活力,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新的希望。
新闻推荐
图为冲锋舟将“受困群众”载回安全地。本报讯为贯彻落实省市防汛工作精神和市委常委会部署要求,切实提高防汛应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