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中的韶关景貌

韶关日报 2020-04-12 10:07

韶关民间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谣:左莲花、右芙蓉,万年弓箭射云龙。十字萝纱筛豆粉,浈武江绕帽子峰。这首朗朗上口、娓娓动听,既工整、对仗,又有韵律的民谣,高度概括而又明显地描绘出韶关所处的地理环境,还颇为含蓄地勾勒出城内主要的几条古老街巷。

民谣的第一句歌词“左莲花,右芙蓉”,说的是韶城南端浈、武、北三江汇流处,东岸的莲花山,西岸的芙蓉山。这两座峰连叠嶂的山岭,是古曲江二十四景之中的“莲峰樵唱”和“蓉山丹灶”,神奇而有趣的隔江并立,宛如两个亭亭玉立、彬彬有礼的“知客”女郎在迎送旅韶的嘉宾贵客。

第二句歌词“万年弓箭射云龙”,是包含三个不同的内容:“万年”指的是一口古井叫“万年井”,“弓箭”指的是“弓箭街”(今建国路)、“云龙”指的是“云龙亭街”,一井两街紧密相邻,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韶关城内居民过去食、用水靠的是井水,故而共有180口井,其中一口井就打在弓箭街中段(云龙亭街北口西侧),是一口最老、最深的古井,相传可通南海龙官。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乾隆皇帝微服游览江南来到韶州,那时是炎热夏天,在游览弓箭街时感到口渴,他便走向井旁向打水的人讨水喝,喝过之后,顿觉清心润肺,倍加精神,再朝井中一看,发觉井中弥漫“龙气”。于是,他便在井台写上“万年”二字。后来,市民便称呼那口井为“万年井”。上世纪60年代初,在扩建建国路时将“万年井”填没了。历代的“韶州总镇署”(俗称“镇台衙门”)都设在弓箭街(俗称“老东门街”),“总镇署”是韶州古时最高的军事机构,统领的守城军队需要武器护卫城内的治安和对来犯的敌军作战。因此,老东门街应运而起,聚集不少商民、工匠在沿街开设了多间专门制造、销售刀、枪、弓、箭等武器的工坊、铺店,故而取名为“弓箭街”,民国后,更名为“建国路”。宋代名臣余靖的故居余相巷(原名“余家巷”)与云龙亭街连贯相通,构成“丁”字形状。余靖生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相传他出生那天,有一条金龙驾着白云在余家上空盘旋了三圈。故市民群众认为他是“金龙降世”,是个大富大贵的显赫人物。

后来,官至工部尚书,谧封为“尚书左丞”。明朝弘治十年(公元1479年),为纪念余靖在建造“风采楼”的同时,在余家巷的东端建造了一座“云龙亭”。云龙亭(毁于何年不详)附近构建成一条街道取名“云龙亭街”。

第三句歌词“十字萝纱筛豆粉”包含更丰富的内容:所谓“十字”指的是现在的风度路和风采路。风采路(东西方向)是“横”的一划、风度路(南北方向)是“竖”的一划,构成一个形象的“十字”。风度路起名于风度楼,风度楼是为纪念唐代名相张九龄而兴建的,建于北宋天礼年间(1017-1021年)。1930年前后,因扩建马路拆除风度楼。风度路原名“风度大街”,分为风度上、下街。民国后改名为风度南、中、北路。风采路原名“宫前街”,宫前街起名于当街建于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的“韶州府学宫”。风采楼是为纪念宋代名臣余靖而兴建的,建于明朝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1933年,因拆除城墙扩建环市马路,将原位于紧靠东城“青来门”(俗称“新东门”)的风采楼迁建到当今的位置(上后街北口)后,才将“宫前街”改名为“风采路”。说了“十字”接着说“萝纱筛豆粉”。“萝纱”指的是“萝纱巷”(今和平路西段)、“豆粉”指的是“豆粉街”(今和平路东段)。前者是专门经营销售笋、筐、篮、筛等竹制品而得名,后者起名于专门经营销售大豆、黄豆、绿豆、红豆等豆类和豆制酱料等食品。

最后第四句歌词“浈武江绕帽子峰”,比起二、三句歌词简明多了。浈江、武江环绕帽子峰山下的韶城,亦是古曲江二十四景之一的“双红环碧”。浈江的河水是泛红,像条红绫带;武江的河水是泛绿,像条绿绫带;两江汇流合成为北江是泛黄,像条金线,天然地把形状像个葫芦的韶城构成一幅“金线吊葫芦”的壮丽图景。

新闻推荐

黄沙市场助力销售湖北小龙虾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李妍通讯员刘潘、崔家芬)近期,随着湖北各城市的解封,湖北的小龙虾正在来粤路上。广州港集团旗下的黄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