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金钥匙” 开启“致富门” 韶关特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巡礼
风声,雨声,挡不住欢乐的笑声。
前阵,韶关雨水连连,寒意阵阵。然而,记者走马乡村大地,却惊喜看到,风雨中劳作的村民,干劲满满,神情甚欢。
“天气不好,还在地里干活,不苦不累吗?”在乐昌乐城街道下西村葡萄基地,记者遇到正劳作的村妇罗庚妹,只见她动作麻利地一会抡锄铲草,一会持剪断枝,忙碌无闲,忍不住问。
“不觉苦也不感累啊,在这儿干一天,有100元的工钱,而且比以前做庄稼活轻松。”她浅笑而答。
年近50的她告诉记者,以前夫妻俩在家种地,一年才一万多点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到村里的葡萄基地做工,她一人一年就有两万多元收入,钱多了,日子就好过了。“有盼头了,咱不会再当贫困户了,哈哈!”罗庚妹开怀大笑。受之感染,记者也情不自禁一笑,顿觉阴雨中也有了阳光普照般的明亮与温暖。
与她同样尽开颜的还有同村村民沈卓宏。作为该200亩葡萄基地的五个合伙人之一,想着这些葡萄树今年首次挂果,将带来可观收益,他就偷着乐。在他眼里,这棵棵葡萄树就是摇钱树;风雨中摇曳的葡萄树枝发出的“沙沙”声,在他听来就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音符,难怪在与记者攀谈中,他一直乐得合不上嘴。
在坪石镇,300亩用大蓬搭起的无花果基地蔚为壮观,风景别样。大蓬外,风声雨声不断;大蓬内,欢声笑声不绝。一群来自附近的女村民欢快地劳动着。这快乐的劳动氛围来源于她们在这里干活一天有百来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业,不出村就赚钱,好得很!”一名叫邓明凤的村民乐滋滋地说。
同行的坪石镇副镇长张鑫告诉记者,来这儿干活的多为附近的贫困女村民,她们没有一技之长,以前只能窝在家里,日子过得不咸不淡。有了这个无花果基地,她们就可以出来挣钱了,所以她们干得欢天喜地。
“我以前也外出打工,没挣到什么钱。我现在就在村里的蘑菇园干活,每天有120元的工钱,而且还能照顾到家里,我真的是很开心很满足了。”在南雄珠玑镇灵潭村,50来岁的原贫困户黄树芳笑灿灿地对记者说。
类似事例在记者的采访中举不胜举。
一把把开启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产业兴,乡村旺,农民富。
作为粤北山区市,韶关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在脱贫攻坚战中,韶关浓墨重彩书写特色产业大文章。
这篇“大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大力发展“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目前建立了葡萄、小龙虾、花卉、食用菌、茶叶、中医药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扶贫基地。那么,特色产业之兴起,究竟给农村贫困群众带来了什么呢?
答案是:“钞票大大的!”
南雄湖口镇女村民沈静对此颇有发言权。
40来岁的她曾因在自家种过多年中草药,有一定技术和经验,被本镇的中草药基地老板聘为管理员。“一个月有5000元的工资收入,这在我们农村算是高薪了。”沈静不无得意地对记者说。
“我每月有3000来元的工资,这对我一个没啥文化的农村妇女来说,相当不错了。更主要的是,我就在家门口干活,可以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很好嘛……”在雄州街道阳光玫瑰葡萄现代产业园干活的邓香梅一抹脸上的汗水,开心地对记者说。
南雄下湖村稻香小龙虾基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地方、企业、农民的共同致富。“基地现在已经发展到1500亩,带动贫困户800多户……”总经理杨鹏自豪而言。
乐昌坪石镇无花果扶贫种植示范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在全镇范围内与农户签订包管包销协议,通过产业加快脱贫。为了保证收益的可持续性,防控各种风险,公司与村集体和贫困户签订保障协议,按资金投入的8%兜底保障。
“我们基地去年为附近四个村的贫困农户带来劳务总收入近30万元。今年,我们带动本镇其它村发展无花果种植500多亩,共同建设广东省无花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年轻的女“当家人”何少荣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
而翁源坝子镇芙蓉村,目前已将流转的700亩租赁给农业龙头企业种植蔬菜等,可带动该村村民200人就业,包括贫困户45人。
诚然,以上只是韶关特色产业给贫困户带来红利的冰山一角。
记者了解到,目前,韶关“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已具规模,打响了“善美韶农”区域特色优势扶贫品牌,构建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长效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去年,全市在家务农有劳力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项目406个,与329个经营主体签订产供销合同并产生实际效益的有7476户。
“去年,韶关市出台了消费扶贫方案,共组织36家扶贫企业参加广东脱贫攻坚展、第一届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博览会,参展企业、产品数量和成交额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消费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16229万元,其中贫困村户产品销售金额超12843万元,带动贫困户15987户,户均增收8033元。”市扶贫办相关人士介绍。
毋容置疑,在脱贫攻坚战中,韶关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托起了广大贫困群众的致富梦。
村集体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动机”
蓬勃发展的韶关特色产业,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也让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现在,我们村环境变好起码前进了10年,村集体收入起码前进了20年!”记者来到乐昌乐城街道下西村,与村支书王良华甫一见面,他便眉开眼笑如是说。
记者闻听一头雾水,一旁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驻下西村书记、工作队长钟声不置可否一笑。
“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35万元,是帮扶前的27倍。全村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比帮扶前增长386%,与之前相比,我们村现在是不是坐上高铁快速前进了?”王良华眉飞色舞解释道。
记者方恍然大悟。
那么,下西村是如何实现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呢?
“特色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钟声接过话茬说。他告诉记者,2016年,他来到下西村时,村民收入低、住房条件差,村集体没有可支配资金,村环境“脏乱差”,村民因病返贫情况突出。针对上述问题,他们局投入资金支持建设新农村,修整村道,让下西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注重优化产业扶贫模式,建立稳定长效脱贫机制。去年,我局投入帮扶资金建设三期光伏发电站、修建农贸市场、入股地方政府扶贫项目,还出资与农村合作社合作发展现有的200亩葡萄种植基地,培育下西村长效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光伏发电和地方政府扶贫项目已累计收益超过30万元,收益率达到8%。”钟声说。
南雄灵潭村同样尝到了特色产业发展的甜头。作为省定相对贫困村,灵潭村在省直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下,以壮大村集体产业为主线,增强稳定脱贫“造血”功能。通过成立村集体公司,培育了光伏发电、腐竹厂等六大扶贫产业,村集体收入近几年滚雪球般壮大。
“以前我们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万元,去年就达到了110多万元,预计今年可达150万元,幸福生活的日子真的来到了我们灵潭村啊!”村支书钟治军欣喜若狂地对记者说。
在水口镇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记者看到,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但茄子、辣椒、番茄等蔬菜却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这个蔬菜基地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由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与有种植管理经验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经营管理,农户参与入股分红,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南雄方面介绍说。
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在韶关已成普遍,特色产业俨然成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的“发动机”。
经营主体的“聚宝盆”
特色产业,不仅是贫困群众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推动村集体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动机”,也是扶贫产业经营主体的“聚宝盆”。
南雄市主田镇百香果基地老板廖鉴亮对此持首肯态度。
记者日前来到该基地时,看到基地生产没有受疫情影响,几十个工人正忙碌着施肥、除草。“这段时间雨水很多,对百香果的种植和生长影响还是挺大的。由于缺少阳光,挂果可能要推迟到6月份……”廖鉴亮摇头轻叹。
不过,他的心情很快就阴转晴并立马阳光灿烂起来。他告诉记者,他前年来此种植了200多亩百香果,去年扩大到800亩,今年扩大到1000亩,计划近两年发展到5000亩。
“一亩百香果的纯利润在收成好的时候可以达到四五千元,经济效益还是蛮不错的。”他心情愉悦地说。
南雄阳光玫瑰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李干胜谈及特色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完全是面呈“微笑”。
“我们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产值非常高,利润空间也较大。我们产业园付给村民每亩的年租金为600元,每亩每年分红600元,村委每亩每年分红200元,村小组分红300元,五年后,分红每年递增20%。对于高租金高分红,我们是有较大承受力的。今后几年,准备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两三万亩。我们的目标是:在南雄打造一个阳光玫瑰葡萄王国!”李干胜甚为豪气地说。
而作为目前韶关市最大的无花果家庭农场的女主人,“80”后何少荣既是致富带头人,也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记者见到她时,这位文静清秀的女老板正在大棚基地里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工人们干活。说起她的创业史,她颇显羞涩,但一谈起无花果种植技术,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何少荣说,她所经营的坪石镇无花果示范基地共有5个片区农场,现已推出无花果鲜果、无花果干、无花果茶、无花果酒等产品。现在销路打开了,产品也供不应求。2018年、2019年该基地无花果销售利润分别是48万元和68万元,其中分别拿出一半用于给周边两个村的贫困户和村集体当年分红带动增收脱贫。
“今年销售额预计超300万元,利润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了……”何少荣笑盈盈地说。
特色产业,可以说是富了贫困户,强了村集体,利了经营主体,不折不扣是决胜脱贫攻坚战的“硬核”武器。
新闻推荐
省残疾人康复协会为韶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捐赠防疫物资 爱心捐赠助力复工复学
本报讯日前,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联合广州某医疗爱心企业,向韶关市直及各县(市、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捐赠了一批防疫物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