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镇对口帮扶韶关10个相对贫困村收官在即 今年将强化劳务协作和消费扶贫

南方日报 2020-04-01 16:45

西约村精致清新的小河堤成为“网红”河堤,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拍照。受访者供图

从2016年起,黄江镇开始对口帮扶韶关市曲江区三镇10个相对贫困村,随后又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对口帮扶彝良县,以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目前,曲江区10个相对贫困村1024人已达到预脱贫标准,预脱贫率达97.7%,村集体平均年收入由2015年底的2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12万元,增长率达500%……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面对艰巨繁重的紧迫任务,接下来黄江将强化劳务协作和消费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南方日报记者张仕婷黄浩博

消费扶贫

创新机制让好产品走出大山

位于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的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年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区内山峦叠翠,云雾缭绕,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0余座,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优质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生态条件,这里也是“广东十大名茶”之一罗坑茶的主要产地。

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正是春茶上新期。往年这个时候,各地茶商纷纷上门收购,今年受疫情影响,门庭若市变成了门可罗雀。“茶不等人,还有倒春寒的压力,现在既找不到采茶工人,也没有茶商采购,再耽误下去,今年的春茶只能"废"了。”多年从事茶叶种植的一名村民说道。

据了解,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坑镇内没有任何工业产业及养殖场,主要发展农业与旅游观光业,全镇共有680户种茶,茶园面积达1万亩,去年春茶总产量24万公斤左右,产值达3840万元,茶农户均收入4.7万元,今年预计春茶产量基本与去年持平。由于疫情导致茶叶交易市场延期开放,茶叶销不出去,资金周转困难,让茶企和茶农遭遇收购难问题。粗略统计,当地有1万多斤的茶叶正面临滞销问题。

正在茶农犯愁之时,得知这一问题的董斌立即前往罗坑,开始了20多天为茶农奔波卖茶的日子。

常在韶关田间地头走访调研的董斌,早已成了这里的熟人,他深知每一颗蔬菜对农民的重要性。2月初,他创立的合福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黄江镇政府的组织下,与其他黄江爱心企事业单位一起,认购了韶关市西约村滞销的总值超80万元的10万斤蔬菜和上千只鸡鸭,并已将这批农产品免费分发到疫情防控一线部门。

刚解决完菜品,茶叶又成为新的助农目标。“我这次带回了非常多的红茶样品,价格从几十到三五百元。当地村民不懂包装和营销,我们正在帮他们重新设计包装,包装样板已经出来了,预计这几天就能完成推进上市。”

据董斌介绍,帮助茶农解决茶叶滞销的问题,会继续以爱心助农、以买代捐的形式,目前正与爱心企事业单位一同认定采购计划,提前打通销路,帮助茶农渡过这次难关。

自2016年以来,黄江镇对口帮扶韶关市曲江区,通过落实“以奖代补”激励机制等方式,引导在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植经济作物,并成立种养合作社,极大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如今,当地村集体年收入由2015年平均2万元,增长至2019年平均12万元,1000多人成功脱贫,2019年10月,发动全镇单位工会购买彝良县农特产品超10万元。

如今,来自云南彝良和韶关曲江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黄江人的餐桌上。在黄江天虹商场超市和合福稻农业的门店里都常态化设有消费扶贫专柜,包括彝良的山益宝竹笋系列产品、鑫奔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牛肉系列、兴宏农业的土碱面条、面来道食品有限公司的天麻面条等近百个单品。

据黄江社会事务局副局长兼扶贫办主任叶旭新介绍,黄江的消费扶贫采用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政府的搭桥牵线,对口帮扶地区的农业合作社与企业直接对接,省去中间的转运、流通环节,既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又价格实惠。

他表示,“接下来,黄江镇政府将进一步推动消费扶贫,不断扩宽销售渠道,继续鼓励企业、饭堂、商场等用以购代捐的方式参与精准扶贫,真正让好产品走出大山。”

产业扶持

特色产业提升致富造血能力

在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新洞村,番薯种植是当地特色产业,如何让这一产业最大限度发挥价值?黄江镇驻村工作队帮助新洞村开展技术帮扶,打造了一条“薯干产业链”。

在调动村民创收积极性之外,工作队还为村民购买新型番薯干烘干机,降低生产成本,控制产品品质。同时,对薯干的销售包装进行统一设计,并协助联系东莞市韶香原农产品有限公司达成初步特色农产业合作意向,帮助村民把产品卖出去,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据统计,贫困户全年仅靠番薯干产业创收人均约4000元,全村制作销售番薯干年收入近400万元。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的方法,也在其他贫困村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获得成效。

白土镇由坪村大力发展腐竹手工制作特色产业,现已初具规模,共有各类腐竹手工作坊30家,约占全村总户数的7%。据统计,30家作坊在销售旺季生产腐竹的月产量达2800多斤,年产值约80万元。

结合曲江区产业、就业“以奖代补”实施方案,驻村工作队鼓励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积极参加产业种养项目和外出务工就业,组织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到周边地区或珠三角地区就业125人,有效转移贫困户劳动力。坚持“先干后补”原则,增强贫困户发展动力,依靠自己实现脱贫致富。通过近年来的帮扶,10条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3896元,增长至2018年的12786元。

而在云南彝良,强化产业合作也是实现互利共赢、走好脱贫“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组织相关企业家到彝良实地考察,鼓励产业相关及有实力的企业到彝良投资兴业,以发展生产、产业培植等形式促进彝良产业发展,协助彝良县在黄江镇举办了一场招商推介会。促成东莞市合福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黄江供销社采购了两批共价值6万元的彝良农特产品。

此外,通过筹集资金50万元,黄江镇帮助钟鸣镇麻窝村修建肉牛养殖场(1600多平方米),50万元帮助牛街镇水田村建设种植大棚(生产棚1.2万平方米,温室育苗棚1200平方米),协助彝良县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彝良农业产业加快发展。

3月6日,黄江镇人力资源分局在彝良县发界安置点举办首场现场招聘会,黄江镇4家企业进行现场招聘,提供岗位约800个,其中包括QC、普工、会计、操作员等20个工种,招聘会现场有600多人前来参加,约50人进行现场应聘登记。

为贯彻落实《东莞·昭通扶贫协作2020年工作计划》,推动黄江镇—彝良县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结对帮扶以来,黄江镇人社部门共组织黄江优质企业到彝良举办现场招聘会3期共6场,每年举办就业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训,2019年协助彝良县向广东有序输送务工群众9674人。

民生工程

让惠民

“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入户进行“敲门行动”,协助村委会逐家逐户上门测量体温、登记人员信息、发放防护口罩、进行疫情防控宣传……自2月3日起,黄江驻村第一书记们便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开展切实有效的扶贫工作,巩固前期脱贫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

此外,依照黄江与彝良两地组织、医疗、教育部门签订的人才培养交流协议,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好干部互派、人才交流工作,推动医疗卫生协作、教育协作等工作。扎实开展专业技术人才交流与培训,2020年开年以来,黄江共选派1名干部、2名医生、2名教师到彝良挂职,均已全部到岗奋战抗疫一线。

疫情蔓延,没有电子设备上网课成为曲江贫困村内一些孩子的烦恼。为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普通高中和初中毕业班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能够“停课不停学”,能顺利在家进行线上网课学习,积极备战升学考试,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扶贫开发办公室推出每人提供借用一台平板电脑的服务。3月1日,10条贫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连夜奔走村内、村外,把23台平板发放到各位毕业班贫困学生手上,确保每一位都能在3月2日进行线上听课。

同时,通过与当地镇村沟通,为缺设备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非毕业班学生提供电脑、手机等设备,并打造村委“临时科室”或联系广东移动公司提供免费流量卡,解决所有毕业班、非毕业班学生的网络问题,确保所有贫困户学生教育得到保障。

多年来,黄江扶贫工作队一直致力于对口帮扶贫困村的助学帮扶,让更多的贫困孩子上得起学。

据悉,目前,黄江已协助曲江136名贫困户子女学生申请教育生活补助共45万元;通过动员社会热心人士捐资助学,确保贫困户子女“普九”毛入学率实现100%,考上大、中专(高中)的贫困户子女,全部顺利就读。在云南彝良,帮扶资助贫困学生260名,为柳溪乡水果小学捐赠10万元爱心物资,向彝良民族中学捐赠书籍1.68万册,为贫困生捐赠校服和衣服共2213套。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黄江在曲江对口扶贫村建设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惠民设施,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演绎着动人的“两江情”。

据统计,截至目前,10条贫困村共投入130万元建设“三面光”水渠等项目,改善农田灌溉需求,切实提高农业产品产量质量。道路交通方面,投入60万元为7条村完成村高标准主干道、乡道硬底化、修建机耕路、路面升级改造等项目;投入约200万元新建和修缮公共服务站、文化活动室、老人活动中心、村民活动广场等共12个文化设施,为村民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新闻推荐

多地二手房市场逐步回暖

疫情好转带动新增客源量增速加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