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贝村的文武之道
东宝中学(下村祠堂)。
已有百余年历史的石狮。
舒蔓/文 就手/图
从楼村往西,有上村和下村,这两个社区的前身上村、下村两村“本是同根生”,村民大多姓陈,同祖同宗,原属同一个村子,称为水贝村。陈氏以陈轸为始祖,传至一百零七世孙陈徽,由金陵(江苏南京)迁至江西西昌柳溪,不断繁衍生息。及至一百一十五世孙陈軝,从江西迁往广东南雄。700多年前,其后人陈忠一支迁至今东莞,三子陈昴来到现在公明处拓荒,开枝散叶,从此安居乐业、建村立围,即水贝村。经过700多年的繁衍发展,水贝陈氏一部分迁居西田,另一支迁居楼村,后又一分支从楼村迁居到圳美。陈姓成了光明区原住民的第二大姓,现在主要分布在上村、下村、西田、楼村和圳美五个社区。
上村、下村作为水贝陈氏的发源地,几百年来坚韧不拔地勤劳耕作,家族兴旺中也是代有才人出,文臣武将国之栋梁皆不乏。仅清代以来,上村有陈仙姑济世救人,水贝人修庙纪念;下村则武有陈国泰、陈泽富等大将军,文有东宝中学培养抗日干部的摇篮,现在在贻燕围和下村小学里依然能寻到往日的踪迹,透过些许旧迹感受到昔日的辉煌。
武将军的“贻燕围”
在下村老村的民房深处,看到有一处残墙,斑驳的灰色围墙中有一石门,上方是后来刷上去的红色,凸显了门楣上两个石刻大字——贻燕,这里就是曾经显赫一时的贻燕围。所谓“贻燕围”,其实就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围墙,围墙里面保卫的,是从前“显武将军”的府邸大院。160来年的岁月沧桑,在这座老宅大院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古屋衰败而凄凉,风貌不再。但是,仍存有的上下三进飞檐瓦房,依然可以想象它曾经的风光气派。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水贝陈氏连出两位大将军:“镇卫将军”陈国泰和“显武将军”陈泽富。贻燕围及里面的深宅大院是“显武将军”陈泽富家的围墙与府邸,但说起陈泽富的故事,必须从陈国泰说起。道光、咸丰年间,清政府内忧外患,战争不断,相传水贝村陈国泰善领兵打仗,屡立战功,特别是在出征台湾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封为“镇卫将军”。后来派他远赴四川征讨农民起义军时,陈国泰年事已高,恐难胜任,便在皇帝面前推举陈泽富任副先锋。皇帝准奏,但由于当时陈泽富官职很小,只是个把总,出于出征需要,便传谕封为镇台。陈泽富因此霎时官升若干级,也就留下了水贝村人至今引以为豪的“把总上镇台”的故事。陈泽富跟随陈国泰出兵远征四川,浴血奋战最终凯旋,被皇帝加封为“显武将军”。相传后来,陈国泰病死,陈泽富解甲归田,在水贝村修建府邸大院和贻燕围。
据说当时将军府邸非常气派,围墙与府邸距离十米开外,门前有大水塘,通过引水塘之水入护墙的壕沟达到防止外贼入侵的目的。贻燕围之名,据陈泽富的四代裔孙陈润平介绍,与陈泽富府邸大门的楹联有关:“贻谋千载远,燕益万年长”,这是嵌“贻燕”二字为首的对联。从对联可以看出,陈将军对家族子孙的思虑谋划与祝福祈愿。传说在陈泽富修建府邸后,咸丰帝特赐“显武将军”牌匾与两对石狮予陈国泰与陈泽富两家,以褒奖其忠勇。
“显武将军”的牌匾,据说在文革期间被损毁,石狮也被代替石料用于铺桥,埋于污泥中,文革过后,村民自发挖出来,重新置于祠堂前,现在则分别放在下村社区广场和文体中心前面。
我特地走过去看了这两对一百多年历史的石狮。这两对狮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款型,乍一分辨,便是胖型和瘦型的区别。胖款狮子威武雄壮、霸气外露;瘦款的修长文雅,气质内敛。不过不管胖瘦,都雕刻得很精细、惟妙惟肖。石狮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后,石料不复光滑,摸上去有粗糙的沙粒感,颜色是旧黄色,很是有年代感。从工艺上来说,这对石狮与现代工艺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古拙的大气是底子里透出来的。尤其让我忍俊不禁的是,绕到石狮身后,它的小尾巴卷起来,边上居然刻了个洞,就是大白话里说的“屁眼”。这个发现,既让我惊讶,又让我开心,原本是个正常的器官,却常常被掩饰,少见这样清晰地表现。这古匠人的心思与技巧,传递至百年之后,依然如此让人莞尔深思。联想起北京大学图书馆前的石狮独具特色的“风景”,曾为北大人引以为傲和向到访者隆重介绍的景致,最近“要害部位”被损,让北大人好生叹息,据说校友们发起了捐狮倡议,想必也还是希望雕塑出不遮不掩的真正“雄狮”吧!看看这两对小石狮,在古朴雄浑中,着实透着可爱!
遥想当年,不知道陈大将军是否也会如我想象一般,把那对胖狮用来镇宅,痩狮用于迎宾。这两对憨态可掬的石狮,是否都契合大将军归隐故里之后安居乐业的心愿?
东宝中学
御赐石狮中的一对现在傲然屹立在下村社区广场中,广场对面走几步,便是下村小学了。走进下村小学,左手边有几棵老榕树,树干粗壮,树冠伸展得非常宽大,浓密的树荫笼罩着来往的学生。右手边则是水贝村原来祭拜祖宗的地方——祠堂。水贝村原住民的孩子大多在这里上学,榕树与先祖一左一右的,相得益彰地护佑着孩子们。
这里原有三座祠堂,已有三百年历史。三百年来,在这里写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却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东宝中学。
1944年冬,东江纵队政治部为了培养抗日干部,决定由东宝行政督导处主办,创办东宝中学,校址设在公明墟水贝村,也就是今天下村小学内的陈氏祠堂。东宝中学的创办宗旨为:发展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一批革命知识分子为抗日民主政权输送干部;为东宝地区教育事业培养师资。1945年2月,东宝中学正式开学。现在下村小学的三间相连的祠堂是学校的主体,中间祠堂的正门书写着“东宝中学”四个大字,祠堂内两侧房间设有教务处、总务处、图书室,里面正间是师范班课室,其余两间祠堂,分别是食堂、厨房、庶务室、会计室和初中班课室。离正校不远的水贝村里还有另外两间祠堂,分别是男女学生宿舍。
东宝中学共有教职工19名,校长为党外人士何恩明,副校长曾劲夫曾留学日本。学校建立了党支部,初属东宝行政督导处领导,后属中共宝二区委会直接领导,教师黄研任支部书记。在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学校还建立了青年团组织,团支部书记由教导主任梁克寒兼任。学校开办时招收了三个班:一个简易师范班,学生30多人;一个春季初中班,学生40多人;一个秋季初中班,学生40多人。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师生都在学校食宿,学费、宿费全免。学校根据抗日战争的实际需要进行了学制、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考试制度等改革,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提高分析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在艰难的环境下,东宝中学却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师生朝气蓬勃、团结向上。大家还创办了“五四”剧团,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在东宝地区流动演出,给抗日群众很大鼓舞。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内战爆发,东宝地区被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东江纵队为保存有生力量,实行战略撤退,东宝中学奉督导处之命,暂时停办。1945年10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在校本部的小礼堂里,副校长曾劲夫主持大会,东宝行政督导处副主任王士钊向全校师生说明东宝地区敌我斗争的险恶形势后,宣布了上级关于暂停东宝中学的决定。之后,东宝中学的师生走向全国各地,在各个战场和领域做出巨大贡献,有不少人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东宝中学创办的时间很短,但她的斗争历史具有深远意义,在宣传、教育、培养革命干部等方面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她如同星星之火,融入了后来的燎原之势中,在南中国大地上,书写了不可磨灭的光彩篇章。
曾为学堂的泰宇陈公祠,对面的百年大榕树,以及榕树外面的御赐石狮,它们都在这里静静地守护着水贝村百年以上了。数百年来的文韬武略,都随着风雨渐渐模糊在时光中。陈国泰、陈泽富将军的年代,英国作家狄更斯写下了名作《双城记》,他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鸦片战争的大炮轰开清之大门后,我们水贝村的英雄儿女,是否也有着同样的追问?
愿东宝中学之光,闪耀在独立思考的后人心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一年之计在于春,近几日,天气晴好,南雄市各镇(街道)的农民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前提下,纷纷走出家门,下到田间地头,开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