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发现抗战时期原岭南大学东吴大学办学旧址百年香樟今犹在 铜哨声声故人来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通讯员江家敏、郑志伟、蹇登亮
大片葱郁的粤北山林,在寒风中依旧挺直着躯干焕发着勃勃生机,一如70多年前在连天烽火中岭南文脉不屈的脊梁。
两棵虬曲苍劲的古香樟树,摇曳着发出阵阵低沉的林涛。一枚金黄的铜哨,轻轻吹起依旧能发出阵阵宛转悠扬的悦耳弦歌,宛若当年先生们呼唤弟子上学时的谆谆教诲。
近日,省“三师”(建筑师、设计师、规划师)专业志愿者、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员在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韶关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发现并确定了抗战时期原岭南大学、东吴大学迁址韶关办学的旧址。
12月21日,广州日报记者跟随省“三师”专业志愿者重新踏上了这片沉寂了数十年的热土,听权威专家学者、耄耋之年的亲历者讲述了一段段鲜为人知但却依旧令人热血沸腾的岭南教育往事。
1952年底,岭南大学康乐校园改为中山大学的校园。1988年,值岭南大学建校百年之际,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现场】
古樟见证抗日救亡不屈往事
沿着武江一路北行,在武广高铁与京广铁路两条大动脉交汇处不远的群山里,有一个以盛产茶花、香樟而闻名的小村——犁市镇大村。沿着只容一人独行的小路,两棵虬枝屈曲盘旋的巨大古香樟树顿时映入眼帘。
“就是这里了!看见古香樟,就找到家了!”一名学者禁不住激动地叫了起来。抽出岭大旧照与之相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
沿着泥路艰难地往山中走去,怀士堂、校长室、学生宿舍等一处处满溢着校友们记忆的遗址均已考证确认。在怀士堂遗址前,摆好了不少当年师生们使用过的瓷器残片。在这些遗址、旧物背后,镌刻的是岭大这座华南知名大学鲜为人知的抗日办学光辉历程。抗战时期广州沦陷后,岭大在香港借用港大校舍复课。1941年底,香港沦陷。岭南大学校本部从香港迁校于当时的曲江县(今韶关)仙人庙大村等地上课。为了教育北迁的师生们不忘根本,继承和发扬母校的岭南精神,学校对礼堂仍冠以康乐的名称——怀士堂,其余亦分别冠以康乐校区原房屋的名称,形象地体现“大村之岭南”亦“康乐的岭南”。
亲历者:他们带来了科学与教育的火种
岭南大学的到来,在这个偏僻的山村洒下了科学与教育的火种。在84岁的张四福老人的记忆中,当时年仅8岁的他看到了有生以来最为“稀罕”的电影、影画戏、戏剧等。“每隔几天,就会在怀士堂放电影。电影是无声的,但每场我都去!”
尽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蛰居于粤北山林中,但师生们依旧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村中曾见证岭大办学的老人共同的记忆中:“他们的课室是茅棚,点的是油灯,但却很喜欢唱歌、演奏乐器,天天都在山上做运动锻炼身体。”
珍贵文化信物成为村民“传家宝”
在大村党支部书记潘熙战的家中,珍藏着一枚古朴的铜哨。这是师生在战火逼近韶关,被迫前往梅县办学时赠给其祖父的纪念品。“我爷爷当时在学校当校工,老师们走之前送了这枚哨子给他。”犹如一枚文化信物,潘熙战一家将它珍藏了起来,代代相传。轻轻吹响,哨音高亢而不失圆润,一如半个多世纪前校园中的袅袅唱鸣。
12月15日,一场由“爷爷的哨子”吹动的扶贫足球募捐赛在广州举行。热心人为大村进行了募捐,获得约9万多元善款,募捐的款项初步计划用于制作两款文创产品——旧式哨子和油灯。志愿者们希望大村的村民通过销售旅游产品改善贫困境况,款项还计划用于建造有关抗日战争烽火坚守教育内容纪念柱。
12月21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部分师生来到了大村的母校旧址进行了环境上的清理。师生们还一起学唱了当年岭南大学在大村传唱的歌曲《岭南凯旋歌》,歌声中洋溢的是与70多年前一般无异的岭大人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声音】
“今后大村将会成为中大岭南学院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基地。我们不仅会经常组织同学们来这里参观学习,还会组织学生到这里的中小学进行支教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先师们的教育精神。”
——中大岭南学院党委书记陈险峰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的重要性首先在于能够发掘岭南大学的办学历史,有助于研究抗战时期广东教育与科研的传承与脉络。未来我们初步设想通过修复一些标志性的老房子,制作具有岭大元素的文创产品等方式,去唤醒大村的活力。”
——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广工教授朱雪梅
【故事】
师生彻夜“花样百出”抢运粮食
1944年3月,韶关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教授搬米的有趣报道,一位乘火车路过的记者目击了岭大生活真实场景。1943年秋,韶关遭遇了“米荒”窘况,市面大米价格暴涨,数百名师生的生活一时难以为继。
学校决定去湖南买来大米,经粤汉铁路运到仙人庙火车站。但是车站距离学校仍有3里左右,而且一路山陡路窄。恰逢当时阴雨连绵,粮食一旦淋湿将发霉无法食用。情急之下,“遂由博士衔的校长带头,并号召教职员工家属协助搬运”。平静的岭大沸腾了起来,教授老师及其家属,男女学生,甚至连小孩也来了。他们带着箩筐、水桶、布袋,或挑或扛,凡是可以用来装粮食的用具都都用上了。
个头矮小的孩子们急中生智,找来长裤把裤脚扎紧后从裤腰装上大米,然后像一匹匹小马驹一般倔强地伸长脖子顶着“粮裤”回校。
花样百出的运米人群在山林中犹如一条长龙般夜以继日,800多石粮食终于搬运一空。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以“善美韶城智慧康养”为主题的2019年韶关市养老产业招商推介会在韶关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养老行业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