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引领风尚 让文明成为习惯 韶关市普及志愿服务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侧记
九龄留风度,余靖传风采,两位古代先贤高贵品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韶关人。如今,随着韶关以“善美韶关”为品牌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文明的春风吹遍大街小巷,文明的雨露滋润韶关大地,文明的种子在韶关人心中生根发芽。
11月1日,武江区环卫工人张春见清扫垃圾时捡到一部苹果手机,他主动上交单位寻找失主,把手机完璧归赵,其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让失主大为感动。
11月14日,曲江区马坝镇南堤二路一名中学女生突然倒地,昏迷不醒,路过此处的基层女干部陈韵旭、卞带兰实施紧急抢救,与“死神”争分夺秒,终让女孩及时就医化险为夷。
11月26日,位于浈江区的蜗牛公益办公室前上演了一幕父子相认的真情喜剧,云南籍小伙子吕国玉在蜗牛公益义工的帮助下找到了分离17年的父亲,千里寻亲之路,在韶画上圆满句号。
……
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奉献大爱不分地域。韶关人用点点滴滴的文明行为诠释着韶关的风度与文明的高度。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韶关市继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化文明交通建设,不断提升广大市民文明素质,文明引领社会风尚,内化于心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
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在韶城各地活跃着这么一群人,他们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或站在路口手挥旗子指挥交通,或在岗亭向路人游客提供咨询,或在车站帮助旅客上下车,或在街道角落捡拾垃圾。有人称之为志愿者,有人称之为义工,还有人称之为“小红帽”。他们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点滴爱心,点亮了韶城的文明之灯。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给最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自己同时也会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从事志愿服务5年的陈晓晓是这样看待志愿服务的,“萤火之光不足照亮黑夜,满天星光才能让天空熠熠生辉,爱心需要传承,需要接力,如果更多的人奉献爱心,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韶关市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强化宣传教育,使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韶关市精准对标创文要求,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打造韶关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是韶关市开展志愿服务的一大亮点。如开展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助力旅游城市建设;开展村级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善美圈志愿服务,助力特殊群体帮扶;开展“暖冬”行动志愿服务,弘扬善美精神等。
据统计,今年以来,韶关市共发动旅游志愿者2万人次,服务游客近30万人次;开展善美圈志愿服务267场;全市共873个行政村已建立605支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共有注册志愿者7000多名,共开展了5000多场志愿服务活动。
文明出行渐成风尚
“以前很多车辆横冲直撞,过马路总是提心吊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即使没有红绿灯,走在斑马线上司机也会主动让行。”浈江区市民刘阿婆的一席话反映了韶关市交通出行的和谐局面。
斑马线上奏响的文明礼让之歌不是个案,更不是偶然,而是韶关市大力开展文明交通活动,倡导礼让斑马线的结果。
出租车司机老刘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有10年驾龄的老司机,他参加过市交警支队组织的“善美韶关·礼让斑马线”文明交通教育和宣誓活动,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了交通法规、安全行车和事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知道了文明交通要从我做起,要增强安全出行意识和文明交通意识,带头弘扬“礼让斑马线”文明出行的新风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表率。
“我们曾宣誓,要文明行车,让斑马线成为行人的生命线。”老刘说道。
老刘的话代表了广大司机朋友的心声。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文明行车,礼让行人等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文明交通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进网络,各种文明交通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市全面铺开,形成“从我做起、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一个文明、礼让、和谐的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10月11日,市区西河立交桥下一名小汽车乘客向窗外扔了一根烟头,被值勤交警发现,交警随即上前进行了教育,并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开出韶关市车窗抛物的第一张罚单。武江交警告诉记者,“不向车窗外抛物”是韶关市“文明行为十五条”中的一条,交警部门将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发现一起,教育一起,处罚一起。
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交警动真格,烟头事小,但文明事大,以后再也不要随便向车窗外抛物了。”很多市民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车窗抛物不仅影响道路环境卫生,同时也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浈江区市民唐国栋表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此陋习的车主,也是时候警醒下自己了。“拒绝车窗抛物,杜绝的是垃圾落地,拾起的是城市文明。”他说道。
文明实践四处开花
文明是个抽象的概念,市民的习惯养成、文明素质的提高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是韶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事。
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韶关市已分别对乳源、仁化、始兴、曲江、武江这5个试点县(区)的实践中心建设予以支持。围绕县(实践中心)、镇(实践所)、村(实践站)的三级共建管理体系,指导建立了三级共享、共担、共运作的机制,推动5个试点县(区)通过整合资金和各类资源,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平台,使文明实践中心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
在韶关市大力推动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市四处开花,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受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共625个,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900多支,志愿者人数4万多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共4200多场次,受众80多万人次。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丹羊通讯员粤纪宣)广东省纪委监委昨日通报,日前,经省委批准,省纪委监委对韶关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