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社会资源打造“四点半”课堂 韶关市试点推进校内课后服务获好评

韶关日报 2019-12-05 09:06

武江区沙湖绿洲小学的学生在上篮球特色课。汪露蓉 摄在金福园小学,特色课教练利用学校空地教学生们跆拳道。汪露蓉 摄曲江区九龄小学,参加基础托的孩子们正在学习。汪露蓉 摄

核心提示

孩子上小学了,有些家长上班时间紧,家里也没有老人帮忙,孩子的午饭、午休如何解决?下午放学后没人接,该怎么办?以前,家长一般会选择学校附近的托辅机构。但现在,韶关市在市辖三区试点推行校内课后服务工作,解决了部分家长的“四点半”难题。

2018年5月,经市委、市政府同意,韶关市根据国家、省相关指导意见,印发了《韶关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启动了全市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从今年9月底开始,市辖三区逐步在部分中小学试点推进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截至11月底,市辖三区已有43所中小学开展了校内课后服务。试点两个多月,这项民生工程是如何推进的?解决了学生家长的哪些难题?试点过程中各学校又有哪些特色做法?存在哪些困难?请看记者的走访调查。

一看推进情况如何

市辖三区有43所中小学开展服务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市教育局、浈江、武江、曲江三区教育局及各学校通过问卷、调研座谈等方式对市辖三区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需求进行了摸查。据了解,市辖三区现有中小学95所,其中小学64所、初中2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在校学生共10.6万人。经调查,有课后服务需求的中小学生近3.5万人。部分城区中心小学需求特别高,如武江区东岗小学有学生3000多人,有课后服务需求的超过1500人。

校内课后服务需求如此大,目前试点推进情况如何?记者了解到,截至11月底,市辖三区已有43所中小学开展了校内课后服务。其中,武江区9所,参加课后服务总人数达3565人,占试点学校学生总数的21.9%;浈江区11所,参加人数约4547人,占试点学校学生总数的25%;曲江区23所,参加人数约9551人。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虽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学生总人数还不算多,但各学校推进情况良好。韶关市在校内课后服务上的做法是采取因地制宜的思路,成熟一个、试点一个、一区一策、一校一策。结合《实施意见》,市辖三区出台相应的《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对各地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在探索过程中解决了社会各方关注的一些问题。

二看服务如何开展

满足多元需求凸显学校特色

“触碰传感器,转动轮胎带动船体摇摆……”在武江区金福园小学二年级二班的教室里,准备教授学生乐高机器人的特色课程老师正在准备教学工具,等着学生的到来,她要教学生们制作“海盗船”。

下午4点半,金福园小学放学铃声响起,不需要托管服务的学生陆续被家长接走,有托管需求的学生则继续留在学校,准备接受校内课后服务。三年级学生李恒安笑着冲进乐高机器人的课室,开始学习自己喜欢的特色课程。在这个教室里,一至六年级的学生都有,他们虽然年龄不同,但爱好都是相同的。

据武江区金福园小学政教处主任简淑仪介绍,从10月14日开始,学校正式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试点。试点初期,学校提供了下午基础托管和特色课程两项服务。目前,全校参加课后服务的人数已达900多人,占全校总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特色课程丰富多彩,按照艺术、体育、创意思维、传统文化、科技5大类共分20多个班级,AI机器人、创意编程、篮球、足球、围棋、美术、素描、漫画,拉丁舞、小主持人等课程,供孩子们自由选择,全校约800多名学生参加,试点工作迈出了平稳有序的第一步。

“课后服务活动做什么?其形式及内容由学校根据实际,同家委会协商确定。”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实施意见》,学校在下午4点半以后的托管时间主要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青少年的影片等课外活动。

课后服务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演变成变相补课?《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不得将其作为学校教学的延伸,进行集体教学或“补课”。

“校内课后服务不单单是盯着学生做作业,还应当的是素质教育的拓展平台”,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辖三区教育局、各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课后服务项目,除开设基础托管服务外,通过引进校外资源,为学生课后服务提供了缤纷选择。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目前,韶关市在试点中小学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个性化”特色课程服务,共设置了11大类近百门课程,供学校选择。学校根据办学特色,结合学生需求,最终确定特色课程项目。

武江区沙湖绿洲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合唱团特色,在特色课程中引入声乐合唱等课程,大力培养学校合唱团。参加合唱团人数由30多人壮大到近百人。

武江区东岗小学是棋类和乒乓球的传统学校,在特色课程的设置中特别引导学生参加棋类和体育类特色课。

作为一所省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曲江区城南小学与第三方机构——桔子课后服务平台合作,进一步拓展体育办学特色,使足球课程向更多学生开放,原先20人的足球队,现在有200多名学生参加。

条件较为完善的武江区东岗太阳城小学有学生3000多人,有课后服务需求的超过1500人。学校除开展下午4点半的特色课程外,还开展了午托、午餐服务,制定学校领导陪餐制度,确保学生吃得放心。

离曲江城区偏远的乡镇小学——罗坑小学,正在谋划借势第三方机构——桔子课后服务中心,发挥罗坑茶文化特色优势,打造罗坑小学茶文化特色课程。

“课后服务资源多且个性化,既提升了服务质量,又凸显学校特色,利用课后服务,打造"一校一品",让课后服务"叫好又叫座",最终体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初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三看成本如何分担

普惠原则合理共担

一直以来,校内课后服务的收费问题都比较敏感。“要坚决防止把课后服务办成赚钱的机构,学校的课程开设、费用收取都要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此,《实施意见》对收费问题进行了明确:校内课后服务坚持公益普惠原则。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以财政投入为主,确实不具备条件但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地方,可探索政府和学校支持、家长合理分担运行成本的做法,也可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参与校内课后服务。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为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更好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今年6月,市委、市政府列支540万元,专门用于课后服务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学校课后服务的硬件建设等。各中小学提供课后托管场地设施、水电,并协调调动教职工参与,积极参与校内课后有酬服务工作,有力支持了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立足“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的前提,各试点学校建立了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据武江区东岗小学校长张万标介绍,今年9月,市政府投入的26万元课后服务专项资金用于购买了钢琴、架子鼓等特色课程器材,对课后托辅的场所进行了改造。经程序筛选引入东岗小学的第三方机构——广东全通教育会同学校、家委会,严格按照“非营利”原则,合理核算开展的“个性化”课后服务成本并确定收费标准。“基本托收费为5-8元/节,费用平均比校外托管机构同类课程节省50%以上”。

据了解,武江区教育局经调研确定的特色课程收费区间为20-60元/节,费用较高的项目如乐高机器人、创意编程等每学期600元-800元,较低的书法、篮球等,平均每节课只需20元。就读武江区沙湖绿洲小学的学生李前诺的妈妈点赞说:“价格优惠,学校托管又安全,非常满意学校的服务。”

四看管理如何实施

激活社会资源实现高效管理

早在2018年11月,浈江区教育局在浈江区风采实验学校率先开展校内课后服务试点工作,对校内课后服务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风采课后服务中心顺利中标,成为韶关市首家持有正规牌照的校内托管机构。

“招标过程公开公平透明,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浈江区风采实验学校副校长钟启福向记者介绍:“在招标过程中,风采实验学校成立了评审小组,由学校行政、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其中家长代表不少于50%,浈江区教育局成立了监督小组,对公开招标工作进行现场监督。经过调研和审核,最终从多家竞标机构中,遴选了风采课后服务中心。”

“课后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与第三方机构的引入密不可分,这种管理机制的创新是韶关市推行校内课后服务的一大亮点。”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实施意见》明确,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符合资质的第三方社会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机构资质的审核和监督管理工作,探索建立符合资质的机构目录,供学校自主选择。“目前,市教育局对引入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全流程监管,并建立第三方机构黑名单库。”他说。

目前,浈江区认定首批7家课后服务第三方入库机构,再由各中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公开择优遴选第三方课后服务机构。武江区通过公开招标,选定广州铭德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和广东全通教育科技大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试点学校的第三方课后服务机构。曲江区则将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按照南片区和北片区,分别交由深圳谈校风生教育有限公司桔子课后服务平台和韶关超凡教育服务管理有限公司进行管理和推进。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既可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又解决学校的压力,是一举多得的好做法。教育部门加强全流程的监管。”武江区沙湖绿洲小学校长刘燕对记者说。通过前期充分考察和调研,沙湖绿洲小学选择广东全通教育作为服务机构,从中遴选了30多家服务平台,为学校提供60多门特色课程,试点工作推行顺利,许多家长反映良好。

记者在走访中也了解到,第三方服务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线上+线下”实现高效管理。机构提供校内服务管理平台,家长可以线上报名、线上选课、线上交费,并与学校实时互动,及时反馈意见。学校可以高效调配资源和管理,实时掌握情况,了解家长评价反馈意见。广东全通教育还依托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课程实施、教师身份、学生安全等进行监督,为学校提供安全预警,为课后服务提供安全保障。

面对困难教育部门坦承

校内课后服务摸着石头过河

校内课后服务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做的大好事。2019年,市委、市政府将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大力推进试点工作。

目前,一些试点区域和学校的做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阻力。

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配餐成为制约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有效开展的最大问题。“能否提供午餐服务,是影响学生、家长是否选择校内课后服务最重要因素。”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受场地限制,市辖三区大多数学校无法增设食堂,开展午餐服务只能靠外面的餐饮企业提供配餐服务,而当前韶关市市内暂无提供大规模标准化配餐服务的餐饮企业,造成当前三区绝大多数学校无法为家长、学生提供午托、午餐服务。

此外,部分城区学校功能场室原本就不足,在提供午休和特色课程服务时遇到场地不足问题。记者走访金福园小学时发现,像武术、跆拳道这样的特色课程只能在学校教学楼一楼架空层处进行教学,遇到雨天就没办法上课。

多家学校负责人也表示,校内课后服务的开展给学校带来了长期经费负担,安保人员服务时间加长,水电费、设施设备损耗增加等问题,都是摆在学校面前的实际困难。

校内课后服务是民生之需,韶关市顺应民意、先行先试,开展试点,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实践。但一项好政策的有效落地绝非易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和困难,需要大家更多的理解、包容,更需要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多方参与,才能真正将这项民生好事变成民生福利,让大家有更多来自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闻推荐

韶关市残联开展“国际残疾人日”活动 营造扶残助残社会风尚

“国际残疾人日”歌咏比赛现场。侯海霞摄本报讯昨日是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市残联在市青少年宫开展“我和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