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青莲山(下)
一个人居住在群山叠嶂的深山岩洞里,日子久了,心中感觉孤单寂寞。加上山里时有野狼出没,山岩石室阴暗潮湿,寒气逼人。春夏秋冬,月盈月缺,心中的苦闷与孤独有谁来解。国破家亡的痛苦,远离故土的心酸与落寞,使他彻夜难眠,曾经雕梁画栋,锦衣玉食,爱妻娇儿相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失落的光阴,何时才能再次拾起,以往逝去的美好时光,已经成了他一生的追忆。
此时御史李秉中的情景,让我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这位当年的唐朝末代帝王,被宋太祖俘虏后,从坐拥江山的帝王到一无所有的阶下囚,只是剎那的光阴,因痛入骨髓,写下了一阙用情真挚的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丢失江山后的李煜,把以往的日子留在了梦里,梦醒时已经回不到已往的故园,读这阕词可知,李煜把国破家亡,流落他乡的落寞心情,全部填写在词里。此时的御史李秉中又何尝不是一样。一个是帝王,一个是臣相,他们都曾对着明月抒写过大山一样的情愁。
李秉中身居寂寞的山林,白天还好,晚上对着一轮明月,常常感叹命运不公,生不逢时,空有一腔热情和才华,梦想有一天能回到故乡,再作一番事业。望着这凄寂荒凉的大山,心里常感失落和孤独。因此他心生走出大山之念,他心里很迷茫,常对着空旷无人的深山和幽幽夜空的清月长叹:“苍茫广袤的红尘,哪一处才是我的安身之地啊!”
有一天他来到帽峰岭山下的大岭脚李家排村(今乳源县大桥镇和平村委)拜访村中老者,他原想得到本姓族人的关怀和照顾,给他一处栖身之地,然而又怕他人识破他是明末大臣,惹来无端是非。于是他隐姓埋名,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出现,他虽是个文官却长得粗身大骨,身材魁梧,而且能文能武,他装扮成一个长工,来到一户人家,白天为他家干农活,晚上寄宿他家里。然而年轻力壮的李秉中胃口相当大,他能干也能吃,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也能吃几个人的粮。传说三斤米下锅不够他一个人吃,据说他吃一顿山芋,光剥下来的山芋皮就有三公斤重,因而主家嫌其食量大,不再雇用他,村里人都不敢再请他干活,因其太能吃而不受欢迎。这个李姓村庄里的农户,家家都不是很富裕,怕养活不了他。李秉中心里感到非常伤心和难过,没有人能慧眼识英豪,也没人知道他曾是个文武双全的朝廷大官。他天资聪慧,博学多才,又擅长医术,如今忍辱负重来到这里,为村民做苦力,还遭嫌弃。他愤然离开了李家排村,从此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活。
他在附近一带游游转转、寻寻觅觅,最后他选择了西京古道旁的青莲山。青莲山原名天门峰,因李秉中敬慕唐朝诗人李白,以他的号取名“青莲”。崇祯末年,南赣副都御史李秉中隐居于此山。他亲自鸠工扩建梵刹,名曰:“青莲寺”。
他削发为僧,从此过起了隐居山林的生活,他在山上自耕自种,自食其力,闲时吟诗诵经,栽花种竹,独享林泉。带着寻幽的心境,在此观望日落月明,在寂寞的夜里伴一盏孤灯,煮一壶清茶,在逸世超然的空灵韵致中,感悟菩提的心境和莲花的慈悲。不敢望声名震地,不敢望富贵惊天,但愿樽不乏酒,厨不断烟,茅舍不漏,布衣常穿,采樵林畔,钓鱼溪边,吟诗月下,酌酒花前。历经沧桑的他,悠然醒悟,他以一颗菩提般的心,静守山林寺院,点化了许多曾经迷茫的世人。
在青莲山他也曾写下过大量的诗词文章,流传下来的却不多,读一读这二=两首他曾经在山上写下的词句,就完全可以感受到他那时的心境:
一
时洗砚,弄鱼虾。吸鲜水,烹新茶。浓浓两盏胜舟沙,佳客来,家常话,不拘礼,任潇洒。好鸟枝头歌上下,此中自有真趣雅,何必定作王侯家;愿守朱门寡,抛弃乌纱,不羡衣锦乘马,觅得一坐青莲山,可当守阳下。
二
带雨有时,种竹关六门,无事栽花,执笔删旧句,吸泉试新茶。论襟怀,冰壶秋月;论经济,沂水春风。流水常在目,茑声常在耳,此也静中天趣也,花间曲折雨打来,不认溪头草径幽。落月敲门扇,梦游百姓家。
此时的御史李大人,在寂寞的山林寺院里,过着淡泊如水的日子,春看花开花落,冬迎雪雨风霜。没有了功名利禄,曾经呼风唤雨的日子不再有,以往的荣华富贵都如过眼云烟。他似乎已忘记了以往繁华的生活。但对故乡的思念却常常萦绕在心头,寂寞时亦会望着遥远的山外想着以往的故土,想着远方的妻儿,梦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里,与妻儿相聚,尽享天伦。而今红尘百味,五蕴皆空。
就这样李秉中在青莲山上晨迎朝阳,暮送日落,晚伴孤灯,守着一轮冷月。春夏秋冬,尝尽风霜雪月。岁月悠悠,以往的故事已被掩藏在这荒芜的山寺里,唯有一盏青灯明明灭灭地照在寺院里。
那些陈年旧事,历史烟尘,在晨钟暮鼓里渐渐逝去。修行的岁月也曾承载过无数香客的匆匆步履,更多的日子只有一个人伴随着袅袅檀香,静守山野寺院,听林间清泉,看满庭桃花静落阶前,时有孤独飘零之感,触景生情时曾写下过这样一副对联:“野寺断人行,明月来过佳客至。山僧无俗伴,白云飞去法堂空。”
这副曾经孤独感伤时写下的楹联,至今仍挂在山寺门檐上。他禅坐在幽静的山林寺院里,孑然一身,一晃就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岁月无情白发增,青春已不知不觉地在山林中逝去,他一直寻觅的那段失落了的明朝遗梦也不知不觉地在花间瘦去,明室复兴的消息如泥牛入海。与其长作山僧,打发那孤独无聊凄苦的日子,不如把自己满腹诗文,道德经论传于世人。
于是他决定下山还俗,来到山下不远处的出水岩廖家村(今乐昌市云岩镇),拜望村里的父老乡亲,然后在村里助人劳作,自食其力,起初没有人知道他学识渊博,满腹诗书。在劳动过程中,他吃苦耐劳,而且身体强壮,力大过人,还乐意助人,很快便赢得了村人的信任和赞扬。闲时他帮村里人代写对联和书信,通过接触,人们慢慢地了解到,原来他是个德才兼备、学识渊博的高人。
村里有一老妪,村中后辈都尊称她为“饶氏太婆”。为人乐善好施,而且又是村中大户,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她见李秉中为人厚实,而且能吃苦耐劳,文才武艺双全,他那传奇的身世引起了她的怜悯。于是她和村中父老商议,决定聘请他做村里的私塾先生,在村中的私塾学堂教本村子弟以及附近村民的子弟学文习武,饶氏老太太在物质和生活上鼎力资助他,使他得于安心施教。
李秉中在教授学生中,尽心尽责,执教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悉心培养。由于他博学多才,教学有方,培养了许多有出息的弟子,可谓桃李满园,附近许多学子都曾金榜题名,成了当时的栋梁之材,由此他的声名也被附近民众传开。
李秉中在教学之余,还经常走访附近村民,了解民情,对穷苦百姓关爱有加。有一天他去初来时居住过的帽峰岭,在上山的路上,遇到一个妇女和小孩在路边抱着一具尸体在哭,李秉中见状,询问原委,得知其因无钱葬夫,处境艰难。见其母女很可怜,同情的眼泪夺眶而出,他解下身上穿的棉衣披在妇人身上,并把身上所带的银钱全部给了她,而且不留姓名,妇人感动不已。李秉中在青莲山一带做过许多类似这样的好事,而且从不留姓名,但每一件百姓都记在了心里。
晚年的李秉中,再次返回青莲山,幽居在寺院里,人们一直不知道他从何来,故乡在哪里?死后人们把其尸骨葬于青莲山天门峰顶,最终魂归青莲。他一生正直无阿,乐善好施,几百年后人们仍然把他记在心里。至今青莲山寺院里,香火不断,逢年过节来他坟前上香贡果的人络绎不绝。青莲山附近的后辈子孙为他写下了许多楹联诗词,我们来看看这一首:“斯人何人?商之孤竹君,明之都御史;此地何地?昔有首阳下,今有青莲山。”
再看看另一首:“南来北燕一飘鸿,明末遗臣李秉中。虎困龙潜忠尽报,精神可贵令人崇。家亡国破隐青莲,积德修身度晚年。妙手灵丹济百姓,春风化雨润满园。”
从这些诗句,可见人们对他的崇敬之心,御史李大人把一生中最美的光景留在了青莲山,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往事犹如发生在昨天,却又是那么的遥远。人间富贵花间露,纸上功名水上沤。时空流转,在岁月的轮回中,沧海变桑田,多少繁华成梦,多少帝王成冢。
缥缈的烟雾载着云梦般的往事远去。当我们踏出寺院的门槛,被禅佛净洗过的生命似乎变得更加悠然而轻灵,幽静的山林似乎有种自然而忘我的美。
新闻推荐
市教体局局长回应教育热点话题9个高中项目在推进 将新增1.4万个学位
火炬开发区新建的公办小学开发区八小,新入学的学生在认真上课。新建的中山纪念小学坐落在翠亨新区,硬件设施非常好。中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