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乳源:力争走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前列
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山水瑶城。钟华摄
广东大峡谷是一张闪亮的名片。钟华摄
良好的交通环境助力乳源经济腾飞。成平华摄
优越的地理位置、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产出了优质的瑶山茶。傅神双摄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处南岭山脉南麓,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乳源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推动乳源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创了民族地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局面。先后荣获“全国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30多个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
2018年,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地方生产总值90.7亿元,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中排名第43位;人均GDP4.8万元,排名第19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亿元,排名第31位。2019年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亿元、增长7.4%,规上工业增加值28.58亿元、增长10.7%,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4.9亿元、增长17.1%。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韶关市乳源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大湾区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效,实现良好开局。下一步,乳源将继续依托民族、生态、产业、资源等优势,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对接大湾区所需,深度融入和服务大湾区建设,以乳桂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推动乳源融入和服务大湾区建设,借势借力推动乳源加快高质量发展,力争走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前列。
全力筑牢生态屏障
打造服务大湾区的生态后花园
韶关乳源拥有绿水青山连绵的淳美生态。全县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9%,森林覆盖率达77.8%。2018年以来,乳源配合完成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绿化造林2.8万亩,碳汇林抚育2.4万亩,中央森林抚育1.2万亩,新建防火林带56千米、1008亩,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通过省级验收;建成南水水库水质在线监测站和4个镇级污水处理厂;河长制工作全面落实,开展巡河600多次……
当下,韶关乳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乳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把乳源打造成为服务大湾区的生态后花园。
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乳源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对标国家公园,按照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一区两片”总体布局,规划建设“南岭—南水片区”和大潭河生态廊道;推进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抓好南岭、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和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打造美丽中国的乳源样板。落实绿美南粤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森林景观改造、迹地更新造林和森林抚育等生态工程,抚育碳汇林2.38万亩,改造西京古道景观林带1.32万亩,建设生态景观林带1600亩和生物防火林带50千米,推进国土绿化连片成带,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此外,为筑牢生态屏障,乳源全力抓好污染防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打好蓝天保卫战,落实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准入负面清单,推进企业绿色生产,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打好碧水攻坚战,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截污管网扩面工程,推进农村雨污分流和污水排放收集处理,推行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管理。强化河长制管理,推进“南粤水更清”和“让广东河更美大行动”,开展河道“五清”专项行动,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打好净土防御战,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国省道路域环境及扬尘整治。
坚持交通先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必背镇在过去是交通闭塞的代名词,因为交通不便,导致经济发展不起来。日前,笔者再一次走进必背镇,汽车从韶关市区上北环高速公路,再转乐广高速公路,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乳源,全程舒适、平稳。随后,笔者前往镇政府附近的几个村,一路都是硬底化公路。
必背镇交通的顺畅是乳源加快交通设施提档升级的缩影。近年来,乳源不断加快交通设施提档升级。当下,乳源交通已形成了以京珠高速公路、广乐高速公路、国道323线和国道240线为主线,以省道为干线,以县、乡公路为辅线的较完善的公路网络,全县拥有高速公路2条、国道2条、省道5条、县道7条、乡道207条、村道357条,共578条约2000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6.5公里;客、货运输同步发展,全县拥有二级客运站1个,全县拥有客车90辆,货车332辆……
良好的交通环境,为乳源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先行官”作用。下一步乳源将全力配合韶关丹霞机场建设,大力促成早日建成通航,争取打造为华南地区和广东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支线机场。配合推进韶连高速、昆明至厦门高铁(韶关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动工建设。
此外,乳源不断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经过多年的发展,乳源电源以水电和风电为主的格局成形,电源总装机69.1万千瓦,其中水电站272座装机63.8万千瓦、风电装机4万千瓦、光电装机0.13万千瓦(均为居民光伏)。2018年乳源全社会最大用电负荷23.5万千瓦,年供电量17.18亿千瓦时。下一步,乳源将继续加快水环境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南水水库供水工程、武水塘头水电站、武江河桂头段河堤建设、双口灌区改造和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坚持文化引领
增强民族特色文化吸引力
莽莽群山养育了乳源的瑶家儿女,他们曾“耕作一山,则移一山”,广纳兼容,海纳百川。如今,告别了历史上艰难漫长的迁徙,2.4万瑶族同胞扎根在这片热土,他们紧贴大地,生生不息。随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瑶汉同胞也在筚路蓝缕的历程中走向深度融合。
近年来,乳源大力推动民族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民族政策落地生根,构筑瑶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民族团结奋斗的五彩瑶乡,增强特色文化对大湾区的吸引力。为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乳源统筹推进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广东省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加快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中心建设,形成以云门山为中心的非遗小镇。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浓厚氛围。打响世界过山瑶之乡品牌,以文化为纽带加快融入大湾区。
此外,为推动瑶区加速发展,乳源落实改善少数民族迁移村住房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重点推进迁移村砖瓦房、一层残旧楼房、村容村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打造个性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成立乡村瑶药协会,扶持瑶区发展茶叶和中药材等林下经济,推动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支持瑶绣文化促进会发展,设立瑶族服饰生产性示范基地,鼓励扶持“妈妈制造”合作社和社会企业开展瑶族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生产。支持云门山“遇见·过山瑶”大型演艺项目建设,推动瑶族音乐剧《过山“谣”》市场化产业化。此外,乳源推动瑶医瑶药产业园落地建设,设立瑶医瑶药研究机构和体验中心,推动与高校、医院和制药企业合作,从跌打等外用药推广起步,促进瑶医瑶药产业化。
对接大湾区
集中力量建设乳桂经济走廊
从乳源新材料产业园起步,沿国道323线至县城,转沿乳桂公路至桂头镇,这是乳源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的乳桂经济走廊,这里将作为乳源融入和服务大湾区的主战场,成为对接大湾区、实现乳源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为深化与大湾区的产业融合发展,乳源着力将乳桂经济走廊打造成服务大湾区的生态农场、产业集聚区、旅游体验场、康养目的地,实现与大湾区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市场对接和错位发展。
立足于自身丰富的农业资源,乳源大力建设服务大湾区的生态农场。以乳源蔬菜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广东雪印集团、乳源富丽源乡村振兴公司等入园企业的作用,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扶持水果、蔬菜、茶叶、禾花鱼等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南岭蔬菜、云门柑、番薯干、高山茶、腐竹等农产品品牌。推进与广州、东莞等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市场建立合作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打造服务大湾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乳桂经济走廊以蔬菜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为主要抓手,推进蔬菜、水果、优质稻的连片规模种植,建设对接大湾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公园。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在更多大湾区城市开设乳源农产品电商体验馆和农业超市,打造“乳源专供”品牌。
抢抓大湾区产业溢出窗口期,乳源着力将乳桂经济走廊建设为大湾区配套的产业集聚区。加快完成开发区区位调整和创建省级高新区,推动产业园扩园和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拓宽和提升产业发展平台。放大税收优惠政策效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引进更多大湾区企业的功能性区域总部。大力推动东阳光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加快抗癌药项目建成投产,把电子铝箔、氯氟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打造为服务配套大湾区的产业标杆。在乳桂经济走廊重点发展电子铝箔材料、新材料、机械制造、制药等特色工业,打造产值超500亿元产业经济带。
岭南屋脊、壮阔峡谷、森林覆盖率77.8%的浩瀚林海……“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乳源瑶族自治县,荟萃着数之不尽的绿色“财富”,乳源积极利用自身地处南岭生态保护区核心地带的优势,建设服务大湾区的旅游体验场、康养目的地。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开发,加快云门山、蓝山源、洛阳茶旅小镇、广东大峡谷森林康养小镇等旅游项目建设,开通旅游交通专线,整体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发展,建设了乌石岭民宿、下社民宿等,打造了瑶乡风情生态温泉、世界过山瑶风情园线路、粤凰生态农业科技园等精品旅游线路。扩大瑶族“十月朝”文化旅游节、西京古道文化旅游节、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和环南水湖自行车公开赛等活动影响力,提升乳源旅游美誉度。2018年,乳源接待游客508.32万人次、增长10.1%,旅游收入44.36亿元、增长12.8%,旅游业成为乳源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2019年1—9月,接待游客358.22万人次、综合收入28.23亿元。
多措并举
打造与大湾区接轨的营商环境
为全力支持乳桂经济走廊建设,加快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乳源深入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对接大湾区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坚决破除与融入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障碍,以落实对口帮扶机制、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加强人才引进交流、建立与大湾区城市互访机制等方面为抓手,实现与大湾区市场一体化。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乳源积极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加快“数字乳源”建设,“数字乳源”平台一期项目已于10月12日正式开通运行,综合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和“N应用”移动办公平台建设已投入使用。“粤省事”优先延伸至乳源使用。广东省政务服务网增设乳源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专区、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专区。扎实推进“放管服”和“一门式一网式”改革,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和落地便利化,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压缩政府投资审批和企业投资备案办理时限。推进“信用乳源”平台建设,推行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查询和联合奖惩措施应用。
2018年以来,“放管服”改革有序推进,修订行政权力目录6340条,取消证明事项63项,调整职权事项90项。完成县公共服务中心大厅改造。1140项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网申办”,99项事项实现自助办理。出台委托招商奖励办法,举办税收政策新闻发布暨招商推介会,全年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86个、投资总额11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278万美元。
在落实对口帮扶机制方面,乳源主动上门衔接,推动落实“3+1”结对帮扶机制,积极争取一家省属大型企业、一家科研院所、一所高等院校共同结对帮扶乳源。加强与大湾区产业合作,发挥乳源税收优惠政策和产业基础优势,以“大湾区总部+乳源基地”“大湾区研发+乳源生产”“大湾区生产+乳源销售”等模式,深化与大湾区的共建共融。发挥东莞对口帮扶乳源的优势作用,力争在脱贫攻坚、产业共建、社会民生、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帮扶共建。深化长安乳源对口帮扶,发挥长安在东莞乳源两地桥梁纽带作用,以融入长安、融入东莞为切入口,逐步深度融入和服务大湾区。
人才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交流,乳源积极争取省市制定鼓励人才往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发展的政策,拓宽人才招揽渠道,借力大湾区人才资源,优先引进紧缺人才。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发挥人才公寓、人才驿站、政府特殊津贴人才库和名医名师名家工作室的引才作用,大力建设精品学校、医院,着力解决紧缺人才生活配套设施和子女上学等后顾之忧。加强本土人才培养,近年来,乳源出台实施“村培镇管”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建立了300多人的优秀人才库。
■一线走访
大力推进美丽
乡村建设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栋栋崭新“别墅式”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清新夺目,青瓦白墙,蓝天碧水,孩童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玩耍……走进乳源乌石岭新村,秀美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每户两层半、160平方米,对比从前住在深山中的泥土房,村民们常说:“不敢相信自己能住上和城里一样明亮宽敞的楼房,太幸福了!”
乌石岭新村的显著改变是乳源建设美丽乡村的缩影。近年来,乳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脱贫攻坚、人居环境、产业引领等多个方面集中发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奏响乡村振兴的“最强音”。大桥镇中冲村成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洛阳茶列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乳源蔬菜产业园列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通过省级验收。
让农村环境更宜居,乳源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推进乡镇整治提升“139”行动,开展垃圾、污水、“六乱”专项整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拆旧复垦工作力度,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推进重要交通干道、西京古道沿线和瑶族聚居地、城市郊区等美丽宜居乡村连线连片,抓好五彩瑶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精心打造东坪新村片和一六乌石岭新村片田园乡村走廊。出台改善瑶族村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危房改造、村巷道硬底化、集中供水、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和厕所革命。五彩瑶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评估。
下一步,乳源将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推动85个试点示范村率先建设美丽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重点推进沿交通干线、沿旅游景区、沿城市郊区环境综合整治,力争2020年全部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2022年80%以上自然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大力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加快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文体设施、高标农田、水利设施和应急管理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发展环境。
此外,乳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脱贫致富工作,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全面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和“八有”脱贫标准要求,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和政策兜底等措施落实。加强资产性收益项目管理,拓宽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带动和代种代养等产业扶贫渠道,扩大高山蔬菜、稻田养鱼和特色水果等扶贫产业规模,实现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2018年以来,乳源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累计投入精准扶贫资金1.98亿元,实施规模扶贫产业项目15个,带动1502户贫困户稳定增收,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321户。发放扶贫贷款313万元。416户1143人预脱贫户达到“八有”脱贫标准,巩固预脱贫2144户5078人。
数读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收储土地2307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00亩。改造干渠23千米,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万亩,垦造水田1100亩。划定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11.85万亩。完成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乡村振兴成效初显:
2018年以来全县乡村建设规划和38个行政村连片整治规划通过评审,85个试点示范村整治工程动工建设,592个村庄完成“三清三拆”,431个自然村完成连片整治规划编制,建成卫生整洁村174个、美丽宜居村53个。
撰文:范永敬林遥轩
编辑统筹:甘韵矶
新闻推荐
1998年5月,东阳光落户乳源,张红伟也开始了在粤北的创业历程。21年来,张红伟带领全体员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奉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