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山中竹 造纸皎如雪 清代外销画家记录竹纸制造全过程 原作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广州日报 2019-10-24 03:50

浸泡好的竹料拌上石灰,放入大锅蒸煮。工匠从水槽内“捞起”纸浆,反手覆盖在木板上,就有了一张湿淋淋的纸。竹纸造成,运到店铺售卖。

本栏目由广州日报独家与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联合推出,逢周四刊出,敬请关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图/fotoe(缘紫舞提供)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这个谁都知道。不过,山里的竹子也是古人造纸的重要原料,一杆杆翠竹经过“发酵、蒸煮”等多道工序,就成了皎洁如雪的纸张。你可别小看了这个过程,人们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失败与尝试,才能把坚硬无比的竹子“变”成柔软美丽的纸张。所以,虽然造纸术早在东汉年间就已普及,但直到宋代以后,竹纸的制造工艺才渐渐成熟,到了明清年间,广东地区的竹纸制造趋于鼎盛,成为人们使用最多的纸种。

两百多年前,一个名叫蒋友仁的法国人(注:“蒋友仁”是他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在广州郊外看到了人们生产竹纸的全过程。本地农人与工匠娴熟的技艺让他印象深刻,再说,他还认真研读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细细揣摩竹纸生产的各个环节,更觉得有必要用科学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于是,他邀请本地外销画家,以写实的方式,一笔笔重现竹纸制造的工艺流程。1775年,也就是他去世后的第二年,这些画作汇集而成的《中华造纸艺术画谱》在巴黎出版,广州的竹纸制造工艺为世界熟知。我们在这里分享的画作,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整套原作,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成为古代东西方借由“海上丝路”进行文化交流的又一美好物证。

据史料记载,早在中唐年间,广东的韶关一带就已有生产竹纸的作坊了。不过,由于生产工艺不成熟,人们造出来的竹纸动不动就会开裂,用来糊纸钱,都嫌不顺手,更别提用来写诗作画了。大文豪苏东坡就曾抱怨,以竹纸为原料的书籍“随手便裂”,无人敢翻。不过,到了南宋末年,竹纸已经成为深受士大夫喜欢的书画用纸。明清年间,竹纸的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广东出现了大量生产竹纸的作坊。

拿广州来说,从化流溪河畔以及花县(今花都),翠竹掩映的山村里,制造竹纸的手工作坊不计其数。清初大儒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写道:“从化有流溪纸,纸出流溪一堡,有上流纸渡,下流纸渡,二渡专以运纸,故名。”从屈先生“男女终岁营营,取给篁菁,绝无外务”的记录中,也可推论出竹纸制造对当地人生计的重要性。

不过,屈先生以及与他同时代的文人对竹纸制造有所记录,但对翠竹如何变成皎洁如雪的纸张,工艺流程如何?其间农人与工匠积累多少知识与经验,大多没有太多探索的兴趣。幸而有了这些外销画,我们才得以一窥前人的辛劳与智慧。“造纸术”对传承文明有多重要,我们不须多言。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外销画既是对竹纸制造工艺流程的忠实记录,也是对默默劳作的本地农人与工匠的一曲赞歌。

竹纸生产工艺

砍竹:春夏之交,农人砍下一杆杆嫩竹,截成一小段一小段备用。

漂塘:把劈好的竹片放进山塘,以水浸泡,通常要浸泡百日以上。

拌灰:以石灰与竹料一起搅拌,再沤上多日。

蒸煮:将与石灰搅拌在一起的竹料移入铁锅中,蒸煮七八日之久。

打料:蒸煮后的竹料从锅里取出,用脚碓(用脚踏舂杆的石碓)或水碓(以水为动力的舂具)舂碎。

煮白:竹料清洗干净,过滤水分,再次放回锅内,上面铺一层草木灰,开火继续煮,以达到漂白的效果。煮白后的竹料放到沤料池里,继续浸泡一段时间。

舂竹:竹料取出后,再用脚碓或水碓舂得泥粒一样细碎,倒入水槽内。

抄纸:工匠持竹帘入水,轻轻一荡,再拿出来,竹帘上就覆盖了一层纸浆,工匠反手往木板上一盖,湿淋淋的纸就落在了木板上。

榨水:纸张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叠在一起,放在压榨器内,挤压出水分。

焙纸:将湿纸逐张贴在特制砖墙上,隔墙烧火,以热气将纸烘干。(注:本文参考《天工开物》,各地造纸流程或有细微差异。)

新闻推荐

教育部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 体测不过关 大学难毕业

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