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书写《脱贫宣言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韶关扶贫工作综述

韶关日报 2019-10-04 07:15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

韶关能做到吗?

众所周知,韶关地处粤北山区,经济欠发达,新时期精准脱贫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全市有278个相对贫困村和相对贫困户3.49万户8.99万人!而且这些贫困户大部分集中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石灰岩地区、高寒山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困难较大。

很显然,韶关新时期精准脱贫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这对于财政捉襟见肘的韶关来说,无疑是困难如山,

举步维艰。这既是对韶关决策者执政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又是对韶关干群凝聚力的一次大检阅。

韶关人能扛起这千斤重担,如期完成这一光荣使命吗?

一向“敢为天下先”的韶关人响亮回答:能!

这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体现。2016年,新时期精准脱贫攻坚战在神州大地打响后,素以“啃硬骨头”精神著称的韶关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众志成城发动扶贫攻坚战,凯歌高奏,成就显著: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脱贫3.37万户、8.5万人,脱贫率达94.55%,贫困发生率降至0.27%;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87元。

2018年度,韶关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好”等次,综合成绩在全省有脱贫攻坚任务的14市中名列第一。

毋庸置疑,轰轰烈烈开展的新时期精准脱贫攻坚战,韶关人是用心、用力、用情去奋战的,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可圈可点的。

党建助力,脱贫攻坚堡垒作用发挥极致

农村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农村基层党组织不能软,必须“硬”;基层党员干部不能“闲”,必须争当“领头雁”飞起来,只有这样,扶贫攻坚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因此,党建引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韶关在这方面书写了一篇好文章,开创出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新局面。韶关创新“三个在先、六个坚持”: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组织优势作为第一优势、组织保障作为第一保障,把脱贫攻坚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党组织设置在先、优化资源,坚持党组织领导决策在先、科学谋划,坚持党员作用发挥在先、真心帮扶,坚持四级书记带头、示范带动,坚持预留提拔岗位、激发动力,坚持遍访贫困村户制度、夯实作风,大力实施双“113”工作机制,全市3.09万名党员干部以“第一家长”身份帮扶3.49万户贫困户,帮助解决致贫问题3.6万个。

“南雄一个个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农村软硬件建设设施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都离不开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说,农村基层党建已成为南雄引领扶贫开发工作的抓手。”南雄市委书记王碧安感慨地说。

南雄角湾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文良向记者介绍,他们确定了“党总支+合作社+产业扶贫”的“党建+三引”(引果富村、引游旺村、引商强村)思路,村集体经济从以前的2600元提升到现在的20多万元。

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一个党员带动一群人,一个组织筑起一个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鲜红的党旗在脱贫攻坚阵地上迎风飘扬——这已成为韶关新时期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亮点。

2018年6月,全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现场会在韶关南雄举行,韶关“三个在先”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做法被省委组织部向全省推广。

今年3月18日,国扶办官方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均报道了韶关创新的“三个在先”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工作品牌。

产业发力,铺筑“脱贫致富黄金路”

金秋时节,粤北大地,瓜果飘香,一派丰收景象。

“目前我们在珠玑镇已建成"小龙虾代种代养养殖基地"400亩。2019年预计小龙虾产量20万公斤,销售收入达1200多万元。”日前,在南雄珠玑镇石塘村稻虾共养基地,南雄市富农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杨总经理乐滋滋地向记者介绍。

让记者更为高兴的是,该产业是珠玑镇产业促扶贫项目,采取“公司+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和通过“三金”(租金、薪金、股金)增加当地贫困户收入,养殖面积1200亩,南雄全市参与贫困户200户,带动贫困户劳动就业12000人次,贫困户每年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广东省(韶关)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管委会副主任易昌荣同样兴高采烈地向记者介绍,翁源的兰花产业园吸纳了1.7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已经建档立卡贫困户,兰花产业园的长期工人可实现月工资3000-4000元,实现农民增收4.5万元,产业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万元,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5%。

南雄灵潭村,以前是一个破破烂烂的省定贫困村,有贫困户44户118人,在2015年时,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689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才1.5万元,新时期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实施产业带动,做实特色种植、光伏发电、休闲旅游、腐竹生产等产业,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61万元,比2015年增长40倍。“我们村现在已经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路子。”村党总支书记钟治军满脸喜色地对记者说。

以上实例仅是韶关大兴特色产业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冰山一角。

在奋战新时期精准扶贫攻坚战中,韶关群策群力精心做好产业大文章,加强农业产业规划,力争每个镇都要培育一个以上主导产业,每个行政村都要打造一个以上特色产业。

探索形成“六个一批、七个机制”,推动产业扶贫上规模增效益。积极探索谋划一批产业、培育一批主体、筹措一批资金、提供一批服务、打造一批品牌、探索一批机制的“六个一批”做法,建立产业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合作生产、全员培训、资金项目管理、利益联结、产销衔接、党建引领“七个机制”,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并建立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项目签订产供销合同产生收益模式,如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托管代种代养”模式,助推葡萄、生态猪、百香果等三大特色产业发展,多渠道提高贫困户收入。

到去年底,韶关培育带动新型经营主体逾5000个,到户种养+、光伏、旅游、电商等产业项目近5万个,脱贫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87元,比2016年增长116%。

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23日至26日,韶关组织26家企业、98件扶贫产品参加了广东脱贫攻坚展,参展企业、产品数量和成交额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南雄阳光玫瑰葡萄的订单已经排到2020年,销售合同意向已达到年产量的90%以上。

毫无疑问,在韶关大地上遍地开花,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的扶贫产业,在效益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上均有明显突破,给贫困群众带来了滚滚财富,让他们的日子红红火火起来。

韶关市“六个一批”产业扶贫模式因此被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评为中国扶贫榜样优秀案例之“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韶关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把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工作结合起来,提出要以推进全市278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为抓手,加快建设粤北美丽乡村。

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域和村庄不同特点,坚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围绕每个村庄的自然禀赋、区位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发展方向,逐级打造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通过示范带动,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突出重点连片建设,大力实施环丹霞山片区、市区城郊农村片区、南雄古驿道沿线、西京古道沿线等新农村建设连片示范工程,将278个省定贫困村、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和主要景区、中心镇周边1089个自然村列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

这不是“乌托邦”之梦,如今,韶关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近两年来,韶关以省级新农村示范工程为引领,以省定贫困村“后队变前队”为抓手,总结推广仁化瑶塘新村“农旅结合”、长坝村“产业带动”,南雄灵潭村“党建引领”,始兴红梨村“工作队引导”、顿岗周所“理事会主导”,翁源、新丰等示范村“EPC推动”,始兴、乐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市场化运行”等模式,以点带面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全市贫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南雄灵潭村,一个非常具有诗情画意的好名字。三年前的灵潭村,既不“美”又不“灵”,是一个破破烂烂的省定贫困村,全村面貌用“破、旧、乱、脏”四个字概括。而当记者日前来到该村时,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幅美轮美奂、让人赏心悦目的画面:200多栋新建和改造的房屋整齐精致,一条绿道蜿蜒伸展,簇簇花朵芳香四溢……记者见之惊叹:这哪是一个偏远乡村的风貌,根本就是一个现代文明城市的缩影!“我们灵潭村入选了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党总支书记钟治军甚为自豪地对记者说。

灵潭村之所以能实现“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演变,就是得益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

除了灵潭村,乐昌和村村、仁化安岗村、始兴红梨村、翁源青云村、新丰下埔村、乳源团结村、浈江大村村、武江黄岸村、曲江西约村等贫困村,也都脱胎换骨,变得干净、整洁、漂亮,活脱脱“美丽乡村的风范”。

“目前,全市已涌现出34个美丽乡村样板村。可以说,经过新时期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洗礼,全市贫困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扶贫办相关人士高兴地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的关键之年,当前,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紧紧围绕“2019年底95%以上相对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90%以上相对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的目标任务,聚焦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精准施策,立志在巩固扩大脱贫成果基础上,高质量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村出列任务,确保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新闻推荐

暖心!李红军书记亲切寄语“红袖章”

本报讯9月30日,在韶关市举办的2019年迎国庆·莲花大道自行车骑行活动中,出现暖心一幕。参加活动的市委书记李红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