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湾区“菜篮子”“果篮子”韶关建生态绿色发展高地力争3到5年基本形成与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
[摘要]力争3到5年基本形成与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
广东发展成就巡礼
2019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与往年不同,韶关市四套班子领导没有相互拜年,而是前往武江区韶州公园,通过义务植树活动,表达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的决心。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批示范地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韶关以打造“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为目标,充分发挥生态发展核心优势,狠抓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半年后,韶关市委第十二届十次全会顺利召开。其目光更加坚定,在全省全域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将以生态特色优势融入大湾区建设,建设生态绿色发展高地。力争通过3到5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与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并持续用劲奋力把韶关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
生态农业
丰收节展示韶关科技强农新成果
9月5日,2019年韶关现代农业产业园招商推介在广州举行,现场共达成20个现代农业项目签约,金额达31.6亿元。这只是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韶关生态农业博览会的“开门红”。
去年秋分,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韶关办起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生态农业博览会。165个特色活动,246.48万人次游客量,带来了8000多万元的优质农产品销售额。
而今年的丰收节,韶关将采取“1+3+6”多点联动模式。南都记者了解到,韶关以翁源粤台合作试验区—客家围屋作为主会场,乳源东坪镇瑶族新村、仁化董塘镇新源村、乐昌誉马葡萄酒庄园为3大特色分会场,统筹其余6个县(市、区)特色鲜明的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展示韶关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和乡村振兴新面貌。
这一切,得益于韶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篮子”。2018年,韶关农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5%,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新增省农业类名牌产品35个,新增数连续两年全省第一;新增省十大名牌农产品8个,占全省12.9%,名列全省前茅。
与此同时,韶关正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翁源县兰花产业园、新丰县茶叶产业园、乐昌市香芋产业园、乳源瑶族自治县蔬菜产业园和南雄市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等5个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省获批个数最多的地级市。
如今,随着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韶关已确定了以优质稻、蔬菜、竹子、水果、畜禽、优质鱼等6大产品为全市主导产业,茶叶、油茶、中药材、花卉、蚕桑、黄烟等6大产品为各县(市、区)特色产业。接下来,韶关将发挥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若干千亿产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生态工业
韶钢钢材占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用钢量70%
韶关是一座老工业城市,韶钢、韶冶、韶铸、大宝山矿等标志性产业,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但近年来,真正让韶关挺起“韶关制造”脊梁的,是其生态工业的发展。
2018年,韶关取得了国家级“绿色制造系统”和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市长殷焕明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给出了答案,“韶关的优势在绿色发展,出路也在绿色发展”。
如何实现工业的绿色发展?韶关下了狠功夫,围绕加快钢铁、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园区三年提升计划、百家优质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等举措。其中,去年已实施技改项目220个,完成技改投资61亿元。据了解,韶关力争今年引导12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改,3至5年形成产值超500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下称“韶钢”)有关项目可谓是“凤凰涅槃”的典型案例。通过技术改造、能源结构改变和智能控制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韶钢成功转型,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全年实现利润总额达25亿元,创下韶钢最佳历史纪录。就在去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上,韶钢牌钢材达17.9万吨,占主体工程用钢量的70%。
不仅如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韶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医药健康、商贸物流等六大新兴支柱产业。“这既要立足资源禀赋,更要重视科技创新。韶关绿色生态本底较好,是吸引创新要素、高端要素集聚的最大本钱。”市长殷焕明曾在采访中表示。
立足于生态、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韶关正主动对接大湾区产业扩张和配套需求,引入大湾区的资源参与韶关产业建设。今年1-5月,莞韶对口帮扶持续发力,17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落地建设。
生态旅游
今年开通“四大重点景区”旅游交通专线
丹霞山、珠玑巷、南岭、南华禅寺等旅游胜地,分布密集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让韶关成为全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一核一带一区”的发展规划中,省委省政府明确将其打造成全球旅游目的地。于是,韶关的文旅产业发展愈发凝聚人气。
数据显示,今年1-6月,韶关全市接待游客2385.60万人次,旅游收入215.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10%和12.28%。其中,来韶过夜游客人数949.04万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39.78%。吸引游客并留住游客,这是旅游业富民强市的重要体现。殷焕明曾在专访中表示,“把过路客变成过夜客,让他们住下并消费,这样旅游才能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就业和致富的机会。”
如此一来,旅游资源成为韶关对外开放与合作的重要财富。韶关主动对接大湾区大市场,统筹谋划全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奋力把韶关打造成为大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
南都记者了解到,当前,韶关正高水平推进重点景区建设,推动大丹霞旅游升级发展,完善大南华景区规划,打造大南岭旅游集群,实施珠玑古巷改造提升工程。同时,依托四大重点景区建设,示范带动古驿道古村落、红色旅游资源和市区历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资源开发利用。此外,还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力争今年内开通“四大重点景区”旅游交通专线。
生态环境
争创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
今年4月,韶关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明确提出,要力争在2021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同期在7个县(市)开展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地级市。
这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位于韶关境内的面积为1014.20平方公里,占全区的51.04%。另一方面,韶关坚决落实好生态红线。生态红线划定的比例和生态红线的保护范围均居全省前列。
3个月后的7月10日,乳源瑶族自治县、翁源县建设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国家备案,韶关7个县(市)中已有5个正式迈入创森行列。其中始兴县作为全省首批创森试点县之一,各项森林城市建设工程推进顺利,争取成为全省首个县级国家森林城市。
为齐心协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韶关正贯彻落实相关规划和方案,根据“一核七星、三屏六廊、多节点”的总体布局,并投入30多亿元,在“创森”总体规划达标期(2018—2021年),加快建设森林生态、森林服务、森林产业、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支撑等5大体系24项工程,
此外,为强化森林资源培育和管护,韶关加大立法、执法力度,严格执行《韶关市野外用火管理条例》,今年清明期间首次实现全市森林防火“零火情”。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潘俊宇 沈明礼 蔡仁银
新闻推荐
上图为考察团参观翁源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曾瑛摄本报讯近日,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邀请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