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三风四杰”之张九龄

韶关日报 2019-09-15 09:11

《怀远》沈朝霞绘

张九龄有风度,盛唐宰相国家栋。唐诗开篇第一首,堪称华夏人中龙。

唐代贤相张九龄,是官三代。其祖张子胄、其父张君政均为官。张九龄一生中规整端行,怀有乾坤。尤其长期处在官场顶层行走捭阖,屡对着一幕幕锦绣繁华、常遇一场场腥风血雨,几为完人,堪属不易。最为荣耀的是,他曾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鼎盛的开元时期担任宰相,那么,此相就非常见之相。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今韶关市人。生于公元678年—740年,享年63岁,是岭南地区担任一统朝廷宰相第一人。才华横溢,其《感遇·其一》为《唐诗三百首》开篇之作。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古传颂,出自其《望月怀远》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一生正直清廉,忠君爱国,享有“九龄风度”之美称。尤其是开元盛世为相是其功誉辉煌的巅峰。在《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旼、唐代韩愈,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齐名。

在中国历史上,对唐诗的宣传和普及所做出的贡献,可能没有人能超越张九龄了。如果没有当时张九龄作为诗集的主编,可能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就会有唐诗的缺项。张九龄的一生,从阅感、释理、交友、叙情、抒怀、理政,到发起汇编当朝诗集,无不体现他对唐诗的深爱和执着。他用诗来表现个性才华、宦海沉浮、塑造辉煌,确实独具人品特色,因为道理很简单,写诗词比写白话文要讲究得多。他一生走来,总觉得每一举止,每一言行,均要以诗的高境严韵以自律。

由于张九龄的地位和才华,以身作则,以诗化境,使开元盛世更充满万千诗意,更加缤纷璀璨,令后世之人神往。当时的诗人大家李白、杜甫、王维、孟郊等,经常与之一起吟唱品评,营造建设唐诗天地。同时,也形成蔚为壮观、群星辈出的诗国团队。因为有了唐朝的他们,才有了后来中国文化清晰的现象和符号之一:唐诗。张九龄是当之无愧的文坛元帅。

张九龄是一种厚重。为官从政拿得起,放得下;上得来,下得去。持运公器时,尽心正直,为社稷而忘己;隐退山林时,心遣大千,为黎民而尽力。张公常有“表请”之举,也就是请辞官位,可表明其不恋官位的心态。曾贬职赋闲在家的张九龄,知悉大庾岭虽有山路,但路面狭窄、仍不通畅时,即向朝廷奏请,唐开元四年十一月,修整大庾岭道路得以动工,经过艰辛的努力,数年后完成,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也就是现在地处粤赣交界的南雄梅关古道。

明知李林甫是皇亲近属,当唐玄宗拟起用其为相时,张九龄敢于直陈:“……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对于安禄山的所作所为,张九龄曾谏:乱幽州者,必此胡(安禄山)也。又在《请诛安禄山疏》直道“……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这种直谏率言,足见其磊落坦荡。这种要冒生死之危的直言谏书,在其为官时常发生,甚至到了皇帝埋怨“事总由卿”的地步,直谏的次数和程度可见一斑。这其中的君臣之间、胆识之持所发生的情状,尤其为臣的,确实需要忠勇兼具的品质。

新闻推荐

用爱为瑶乡孩子撑起教育的蓝天 记第七届“感动韶关十佳道德模范”提名奖赵天金

他既是乳源的一位平凡教师,又是瑶族文化的传承人。他曾有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是为了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让他的同胞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