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飘色中秋巡游,300年历史民俗展新姿 传承乡魂 爷孙三代齐上阵
黄圃镇将在中秋节当天举行飘色巡游活动,推出24版飘色,飘色版数是近3年来最多的一次。图为飘色排练现场。
黄圃飘色艺术源自明末清初的木偶艺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图为色版《八仙过海》排练现场。
《王将军点将》是组合飘色,色版取材自黄圃王氏家族。
扫码观看视频,为你喜爱的黄圃飘色投票。
9月11日,位于中山市黄圃镇培红小学内的黄圃飘色馆再次热闹起来。人群中,一群年龄2—12岁的孩子粉墨彩衣,在大人们的帮助下陆续登上标有“八仙过海”“敬德归唐”“击鼓退番兵”等典故名称的小推车上,等待演出。这是今年黄圃飘色巡游活动的训练现场,这群孩子是巡游活动的主角——色仔,为庆祝中秋和国庆,黄圃镇今年将在中秋节(9月13日)当天举行飘色巡游活动,推出24版飘色,飘色版数是近3年来最多的一次,参与巡游人数近300人。
黄圃飘色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黄圃飘色一度沉寂30多年。此后,黄圃镇从1994年起再次大力推动黄圃飘色艺术发展,飘色大巡游活动也由此重现。25年过去,飘色活动深得黄圃市民认可,近年来,黄圃飘色还走出中山,到澳门、香港和汕尾等地演出,焕发新生机,传承工作也迎来新局面。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
古老民俗让萌娃当主角
正式巡游临近,集训要求变得严格起来。“孩子要注意神态动作。”排练中,今年巡游活动的统筹人、黄圃飘色协会会长苏照恩站在巡游队伍中间,一边看着走动的巡游队伍,一边用扩音机提醒演出人员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传统黄圃飘色以表达美好愿望、伸张正义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典故、神话、传说为题材,一个题材称作一个色版。每一版色版由色柜、色梗、色仔、色杠等元素组成,最受群众关注的要数色仔。色仔即飘色车上的小演员,是飘色的核心之一,色仔有色心和色脚之分,色心一般通过钢条的支撑,处于飘色造型高处,色脚一般位于造型较低的位置,扮演配角。
苏照恩表示,挑选色仔较为讲究。黄圃飘色的特色之一是小巧,飘色的色柜柜高约60厘米、长1.8米、宽65厘米,飘色的艺术造型主要用细钢条撑起,其中,支撑色心的钢条直径仅约1.2厘米。由于飘色色柜空间较小,细钢条支撑力有限,色心一般是2—3岁左右的孩童,体重不超15公斤。
“不能超重,不能怕高,还要活泼可爱。”筹备组工作人员表示,巡游期间,色仔按照飘色造型的主题装扮站在色柜上,由四人扛抬巡游,其中色心一般处于数米高处,做出各样逗人动作,使整版飘色呈现飘逸美感。虽有固定装置确保孩子安全,但由于巡游时间较长,这十分考验色心的定力和耐性。
超200名家长为孩子报名参选
在今年的一众色仔中,年龄最小的是刚满两周岁的郑君玥。她是飘色色版白鹤仙的色心,巡游时需固定站在2米高的色梗上。虽有妈妈陪同,但第一次参加巡游的郑君玥在平时训练中仍有些紧张,训练期间不时闹起情绪。在妈妈和工作人员的劝解下,她慢慢平静下来,并完成了训练。
为庆祝中秋和国庆,今年黄圃飘色协会还专门制作了3个新色版,其中之一个名为“圃岭琼枝”,其外观为一盆单枝盆景,盆景底座由一名色脚用手托住,离地近4米高的枝条顶端站着一位年少体轻的色心。即将年满3岁的潘健如便是这个色版的色心,在训练中,只见她脚踩“枝条”,表现从容自如,过往的家长和群众无不赞叹。据其家人介绍,潘健如对飘色活动十分感兴趣,这已是她第二年参加飘色巡游。
同样刚满两周岁的王梓琳,是“敬德归唐”飘色造型的色心,爸爸王铭扬也曾在儿时参加巡游活动。王铭扬表示,飘色是黄圃人的文化灵魂,很有意义,能参加是一种荣誉。“我以后还会让我的孙子参加。”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除了父子、父女、兄妹共同参与巡游,还有一些家庭爷孙三代都曾参与或正在参与其中。
“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小时"出色"(即当选色仔参加巡游),大时出息,所以大家都踊跃参与。”苏照恩表示,今年的飘色巡游色仔选角竞争激烈,超过200名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报名参选,但由于名额有限,筹备组最终只从中选取65名。
■焦点
“再没人学就要失传了”
百年民俗技艺传承接力面临考验
虽然参与人数不断增多,但黄圃飘色正面临核心技艺失传的危险境地。
黄圃飘色是黄圃三社、灵会、古楼三坊的传统活动,后逐渐发展扩大至周边地区。在1994年前,黄圃飘色曾停办30多年,一度让黄圃飘色沉睡,其中的技艺也被荒置。
黄圃飘色的艺术精华体现在“艺术色梗”上。色梗是飘色的框架,以细钢条为主干,辅以用细钢条和纸扎制的雕塑或造型,是色版的点睛之处。在黄圃飘色的近代发展史上,胡洁洪、胡柏泉父子是公认的黄圃飘色“艺术色梗”塑造大师。苏照恩表示,其父子集雕塑、扎制、绘画等技艺于一身,所塑造的色梗艺术人物,无论是身穿盔甲的武将,还是头戴竹笠、脚穿草鞋的农夫,以至野兽雀鸟、兵器物具,都造工精细,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但由于当时人们没有传承意识,且黄圃飘色巡游活动经历了长期停办,到上世纪70年代,门下无徒的胡柏泉去世后,黄圃飘色“艺术色梗”这一核心技术便荒废,导致黄圃飘色“艺术色梗”出现技术断层。
年近七旬的王民是今年黄圃飘色大巡游的艺术指导,也是目前镇内仅存的飘色色梗造型制作技术骨干。王民最初也是个行外人,早年从事广告牌制作行业。1994年,黄圃镇复办黄圃飘色巡游时,镇里找到了他,希望他制作一批飘色色版供巡游用。王民接到任务时顿感压力,但为了重现乡间盛事,他还是接下任务,并制作出黄圃飘色巡游复办后的首批色版。经过多年摸索,王民逐渐成了黄圃飘色的艺术支撑。目前,用于巡游的黄圃飘色色版多由他指导制作。近年来,他还推动色版创新,制作新色版,黄圃飘色也从传统的每版“一色脚、一色心”向“多色脚、多色心”发展,内容不断丰富。
“做这个挣不到钱,没有人想学。再没人学就失传了。”从事20多年的飘色色版制作,王民对技艺传承感到担忧,他表示,只要有人来学他都愿意教。
黄圃飘色馆内珍藏着一个约30厘米高的“双枪陆文龙”色梗造型,作品外套着一个密封玻璃罩。这是“艺术色梗”塑造大师胡柏泉的作品,至今已有近80年历史。苏照恩指着作品中用铁丝和纸扎制而成的两个彩装小人,细细品味其中制作精妙之处。虽然馆方细心保存,但小人上的一些用纸扎制的部位已破损掉落。
苏照恩表示,他曾带着这个珍贵的作品到中山内外寻访大师模仿制作,以重拾黄圃飘色的艺术核心,但无奈未能访得。寻访期间,一些地方的工艺大师对这个作品称赞不已,自叹不如,并对这一技艺的流失表达遗憾之情。
随着黄圃镇大力推广发展黄圃飘色文化,复办飘色巡游活动,建设飘色馆,黄圃飘色影响力持续提升,巡游活动更是走出中山,先后受邀到澳门、香港、汕尾等地演出。2005年,黄圃镇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黄圃)飘色之乡”称号,2007年,黄圃飘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苏照恩看来,黄圃飘色的复活之路仍较漫长,其中的艺术和文化核心仍有待唤醒。
“巡游很热闹,希望巡游过后也一样热闹。”在飘色馆内,苏照恩一边为“双枪陆文龙”色梗造型盖上幕布,一边语重心长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乐昌市沙坪镇陈某龙因长年流浪在外等原因,年近花甲仍是“黑户”,公安民警奔波多地调查取证后,圆满解决了他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