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一座城的文化史 序李迅《燃烧的交响曲》

韶关日报 2019-08-25 08:41

作为记者兼作家的李迅,在粤北耕耘经年,他和韶关这座城市一起生存,一起成长。他阅读了一座城的历史,并经验它多年的文化变迁。他的作品,由他的职业衍生,并在既定的观念上,让对象在不断地现实淘洗中,实现一种文明的自语:从不同的文史方向,描写一座城市的记忆。他为自己的城市书写,如同种植自己的园地。他为此规置了一种颇为特别的文本方式,自为的方式,即以多元的文本叙述,以形式杂多去囊括城的内容杂多及其历史,包括从远古向现状的步步逼近。他以大量的文献及史的细节,去叙说与这座城有关的种种现象,而其史证的逻辑推演,在文本结构上,完成了皈依文明走向的正史叙述。

在文本结构上,他采用史证的传统书写,对城市的文明史进行历时性叙述,同时,又别出心裁,尝试从跨界的大视野,去观照一座城的文化史,即从大历史的整体要求上,以铺排的陈说,或多种文体相容之调适。把一座史上曾经屡屡战事,满目疮痍的城,从多个方面,多种时态,进行较为细致的文史解构。在叙述上,尽量演绎人文传统的自身流淌,同时,避免对之作现在时的功利评判。且以文学的方式,尽可能地延伸韶关作为南北交汇,入粤重镇的地理位置所由的人文荣耀。

韶关在近代史上,是一座铁血之城。史上满是血腥战事,乱世枭雄。对其书写,不宜有太多轻佻的浪漫。它钢铁的骨血以及乱世独立时的凛冽,都更切合予以沉实的、传统的,类似教科书或哲学的谨严描述。李迅此前著有《雄风古韵说传奇》,他对韶关的历史传奇、语言沉淀和人文奠基,有较多的精神堆积,他有信心实现这种兼顾历史叙述和文学表达的文本要求。

其次,钢与火的面貌,终究不是我们描绘这座城的终极希冀。他必须呈现它作为一座从古老中蜕生的新城,一座现代城市的本质诉求。他迫切要求有一种出神入化,融化民生的全新叙事来彰显城的悠久人文,以及现代文明对之的赐予。

一座城的现代性,不在它城市建设的技术性指标,而在于它对现代文明的理解,在于城市管理者对行政的现代逻辑贯彻,并将这种逻辑,分布而成为一种城市血脉及伦理。关于这一点,作品是有所贯通的。

在主流的历史洪流中,城在人类重大事件中的浮游,往往不是城的主动,而更多是政治及时世对城的勒迫。这是战争地理的逻辑。诸如中原流民的迁徙,诸如北伐。韶关,作为出入粤地的门户,它在战争的文化史上,只能作出相应的牺牲。相较于历史叙述,文学作品需要的不是机械冷硬的实然记述,而要求另一种或然的、文化的想象,使得它的一切不幸和厄运,有了史诗的兴味和人性的意义。作品显然有这方面的用力。

将坚硬的历史,转化为史诗,其间的叙事,自然要有诗性和神性的融入。因此,他的文学表达,从另一个方向,以特有的方式,对冲了一本正经的历史叙述。他叙事的多元形态,致文本所形成的阅读冲击,乃至文学理解,使文体方向在一气呵成的气质要求上,发生了变化。它的文本特性,考验作家,考验读者,同时考验文本及文体的合理性。

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有悖一般的文章学理式,也有碍读者的文本常识,有一种亚百科全书的味道,一种什烩的嫌疑。对之臧否有之,这是很可能的。但是,既然文无定法,若果创新是为了切适动机且顺理成章,则另当别论。

适当的解释是:一座庞杂的城,对其庞杂的概括,而免百密一疏,这种文本设计是可行的。好在,它不是一部小说,也不是一部文体严谨的史志。由是,对它不求有明确定义的文章学搜例。它是一部城市的现代书写。由多个方向,多种叙述,共同去完成一种融历史、人文、艺术及其它多元结构的现代叙事,无可无不可。文学的文本要求,是努力实现诗性与神性的文本审美。是在冰冷的历史事实中,将书写的激情,阅读的温暖以至于评断的多元,发挥至极致,并以报告的文学形式,无可厚非。

多山而且冷热分明的韶关,从来就不思诗家温情礼赞的对象。从文明史与文学史的角色冲突,方式冲突上言,文学的史诗性浪漫,并不是现代城市的本质。文学的浪漫,从来就建立在乡村田园、马车与轿子的年代基础上,为心灵寻找与情绪思念的产物所衍生。一切都在未可知与期待中发生。从自耕自足的乡村,到小手工业的城邦,再到大工业的集约性都市,其实是一个从素朴的形而上,到机械的形而下的过程。从田园到都市,从轻生死重仁义的拔刀(江湖)时代,到轻人情重秩序的都市规则。浪漫,作为情绪郁结和诗的结合物,在精神性的怅惘与欠缺的真实冲突上,从心灵的高处,不断下行为物理性的既定。都市浪漫从此有一种伪善的装饰,与原本的浪漫主义,有了本质上的鸿沟。

现代都市的所谓浪漫,正与汉唐辞赋、中古情怀擦肩而过。说到底,一座城市的浪漫,在于它的乡村元素所致的心灵生态方面。这是李迅式书写的目标。

钢的韶关,需要在文学表述上,努力消淡铁雾的阴霾。斑斓的颜色应该成为城市的本色。

这部作品,总体上是一个地方的文史记忆,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又融入太多的文体形式。好在作品有较明晰的主题词,作为钢都的城市标准语,现代工业的人文渊源,虽然面目驳杂,但不致太乱。虽枝梗繁多,有得有失,但资料丰厚,分部也尚合理。如此辽阔的城市记忆,在文本形态上,有年鉴和准百科全书的兴味。它在内容上的取舍,得失臧否,则另当别论。

话说回来,若一开始,作者有更强烈的人文与城邦,工业与城市,前后现代主义与工业社会的关系认知,及将工业化与人类文明同置的哲学意识,将文学对象作为历史现象来审视与批判,则文气、布局,将会在宏阔之中,趋成风格。

无论如何,这部作品,对韶关这座城,是一种文化梳理与资政。

是为序。

新闻推荐

韶关市财政局 奋力开创韶关财政工作新局面

本报讯日前,市财政局召开党组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市委书记李红军在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