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帮扶结硕果 绿色发展惠民生 大塘镇东岗岭村脱贫致富纪实
崭新的村委大楼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村委办公室的门敞开着,办事的群众人来人往,村委干部忙碌地办理着村民事务……
站在村委大楼前,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棚,大棚里正生长着各类蔬果和高端蝴蝶兰,不出半月,这里的很多蔬果就能进入千家万户。
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个充满生机的村庄,2016年还是省定贫困村,并且有23户共70人被认定为省定贫困人口。
2016年5月,在“对口帮扶”的号角指引下,由韶关市财政局、中金岭南韶关冶炼厂组成的扶贫工作队进驻了东岗岭村,开展定点帮扶。
为了尽快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工作队按照省、市、区扶贫工作考核要求制定帮扶总体规划,以“精准帮扶、产业推进”为重点,以增加贫困户收入、壮大村委集体经济为目标,着力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经过3年多的努力,精准帮扶取得明显成效,东岗岭村实现了大“蜕变”。
精准施策实现稳定就业
帮扶工作队驻村之后,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的工作思路,结合扶贫对象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意愿,一同制定了务工、种、养殖产业脱贫的帮扶规划。按照“分批脱贫、扎实推进”的方针,积极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针对贫困户缺乏经验技术,缺少就业信息的问题,工作队积极联系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青壮年贫困户顺利实现了就业,获得不菲的收入。目前36名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中,33人转移就业,其中25人实现稳定就业,2018年全村贫困人口实现工资性收入85万元。
针对贫困户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工作队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细化方案、细化措施,通过提供生产物资、落实产业以奖代补、申请扶贫小额贷款等方式,保障贫困户顺利发展产业项目。三年来,15户有劳动能力户发展家禽家畜养殖、水稻、莲子、花生、水果等产业。在家务农的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共获得57.1万元帮扶物资,通过积极发展产业获得12.83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此外,8户贫困户还签订了扶贫小额贷款合同,获得了总计22.5万元的小额贷款用于发展自主产业或参与合作种植兰花项目,其中参与合作种植兰花的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300元/年。为抵御产业发展风险,贫困户积极参与合作社,13户贫困户与农业合作社签订了包括稻谷、蔬菜、畜禽、柑桔在内的农副产品供销合同。
因地制宜发展有机种植业
东岗岭村一直以种植蔬果为主导产业。早在2008年,该村种植的番茄和青瓜就获得广东省“无公害番茄”“无公害青瓜”的认证。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增大,东岗岭村蔬果种植的领先优势逐渐丧失。
为解决东岗岭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贫困户无法就近就业等问题,工作队联合村委、村民开展深入调查,在经过详细论证后,决定发展高端种植产业,并在村内建设高端有机大棚蔬果种植基地。2016年至今,筹集172万元建设19.3亩双层温室大棚,目前已完工三分之二;筹集70万元,建成3.8亩高端大棚。
2018年,工作队与韶关学院“大学生创业”项目合作,利用高端大棚成功引进了蝴蝶兰种植项目。双层温室大棚也引进富硒蔬菜种植。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大棚出租的方式引进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在村内建设有机蔬果种植基地,并带动贫困户入股或者通过劳务参与其中。不仅每年都能为村集体带来8万元的收益,而且为贫困村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贫困户可以就近就业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先进技术。随着高端兰花、有机蔬菜和富硒蔬菜成功引进,东岗岭村高端种植已初具成形。预计将来推广后,还能带动旅游观光、教育科普、休闲购物等产业的兴起。
除了大力发展产业项目,工作队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17年筹集扶贫资金36万余元入股光伏发电项目,村民每年每户分红1527.86元;筹集70余万元入股自来水厂,村集体每年可按入股金额的8%获得股金收益。产业项目和资产收益项目相结合,确保贫困户和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截止到2018年底,东岗岭村集体收入达到11.1万元。相比2015年帮扶前的0.5万元增长22倍。所有贫困户全部达到“八有”脱贫标准,并顺利通过省检。2018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68万元,超过省定脱贫收入标准0.7598万元的298%。全村贫困户实现了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
东岗岭村党支部书记侯韶林高兴地说:“过去祖祖辈辈沿着传统农业的路子走,日忙夜忙赚钱难,现在靠发展高附加值绿色产业能轻松挣大钱!”
群策群力建设美丽新家园
集体、家庭经济收入提高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把建设美丽家园提上议事日程,全村百姓一呼百应,该村7个村小组,村民投工投劳,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现主体工作基本完成。三年来,投入近140万元,完成东岗岭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并配齐相关设备,极大改善了党群工作环境;投入60余万元,完成了村卫生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两个健身广场的建设,为东岗岭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筑牢了基础;筹措80余万元完成了长约700米的侯屋大圳改造、亚公便道等建设工程,另外争取了高标农田改造项目,完善了东岗岭村农业生产设施;投入250余万元,完成了120套太阳能路灯安装、3.2公里村道巷道硬底化,上侯人居环境示范点及上侯污水治理工程等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工程,组建卫生保洁队伍等项目,彻底改变了过去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村民生活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现在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我都喜欢出来走走。”正在散步的卢大爷说。如今环境变美了,公共服务设施也配套了,一到晚上,村里的路灯亮了,干净的路上、健身广场上,散步、锻炼身体的村民也多了起来。一幅“环境整洁、设施配套、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舍生忘死 逆火而行 港城守护人 记经开区消防中队消防员张钰清
日常工作中的张钰清。本报记者李忠摄本报记者曹龙彬通讯员林跃敏实习生丁梦琪从熊熊燃烧的火场,到惊心动魄的抢险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