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生命的希望 用爱守护新生 韶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急救中心工作纪实
5月30日凌晨4时,在寂静的高速公路上,韶关市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转运救护车飞驰而回,车上搭乘的是一名出生仅4个小时的膈疝患儿。这名新生儿还在妈妈肚子里就被确诊为先天性左侧膈疝、胎儿右位心,病情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清晨6时49分,患儿被送入麻醉科手术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小儿外科、麻醉科等学科医师通力协作为患儿进行了左侧膈疝修补手术。
手术后的患儿被送入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急救中心病房,在医生、护士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下,各方面恢复顺利,6月14日患儿康复出院与家人团聚。
据了解,为提高韶关市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经市卫生局和市编制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6月24日成立韶关市新生儿急救中心,挂靠在韶关市妇幼保健院,承担全市7县(市)三区的急危重症新生儿的转运和急救工作。多年来,该中心从韶关辖区及周边地区转运救治了众多急危重症新生儿。而此前提到的这名患儿只是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急救中心日常救治工作的冰山一角,这里,曾经成功抢救过胎龄仅有26周,体重仅为650克的早产儿;救治过一出生便伴随着全身多发性骨折的胎龄27周小宝贝;还有出生9小时就入院的喉软骨发育不良患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凭借着精湛的医术,细致的服务,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医生们从死神手中夺回一个又一个孩子,将他们平安送到父母身边。
细致服务守护宝宝健康
新生儿娇嫩脆弱,对其照顾需要细心又耐心,在家庭中经常出现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却依旧忙得团团转的景象,更别提那些在护理病房里有新生儿疾病,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们了。
“这些孩子都不会说话,一切生命体征都是通过哭声、肤色、动作传递出来,而且进入我们科室的孩子大多发育不完全,血管如发丝一般,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机体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必须精细。”新生儿科护士长张冬梅看着病房里的新生儿向记者说道。
严格调节控制温箱里温度、湿度的参数;温箱使用过后重新拆掉成零件状态再清洗消毒、奶瓶奶嘴每次使用后重新更换;护士进行区域化管理,并对特殊病患进行1对1护理;24小时从不间断地密切关注着宝宝们的变化和需要,随时随地提供医护照料;定时消毒确保空气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医护人员出入宝宝的护理室都需经历佩戴口罩、清洁双手,更换统一的鞋、护理服、口罩……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以专业的态度、母亲般的爱心,让每一个患儿都能健康平稳地渡过治疗隔离期,而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工作都体现出了他们对待新生儿护理细致严谨的态度,2011年该中心所在的新生儿科被授予“广东省青年文明号”。
“科室每一位医护人员加班都是常态,例如现在有一名喉软骨发育不良的宝宝,为保证他呼吸顺畅,几乎是24小时都被护士抱在怀里。对于我们来说,这份工作除了是一份工作以外,更多的是责任和良知的呼唤,毕竟生命都是值得被呵护的。”科室主任王欣东告诉记者。
专业队伍悉心呵护宝宝成长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拥有一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团结协作的专业队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0人,医护比例1:4,构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主要技术骨干曾多次前往北京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山医科大学附一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珠江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等医院的新生儿科进修及培训学习。
为满足患儿多样化的就诊需求,该中心具有全市最先进的新生儿急救设备,拥有价值1000多万元的诊疗、监护及抢救设施,如生命岛、呼吸机、脑功能监护机、多参数监护仪、微量泵、新生儿急救转运箱等。
该中心开展的多项技术如新生儿换血术、新生儿脐动静脉置管术、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术等,填补了韶关市医学空白。在救治各种急危重新生儿疾病,特别是在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肺出血、新生儿重度黄疸症等方面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专业的医护队伍、完善的医疗设备、先进的治疗手段,让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急救中心成为了所有新生患儿的福地,并呵护每一位患儿健康成长。
新闻推荐
韶关市领导率队开展第二次南水水库供水工程现场办公会 抓安全文明施工 比学赶超抢工期
本报讯昨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华旭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平第二次率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南水水库供水工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