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社区”服务模式让老人生活更有温度 西区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近日,记者在西区了解到,西区坚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共投入1100多万元,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长者助餐配餐服务及长者康复服务全覆盖,满足辖区长者各方面需求,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有温度。
居家养老
服务全覆盖
7月20日早上,陈伯、何姨夫妇早早就来到西区全民公益园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始了一天的活动。陈伯报的健脑桌游班、何姨上的毛巾操运动小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欢乐的氛围让他们开心得不想回家。
陈伯、何姨是韶关人,10多年前来到中山,现在已退休。自2016年西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使用后,家住彩虹大道附近的他们每天都搭公交车来这里,进行下棋、唱歌、跳舞等活动及接受康复按摩,把温馨快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当成另外一个家。
西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建筑面积390平方米,设有户外舞台、户外运动场、老年人辅具展示室、老年人能力评估室、多功能活动室、咨询室等场室,为长者提供老年人能力评估服务、恒常开设歌唱、手工、舞蹈等长者兴趣活动,定期开展便民服务、组织养老服务培训等。
据了解,西区户籍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超过11%,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从2016年4月起,经过3年多的探索发展,西区建立了“区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一中心九站点”的服务格局,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使得长者及其家属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西区长者服务质的飞跃。
上门送餐精准服务让长者吃上满意的饭
“陈伯,我给你送饭来了,你看这些饭菜合不合你胃口”7月19日,西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霞姐一如既往在西区医院打好饭菜,顶着大太阳骑着电动车来到沙朗社区的五保户陈叶枝的住处。
陈伯的住处空间不大,仅放了一张床,一张长椅和两个小柜子,剩余的空间只够一人走动。霞姐把饭菜放在床边的柜子上,询问陈伯这几天的饭菜够不够吃、合不合口味,还叮嘱他天气热,要多喝水,注意身体。
陈伯今年66岁,现如今一个人住,由于1999年生了一场病,脚部出现大块溃烂,至今没能治好,3年前逐渐严重,行动十分不便。目前,西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天无偿为陈伯上门提供午餐,至于早晚餐,陈伯则请亲戚帮忙买菜,自己煮面吃。
记者看到,霞姐给陈伯带来的饭菜有排骨、肉饼、南瓜和青菜。陈伯表示送餐服务很好,解决了他行动不便的问题。
据了解,西区居家养老工程连续多年被列入西区“十件民生实事”,已实现对区内符合条件的有需要的长者提供助餐配餐服务全覆盖。据统计,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西区共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无偿送餐4697份、低偿送餐318份、有偿送餐525份。
康复服务
受长者热捧
2018年起,西区大力推行“1+2+N”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实现了“1+2”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基础上,结合西区长者对健康管理关注程度高且普遍患有慢性疾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拓展康复服务,建立“驻点+上门+外展”三类服务相结合的长者康复模式,基本实现西区长者康复服务全覆盖。
2018年9月起,西区与广东谷丰健康管理公司合作,购买专业康复服务,并联合区内医疗单位、机构等开展驻点康复服务、上门康复服务、外展康复服务三种不同的服务方式,为区内长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持续性的康复服务。
今年66岁的李姨就是西区长者康复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她十多年前由于肩椎劳损,常会感到头晕,搭车的时候感到气短难受。自西区1年前推出这项服务以来,她几乎有空都到社区居家养老站点接受康复服务,经过1年来的按摩康复,也不感到头晕了,目前康复按摩师小陈已成为她最忠心的拥趸。
西区自开展康复服务以来,为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长者提供上门康复服务覆盖率达100%,驻场服务162场,服务1063人次;为社区长者提供健康咨询、理疗按摩、复健训练指导等服务48场,服务超3000人次。
蔡伟强 游玉华
新闻推荐
近期,全市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破旧泥砖房排查和拆除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