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石头山上“榨”出了油

韶关日报 2019-07-13 08:56

图为林亚彩在他的油茶林里。

广东作为一个沿海省份,鲜为人知的是也存在着较严重的石漠化现象。多年来,全省各地是如何主导石漠化治理,有力遏止了石漠化现象的蔓延?石漠化地区的百姓们,又是如何用百折不挠的行动,来改变祖祖辈辈“面朝石头、背朝天”的宿命?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就有这样一位八旬老人与石漠化抗争近十载。

自小在石漠化村庄长大的林亚彩老人从国税部门退休后,一直惦记着村里父老乡亲的贫困,告别了本该安享的晚年,从城里回到了大山深处的故乡,千辛万苦地开垦了一片片原本寸草不生的荒山,种上了油茶树。他立志要改变故土“大山没有几寸土、村庄没有几分田、地上没有几滴水”的窘况。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原本一片贫瘠的荒山化作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林,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茶果。日前,记者深入粤北高寒山区,走进了这名被人誉为“种石头的老人”的世界,听他讲述了举家与石漠化作斗争的艰辛故事。

为摆脱穷困老人要在石头山种油茶

从大桥镇一路前行,窗外掠过的却是一座座基本没有树木生长的石灰岩山岗。

今年已是80岁高龄的林亚彩,从小就在这座大山深处的新谷村岭头自然村长大。这里没有几块平整的地,乡亲们只能靠在石头缝里边边角角的地方种点玉米、红薯为生。石灰岩地区大量的喀斯特地貌,令降水和地表溪流几乎难以存留,仅有的几口水井也经常干涸。在老林的孩子们10多岁的时候,他们谈到在村中的生活,共同的深刻印象就是早上4时多起床,和家中长辈们到山上仅有的小泉眼处用勺子一点点地汲取混杂着泥沙的泉水,再一桶桶地挑回家中。

17岁那年,林亚彩参军入伍。此后,他进入了乳源国税部门,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直到退休。在众人眼里,林亚彩原本应该留在城里安享晚年,含饴弄孙。但自小有着故乡情结的他退休之后回到村里,看见乡亲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我的心里一直感到沉甸甸的。”

人闲心不闲的他,开始思考如何帮助乡亲们摆脱世代穷困的宿命。

这时,在深圳工作的小女儿林惠芳回乡的一个创业想法打开了他的思路。“她是学经济的,她发现在日本茶油的售价每市斤高达200多元人民币,而在老家茶油每斤当时只有20多元。再加上当时县里面正在鼓励农民发展油茶产业,她认为在家乡发展油茶产业大有可为。”

得知女儿的想法后,老林顿时茅塞大开:“小时候村里有牛上山吃了毒草奄奄一息,老人们给牛灌了半斤野茶油,牛就吐了出来转危为安。老家自古以来就有种茶树的传统啊!能不能试试看在咱家的石头山上,大规模地种植油茶树?”

屡败屡战积累石灰岩地区“种树秘技”

毫无任何农业、林业经验的老林,首先开始了自我“充电”的过程。他在儿女的帮助下学会了上网,查询种植油茶树的文献、经验,打印了厚厚一叠资料,每天如痴如醉地捧着钻研。

经过1年多的学习、积累,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后,老林又到了县里7个有油茶种植的乡镇进行调查。他相信家乡的荒山完全适应种植油茶。“我决定回老家干!”

儿女们也非常支持老林的决定,和亲朋好友们一道筹集了一笔启动资金。2009年,林亚彩回到村里,向乡亲们租赁了荒山开始身体力行地试种油茶。但很快,老人就接二连三地遭遇了挫折,起初种植的茶树林,或出现植株过密、或出现挂果率低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倔强的老人没有放弃,屡败屡战,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在高寒山区种植油茶树的“独门秘技”:在管理方面一定要做到精耕细种和加强防护。用于培育茶树的肥料尽量施土杂肥不施化肥,如施用鸡粪、猪粪混合的土杂肥等,保证油茶树有足够的营养。再者是要高度重视防火。

经过5年多的摸索与尝试,如今岭头自然村附近的荒山已遍植油茶树,仅老林所主导种植的面积就达1000余亩,共种有约13万株油茶树。今年,老林的油茶约有6万棵挂果,干果仁产量达到10000斤,产油3000斤。按市价每500克50元计算,可获15万元。老林坦承:“到目前为止还是亏本的。”但他表示,油茶树产果周期长达30年至50年,只要它能长大,就能长成“摇钱树、黄金树”。这些小茶树长成树林形成产业后,至少可带动周边200户农户致富。

新闻推荐

在科技创新的领域不断飞跃 记乳源东阳光优艾希杰精箔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郭飞跃

获评今年的“最美科技工作者”,郭飞跃觉得,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份鞭策。作为乳源东阳光优艾希杰精箔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