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成为全省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城市城市垃圾分类怎样才能赢在“起跑线”? 韶关城市垃圾分类践于行

韶关日报 2019-07-11 09:17

志愿者走进曲江九龄小学的“道德讲堂”,为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图片由沟通智慧城市科技公司提供曲江初级中学的同学正在使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回收垃圾。 图片由沟通智慧城市科技公司提供翁源惜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厨余垃圾回收后用于黑虻养殖。图为该公司的黑虻养殖厂一角。 图片由惜福环保公司提供

阅读提示

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消息一出随即在网络上引发全民大讨论,全国民众都将目光投向了上海。一个个上海人被垃圾分类困扰的段子更是带给了全国人民无数欢乐。

但在市民们欢笑的同时,记者却从市住建管理局得到消息,根据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公布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至2020年年底,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城市和韶关、梅州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城市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大家没有看错,在这份省发布的关于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文件中,韶关赫然在列。其实,家住市区的部分市民可能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发现,一批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悄然进驻到自家小区,这其实就是试点工作的一个开端。

垃圾分类解决城市“成长的烦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垃圾围城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城市需面临的社会发展课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仅关系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形象,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最基础的工作。

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室政治学讲师、公共管理硕士王青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治理取得很大成效,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她说:“要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改善城乡环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每一个发展中的城市都要积极推进垃圾分类,韶关也不例外。”

记者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查询得知,国家从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王青认为,记者查到的这份国家9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除了从顶层明确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时间表外,也让人看出国家在治理垃圾围城上的决心。

记者发现,作为试点城市,韶关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早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市住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从去年开始,该局就和社会上的一些公司合作,在浈江、武江、曲江三个区的部分小区、学校、厂区陆续布置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在市辖三区“上岗”获好评

“现在分类丢垃圾,居然还能兑换商品了,这机器很先进嘛!”近日,记者来到曲江区中铁五局五公司马坝家属区,现场听到不少市民感叹。记者看到,现场工作人员与居民热情互动,引导居民正确使用垃圾分类设备、办理积分卡,同时派发垃圾投放说明手册向小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还为记者讲解并演示了一遍机器的使用流程:居民首先登记办理一张积分卡(目前有现场办理实体卡或使用微信小程序注册个人二维码两种方式),注册完成后在投放垃圾时,将该积分卡或二维码放置于回收箱刷卡(扫码)处,就可以将纸类、金属、塑料等垃圾按种类分别投放于相对应的回收箱体内即可。完成上述步骤后,市民的卡内就可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居民就可凭积分卡(二维码)兑换相应的商品。

小区居民颜凌告诉记者:“这台机器进驻小区已经有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了,相关单位也来给我们做过几次宣传、引导,现在大部分小区居民都能自觉地将一些原来乱堆放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这个机器中,整个小区的环境也因此变得整洁美观了许多。”

承接了曲江区现阶段大部分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的沟通智慧城市科技发展(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旭表示,过去很多居民把垃圾“一包扔”,导致了再生资源的浪费。这套设备可以正确引导他们分类投放,同时用积分作为激励,从前端实现再生资源的分类收集。

据了解,自去年10月开始,该公司在市住建管理局的指导与支持下,已在韶钢、曲江邮电家属区、曲江铁五家属区、曲江初级中学、曲江九龄小学等多个小区、学校铺设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并开展了一系列垃圾分类推广活动,向小区居民、师生家长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学会节约资源、利用资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该公司的一组数据证明,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投入使用至今,确实获得广大市民的认可。截至今年6月,沟通智慧城市科技发展(广东)有限公司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注册用户已超过2800人,居民自主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逐渐提升。以邮电家属小区为例,该小区内的120户住户,投递用户达到85户,小区使用覆盖率达70%。

“使用这台机器,既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又在经济上得了实惠,这样的好事为啥不积极参加呢?”家住韶钢小区的侯明宇表示,以前,他家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都被混装在塑料袋里直接丢弃,而纸张、塑料等垃圾则积攒起来卖给收废品的小贩,至于对方如何处理这些垃圾他就不得而知。自从家门口有了智能垃圾回收机,他开始隔三岔五地把家里收集好的固体垃圾分门别类整理好,再一一投入不同的回收箱。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投放一年已现隐忧

市民的热情参与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前置因素,作为一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施行的工作,作为试点城市的韶关,也遇到过或正面临着不少困难。记者在网上查找到一些试点城市的相关报道,发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在部分城市经历了最初一段时间的热捧之后,即随着人们新鲜感的过去,而逐渐遭到冷遇。

采访中,蔡旭及一些市民也向记者反映了目前在各个小区布点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遭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们在回收这些垃圾的时候,发现有居民为了增加积分在塑料瓶里装水,在纸皮箱里放砂石的情况。”蔡旭表示,作为一个无人实时监控的机器,现在公司只能通过机器对物品进行称重处理,通过数据对比筛查出异常数据,然后再对长期存在数据异常的用户账号给予警告或相应的积分降扣处罚。

另外家住长城世家的欧女士也在采访中向记者反馈,小区里的“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在前一段时间曾经出现过分类箱物品爆满无人清理,小区居民为图方便肆意乱扔的情况。她说:“之前小区回收机纸皮类的箱子装满了,有些居民就将纸皮塞到了塑料分类箱中。因为一些居民的硬塞,纸皮分类箱的投放口还遭受到损坏。”

从大环境来讲,各级政府多年来持续强化对公众的环境教育,不少市民已经具备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但这种知识却迟迟难以转化为正确的行动。对此王青分析,缺乏有效的推力、阻力与助力是这种现象出现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理解这“三力”呢?

王青解释,推力就是奖励,正如前文提到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那样给市民积分作为奖励,积分就像货币可以兑换物品,让人们能从垃圾分类上有所得,从而产生行动的动力;阻力就是惩罚,就像上海一样建立起监督惩罚机制,不分、乱分、破坏分类设施都要处罚;最后助力就是宣传教育,而且这种宣传教育的方式必须抓小抓活,不能再用以前那种喊口号式的,苍白无力的宣教模式。

在“三力”的具体操作上,王青也给记者举了一些例子。

针对一些城市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遇冷的问题,王青提出:“我们可将市民对机器的新鲜感转化为对兑换物品的新鲜感,通过不定时的更新兑换物品的种类,适时调整兑换的积分,拿出更多实用性强或是应节性的兑换物品,让市民持续关注运营平台。”

另外在惩罚方面,王青认为,垃圾分类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惩罚是要建立在监管上的,做到监管到位首先人要到位。“就像损坏分类设备的,如果我们小区能有巡检员或者志愿者实施巡查或驻点检查,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人们的自觉性往往会提高。再者就要像上海一样对市民不分类这种行为立法处罚,形成威慑力。”王青说。

谈及宣传教育上,王青则给记者介绍了日本和青岛的经验。日本垃圾分类知识的灌输和宣传在幼儿园启蒙阶段就着手进行,到了小学和中学阶段,学校会把垃圾分类知识以各种趣味形式渗入到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垃圾分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而在青岛市的即墨区有一家智慧垃圾分类体验馆,馆内分为互动体验、操作实践等四个区域,通过图片、文字、电子影像等形式,让参观者切身感受垃圾分类工作给城市环境带来的变化,市民还能在馆内进行垃圾分类互动体验。这种新颖的体验方式吸引了大批市民入馆参观,将垃圾分类知识和日常操作小窍门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市民身上。

对于王青提到的这些做法,蔡旭表示赞同。他说:“之前他们在曲江各个小区、学校做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的推广活动时,就明显感觉到,两所学校学生的参与度与认同感更加高。”公司随后的运营情况同样证实了这一点。蔡旭介绍,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投入运营后,在学校上课期间,公司设在校内的分类机清运频率为3天一次,而小区则为1.5周一次。

“我们在进校园宣传时,也听到一些老师的反馈,说学校自从安装了分类回收机后,不少学生会把家里的垃圾分好类带回学校来投放。”蔡旭认为,孩子们的行为除了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外,更多的是和学校教育指引有关。而这种从小培养出来的习惯很难从一个人身上抹去。

运营经费降不下市场化任重道远

“三力”的设想虽好,但在采访中蔡旭也透露了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困难。

“现在我们看到的分类机只是在前端对固废做了粗分,这样的分类在末端的回收公司看来是不达标的。单拿塑料来说,就分了PE、PP、PS等20多种。我们不可能将这部分分类工作放到市民身上,这样复杂的细分只会打击市民的积极性。所以只能将前端的固废运回公司后再安排人员进一步细化分类。”蔡旭表示,除了人力的投入,作为链接前端和末端的公司,在设备维护、运输等项目上的运营经费也是一笔大数目。所以,频繁更新礼品,对于现阶段的公司来说是有压力的。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作为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目前韶关市各项工作的开展基本都是靠省级层面下拨的项目资金,在市级层面没有相应配套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将来要想在全市大范围内铺开可谓压力不小。

曾于去年11月荣获“环卫服务及垃圾分类减量一体化项目”全国奖项的翁源县,可谓在“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走在了全国前列。但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却又得知,承接该县垃圾分类工作的翁源惜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所采用的虫肥一体转化技术实现厨余垃圾及农林废弃物资源转化所带来的的收益,暂时还无法独立支撑起公司的运营。该公司当前的运营,仍然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县级财政。

王青认为,垃圾分类涉及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政府、市场、公众等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中政府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企业应形成垃圾处理回收产业链,让垃圾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

作为企业的代表,蔡旭对此也有相同的认识,他说:“作为一家企业,不管在哪个领域,最终肯定要走向市场化运营,公司自身造血功能无法成型,整天像吸血虫一样吸附在政府身上,这样的产业模式其实是病态的。”

但其也向记者坦诚道,目前沟通智慧城市科技的垃圾分类工作能一直平稳运营,部分得益于公司在物管后勤服务板块业务的财力支持。公司垃圾分类这一项目若要独立营收依然任重道远。

“对于环保产业,我们公司可以说是刚刚涉足,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目前确实存在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需要积极的谋变,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营收模式”。对于接下来的工作,蔡旭表示公司会继续全力配合政府部门,扎实推进垃圾分类试点的各项工作,通过共同努力,实现韶关市2020年底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减量35%的既定目标。

□记者手记

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大家慢慢适应,本次采访,记者不难发现,垃圾分类的推广,在中国几乎没有一个可以让所有城市照搬的特定模式。而垃圾分类推行中的各种“卡壳”,并非能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或是民众素质不高来一概而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韶关市,很多市民依然没有意识到垃圾分类对改善居住环境的重要意义,政府层面的垃圾分类工作监督管理体系有待健全,幸好政府对于垃圾处理的重视,越来越明显。

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推开,所有工作仅靠政府部门包办不太现实。要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方式,作为所属单位、小区物业,也要对垃圾分类的倡导、监督和收集尽一份责任。只有全社会参与,才有可能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新闻推荐

韶关大宝山:重金属污染矿山华丽蜕变

大宝山的生态在逐步恢复当中(受访对象供图)广东环保行之韶关土壤篇文/羊城晚报记者黄丽娜谭铮制图/黄国栋大宝山,山如其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