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探索政府、社区、社会力量协同为流动儿童提供公益早教服务五元一堂早教课也是社区融合课
在老师的带领下,妈妈和孩子在“神奇亲子园”开心玩耍。南沙区黄阁镇党群服务中心,公益早教课上开心的小朋友。钟宇杰陶传进请扫二维码走进广州流动儿童公益早教课堂
排头兵报告50
广州贯彻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新实践
城中村出租房里,忙碌的妈妈拉扯着孩子,很少出门,也没有人交流……不少跟随务工父母来广州的流动儿童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越来越多的新一代来穗务工者选择不让孩子留守家乡,而是将他们带在身边。然而,在有效陪伴、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方面,很多人却有心无力。
在南沙区黄阁镇这片产业工人聚集的土地上,一间致力于服务0-3岁流动儿童、名为“神奇亲子园”的公益早教课堂应运而生。它由政府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公益机构负责课程设计和运营,市场叫价200元一堂的早教课,这里只象征性收取5元。来穗务工的爸爸妈妈可陪伴孩子在这里享受到社会上收费不菲的早教课程。公益早教课堂开办不到一年,参加者络绎不绝。
其实,这种公益早教课堂最早发源于白云区三元里城中村,至今已拓展到南沙、黄埔、天河等区,是广州主动解决来穗家庭随迁子女早期教育问题、提升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创新之举。作为实践地代表,南沙区黄阁镇党委副书记钟宇杰表示,未来将从场地、资金等方面支持公益早教项目发展,探索一条政府、社区以及社会力量协同为“新南沙人”随迁子女提供早期教育的服务模式,从而促进本地儿童与来穗儿童、本地家庭与来穗家庭的沟通交流,促进社区融合发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苏韵桦
视频拍摄/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苏韵桦、肖桂来
视频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丁钰洵
案例聚焦
来穗家庭娃娃的早教课堂:
五元一堂课妈妈变老师
在南沙区黄阁镇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一间教室里,每天上午都传出阵阵欢声笑语。这是一间特别的早教课堂,市场上叫价200元一堂的早教课,在这里只收5元。除了两名早教老师,在这里,还有不少来穗妈妈“变身”老师。
据了解,该公益早教课堂最早由广州市法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去年9月引入黄阁镇。目前,已扩展至南沙万顷沙镇、大岗镇。项目通过线上家长微课堂、实地课程教学、亲子互助小组、社区活动及针对特殊困难家庭送教入户等形式开展服务,共有964个家庭的亲子共同参与,已服务25004人次。
上得起的课堂:
经费主要来自社会捐助
“转一转,抖一抖,转呀转呀,抖呀抖呀,开花花,结果果……”最近的一个早上10时,黄阁镇公益早教课堂像往常一样开课了。在高老师的带领下,12对来穗家庭的妈妈孩子一起上亲子课,唱着儿歌《小豆芽芽》,还将左手食指指着朝下的右手掌心,不停转来转去。
“我们一起把果果吃掉吧!”叽叽喳喳的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大嘴巴、“嗡”的一声,将“果实”吃了下去。随后,在家长协助下,孩子们玩起了划龙舟的游戏,坐在充气塑料龙舟上乐开了花。
公益早教课堂运营机构负责人说,早教课程都是统一开发的,老师也经过统一培训上岗。课程主要有语言、认知、健康、社交、艺术5个方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课程以四个月为一期,线上微课堂16节、线下64节基础课时,16节社会课。其中社会课即亲子活动课,每周三定期组织家长和孩子到户外社区里做游戏、交朋友,增加对本地社区的了解和融入。
此外,考虑到上班族的育儿需求,黄阁项目还在各点设立周六班,让更多的家长都能享受到公益早教。
早教课是怎样做到只收5元的呢?该负责人解释说,项目资金主要来自公益平台筹集资助,用于支付教师工资、教具玩具以及运动器材的购置,场地和水电费则由政府提供和补贴,实际运营压力并不大。“收取的5元为每堂课45分钟的物料费,最初也曾想过不收,但是全部免费的话,很多家长可能就不够珍惜,就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费用。”
有用的课堂:
不再是妈妈陪着在出租屋长大
随着南沙的开发建设,很多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特别是近十年来,南沙逐步出现了外来人口倒挂的现象。数据显示,目前黄阁镇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共35521人,其中16~25周岁5521人,26~45周岁21026人,两者占全镇来穗人口总数的74.7%,“80后”“90后”成为来穗人员的主体。
伴随着来穗人员增加而来的是流动儿童对早期教育的迫切需求。项目人员在调研中发现,黄阁镇很多来穗家庭基本上是丈夫在厂务工,妻子在家带孩子,但由于不懂本地话以及文化隔阂,这些来穗妈妈们基本不愿下楼,也很少参与社区交流,“不少流动儿童的成长是妈妈陪着在出租屋里长大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弊端。”
由中山大学儿童行为发展中心所作的一项调查很说明问题。调查显示,流动儿童除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优于本地儿童外,语言、社会适应性和综合发育指标流动儿童均低于本地儿童,“其中,在流动儿童中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占10.8%。”
“来穗父母缺乏社群支持,人力资本不够,对于孩子陪伴少、陪伴质量较低。孩子成长环境单一,造成流动儿童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能力较弱,不利于健康成长和社会融入。”公益早教课堂创始人、广州市法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吴治平分析说。
吴治平认为,0~3岁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儿童提供科学的早期干预和启蒙教育,将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也有助于帮助贫困流动儿童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吴治平说,“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早教不应是奢侈品。育人就像种树,在一开始要把根扶正,未来的路才会顺利。”
更大的课堂:
一次社区融合的尝试
正如项目所预期的一样,流动儿童公益早教课堂所带来的改变正在发生着,对此很多在这里上课的来穗家长们都深有体会。
“过去他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是抢过来,然后躲到角落里一个人玩。在这里上了半年课后不会这样了。”在黄阁镇从事物流业的来穗妈妈林丽华说,过去孩子不善表达,有什么事都是用哭闹来表达,现在有了好玩具,孩子懂得了和小伙伴一起分享。
与孩子一起进步的还有林丽华自己的教育观。“过去,我理解的亲子陪伴就是看着他别磕着碰着、别渴着饿着。现在陪伴孩子时我不会只顾盯着手机看了,会陪他一起玩,给他讲绘本故事,有质量的陪伴才重要。”
来自韶关的邱华南在南沙从事运输工作,这一天他陪同两岁多的女儿来上早教课,“过去女儿一不听话,我就吓唬她,现在不会这样做了。”邱华南说,上了早教课后,女儿的语言能力快速成长,“她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小话痨,课上学的很多歌,回家都能唱出来,现在连《三字经》都能背出二三十句了。”
当然,这样的积极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个体与家庭层面,在社会层面也有。“我们希望建立"妈妈共同体",比如"妈妈老师"岗位的设计,在公平对等的课堂氛围中,妈妈老师基于同理心,总是能很好地协调孩子间的冲突、家长关系,通过言传身教的示范,让更多妈妈学会如何用爱去滋养孩子。”公益早教课堂运营机构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在不同的社区都培养发展了一些妈妈成长为早教老师。
在广州市法泽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微看来,项目资金众筹就是一次社区互动,“每次捐款的发动都像一场社区嘉年华”。“记得三元里首期课堂之初,即使一些家中没小孩的本地居民和来穗居民都踊跃捐款,因为大家认为这件事有意义。这已超出了公益早教课堂的范畴,是很好的社区融合尝试。”据悉,目前该早教公益课堂项目已在30个社区推广。
基层思考
钟宇杰:南沙区黄阁镇党委副书记
拓展融入式公共服务
做实党群服务中心内涵
“我们在平时走访中,看到很多来穗家庭为了生计忙于工作而疏于照料随迁儿童。在流动儿童早期教育需求方面,他们有着迫切需求。”钟宇杰表示,以往政府对于流动儿童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学龄儿童上,而对于0~3岁流动儿童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则相对较少。面向流动儿童的公益早教课堂正好弥补了这个缺位。
对于黄阁镇公益早教课堂实践,钟宇杰有这样的设想:探索一条政府、社区以及社会力量协同为“新南沙人”随迁子女提供早期教育的服务模式。
实际上,黄阁镇也是朝着这样方向去做的。钟宇杰透露,未来,黄阁镇将从三方面支持项目发展。一是提供服务场地,结合党群服务中心1个主中心和3个分中心的场地空间,增设不少于3个来穗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站点。二是加大投入,对每个服务点进行装修和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并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委托社会服务机构为各个服务站点提供专业服务。三是提供政策协调,联动有关部门,为适龄的来穗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提供政策咨询和指导,让来穗儿童得以接受优质的正规教育。
为何将流动儿童早教公益课堂放在党群服务中心?黄阁镇有着深远的考虑——依托镇党群服务体系平台,以来穗人员家庭为基点,以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早期教育为切入口,引领来穗儿童及其家庭融入社区。“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不分户籍,来穗家庭和流动儿童是社区的一分子。党群服务中心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共享发展成果。”钟宇杰说。
专家点评
陶传进: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不仅孩子走出了出租屋
他们的父母也走进社区
陶传进教授表示,在当下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流动儿童越来越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全国各地都有公益机构行动起来,提出帮助外来人员照顾随迁子女的各种方案,做出了很多新探索。“一些外来人员家庭连基本的看护条件都没有,更上不起市场化早教班,他们也很着急孩子会不会掉队。公益机构运营的早教班为他们解决了现实困难。”
陶传进认为,公益组织基于公益性质,不收费或者低收费,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课程质量比市场上的高价早教班差。相反,公益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反而能更好地关注到人本身的发展,更加纯粹。
陶传进曾对广州流动儿童公益早教课堂进行过蹲点调研,对此模式评价很高。他说,当下,与市场上很多早教班不同,广州的流动儿童公益早教班是另外一种行动方式,“它的起点是看护,并注入了情感呵护、多元接纳的价值观以及父母课堂等元素,更好地回归了儿童发展的本质。”
“根据人的早期发展规律,孩子就应该跟父母在一起,在家庭陪伴中成长。对于流动儿童,更具有特别的意义。”陶传进教授认为,在孩子早期成长中,亲情陪护、安全感建立尤为重要,“这是人格形成的奠基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公益早教班连接了很多方面,且彼此间形成了积极正向关系。陶传进认为,该公益早教班利用父母在场亲子互动、家长课堂、妈妈老师等方式,把教育的所有参与方,包括孩子、家长、早教老师、妈妈老师都建构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在这里,“孩子被看护、被呵护、被尊重。因此,这里更适合叫做"儿童早期发展",而不是"儿童早期教育"。”
“流动儿童公益早教班是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区融合的第一步。”陶传进认为,借助于儿童早教班,推动外来人员父母从出租屋里走出来,进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站,也锻炼了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陶传进说,这些年轻的外来务工者通过自己的孩子,被“卷”入到亲子活动之中,他们对于这个城市社区的陌生感一下子减少或消失了。在亲子班的基础上,因家长的需要又衍生出单独的“家长班”,家长们不仅可以在此获得育儿知识、工作技能,还可以在这里实现家长与家长的交往、与社会关系的建构,形成一个共同体。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往前走出更大的一步,即引导家长走入城市社区,与本地居民一起交谈参加活动,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参与的动员是一件具有难度的事情。而从孩子切入,则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打破了横亘在本土与外来两个群体间看不见的障碍,从而推动流动儿童照料与社区融合两大目标一同实现。”
中心工作室出品
专栏统筹:毕征、汤新颖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推进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实施食品药品安心放心工程,将城区80%学校周边创建为食品安全示范区”的工作任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