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在上朔村传唱 “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见闻三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谁来压迫人。当兵就要当红军,帮助工农打敌人,买办豪绅和地主,杀他一个不留情……”盛夏时节,记者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碎石路走进南雄油山镇上朔村,在九曲回肠的古村巷道间忽闻当年红歌声,寻声而去,终在徐氏宗祠前觅得声源——十几名身着红军服的小学生正高唱着《当红军歌》。
夜入古村不扰民正气词谱留墙上
在他们身后斑驳的宗祠墙体上,当年红军手写的歌曲词谱原迹仍依稀可见。在油山镇大塘中心小学学生们稚嫩悠扬的歌曲回音中,油山镇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黄树材开始了他的讲解,那幅收录了上朔红色记忆的历史长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从江西信丰进入南雄,一路侦察踩点,过关斩将,清除了广东军阀陈济棠设置在乌迳、新田、锦陂的重重障碍和封锁,来到上朔村。
“红军当天到这里后,已是星夜时分,红军战士讲规矩、守纪律,不愿半夜打扰村民。于是蹑手蹑脚地入了村,夜宿在村里的祠堂、庙宇、街道上。”据黄树材讲述,虽然红军入村时动作极轻,但依然被一些村民发现,村民们纷纷敲门相告,请红军进屋住宿,但红军战士们皆婉言谢绝,坚持宿在祠堂里、街道边、屋檐下,徐氏宗祠正是他们的宿营地之一。斗转星移85载,红军的身影虽然早已离去,但留下的歌曲却依然在上朔村传唱,红军长征的故事也在油山这片红色土地上代代传颂。“我们是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孩子,当年红军在我们镇上留下的歌曲,入学至今老师已全部教给了我们。”油山镇大塘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彭婷媛表示,自己不但要用歌声缅怀革命先烈,更要将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用到学习中,让红军精神随着歌声在油山一代代地传下去。
黄树材介绍,徐氏宗祠墙上的《当红军歌》,是南雄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首有简谱、有歌词的完整军歌。据说当年红军离开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派人入村搜寻红军踪迹,村民为避免被反动派追究和迫害,同时掩盖红军活动踪迹,便在反动派到村时,用黄泥把歌词给糊住,待到敌人走后再把黄泥铲下来,继续传唱。
红军修井不留声苏共精神早扎根
为什么红军刚刚入村村民就如此拥戴他们?记者在村民的口中得到了部分答案。“红军在我们村不但不扰民,还为村里做了不少好事,村民们深受感动,自发给红军送上食物和衣物,不少村民还专程上山打猎给受伤的红军补充营养。”村民徐鸿志告诉记者,自己的父辈跟自己讲过很多红军在村里宿营时发生的故事,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村里“红军井”的故事。
据其介绍,当年村中有一口老井,井小缘浅,村民打水非常吃力。红军入村后,用石板和鹅卵石重新砌了井缘,又在井的四周铺了青砖。红军并没有将修井的事告诉老百姓,是村民之后打水时发现的。后来,村民为了纪念红军,将这口原名叫“和尚井”的小水井改名为“红军井”。徐鸿志说:“我小时候见过这口水井,也喝过里面的水,很是清冽甘甜。”除了军爱民、民拥军外,南雄市史志办干部李君祥还给记者介绍分析了上朔村民拥戴红军、红军选此留宿修整的几大战略及历史原因。原来早在1925年,上朔村进步青年彭显模在广州读书时就积极参加毛泽东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6月,学习回来后,他与省立南雄中学就读的同村进步青年彭显善一道,在上朔村彭氏十房祠堂(现上朔人民会堂)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在全县率先成立农协会。
1928年2月,中共南雄县委召开了万人大会并成立了南雄县苏维埃政府,该政府当时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上朔村,上朔村早年受苏共精神的洗礼,因此群众基础非常好。“另外,上朔村三面临水,沟深河宽,村庄城堡坚固,街巷纵横如迷宫,易守难攻,利于防守;村北是连接粤赣边界连绵几百里的深山老林,一旦遇紧急情况,有利于部队的撤退和隐蔽,村庄规模大,有利于为部队提供给养、住宿和隐藏。”李君祥表示,基于以上原因,红军主力部队决定在上朔村休整和宿营。
当年硝烟随风散,红色印记染古村。今天在上朔村的红军长征广场上一串红铜浇筑的脚印深浅不一,这是当年红军长征不灭的足迹,更是每一位中国人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的新足迹。
新闻推荐
赵行山今年38岁,是南雄市乌迳镇官门楼村的村民,平日里不善言辞。或许他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会面对这么多人,问及他“素未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