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九大分类末端回收处理体系,实现辖区生活垃圾全回收处理 “解码”垃圾分类“南山样本”
在环境生态园,分拣员将棕色玻璃单独分拣出来。
在废旧织物处理基地,工作人员整理回收的废旧织物。
深圳商报记者 文灿 实习生 毛洋青
“分类后的垃圾最终会去哪里?”“末端处理设施能跟得上吗?”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疑问。记者获悉,目前南山区已构建完善了垃圾分类九大体系,形成精准投放、分类运输、终端初级处理等产业链条,实现辖区生活垃圾全回收处理。
日前,记者随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前往南山区塘朗山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南山区绿化垃圾处理基地、南山区废旧织物处理及科普教育一体化基地等,亲眼目睹了南山区家庭垃圾回收全过程,以及了解垃圾处理后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对深圳市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直以来,南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努力探索和寻求有效的垃圾减量方式方法。近年来,根据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提出的九大分流体系,逐步完善了有害垃圾、年花年桔、大件垃圾、绿化垃圾、果蔬菜皮、餐厨垃圾、废旧织物、玻金塑纸共九大分流末端分拣(处理)基地。
分类的垃圾去哪儿了?
建全市首个花园式环境生态园
走进南山区塘朗山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绿树成荫、道路整洁、各种分拣工作井然有序……这是南山区打造的深圳市首个园林式、花园式一体化的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年花年桔回植、废旧家具、玻金塑纸、果蔬垃圾、厨余垃圾、废旧电池及灯管共6种垃圾是如何分类处理回收的。而绿化垃圾、餐厨垃圾和废旧织物回收在南山区也有专门的回收处理点。
2015年,深圳市颁布施行《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到2018年基本形成“九大分流体系”。目前,南山区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九大分流分类均可在辖区内回收处理。
“当初在建设九大分类末端体系的时候,考虑到如果各大分类末端处理分散在辖区不同位置的话,既不利于垃圾溯源,也不利于全链条监管,更不利于对外参观和展示,这也极大降低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信任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张玉庆告诉记者,我们在辖区内进行多次考证,最终选址在塘朗山郊野公园西北侧,原平山垃圾填埋场作为南山区垃圾分类一体化暂存处理基地,对各分流处理末端进行整合。
据悉,深圳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以来,市、区、街道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为科学系统推进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分类难题,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机构保障;为让垃圾分类有效运转,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职能局积极搭建九大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平台;为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准确率,各街道(办事处)充分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社工、物业管理人员等,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垃圾回收利用率29.4%
建九大分类回收末端处理体系
●在废旧家具处理基地,拆除出来的海绵、弹簧可以继续回收利用,海绵则可以回收用作鸡蛋托等再生利用,弹簧则熔炼再利用,木板则运到韶关等电厂用作燃料,资源回收利用率可达到70%。记者在现场看到,十多名工人忙着拆解床垫、沙发等大件垃圾。据了解,拆解出来的可回收利用产品将分别出售给下游企业做原料,制成各类产品,重新投放市场。
●在玻金塑纸分拣基地,每天从南山区800多个投放点收集来的玻金塑纸达17吨。“每天收到的玻璃近6吨,按颜色进行分类,然后破碎、清洗后再送到佛山等玻璃厂回收利用。”源创环保总经理邓友龙介绍,一些破碎的塑料回收价值低,也会集中回收送到东莞等企业进行回收再生产为塑料袋等。
●在果蔬垃圾处理基地,记者了解到,该基地每天收集从辖区94家农贸(农批)市场和中大型超市产生的果蔬垃圾30多吨,经破碎、压榨等工艺处理后可制成有机肥基质和生物质燃料。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求各街道办协助收运企业与各市场、商超签订果蔬垃圾收运协议,从而落实双方的主体责任,从而规范了收运管理工作,提升了收运处理量。”
●在废旧织物处理基地,记者看到现场工作人员先将回收的废旧织物按照白色、杂色等颜色进行分拣后再整理,清理出其中一部分较新的符合民政部门要求的衣物,经过清洗、消毒,整理、打包好后用作公益捐赠给各大慈善机构等,救助帮困,回馈社会。其余衣物用于再生循环利用。目前,南山区对辖区废旧织物回收箱进行统一编号、统一标识、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废旧织物流向的监管,防止直接回流市场。辖区4家收运公司日收运处理量为1.8吨,还打造了一个可供市民参观学习的废旧织物宣传教育及处理一体化基地。
●在绿化垃圾处理基地,记者了解到,这里每天大约收运处理垃圾量为100吨左右,实现了辖区公共绿地、公园、道路绿化、小区绿化全回收处理。深圳南山绿化处理基地负责人表示,除正常维护期,该粉碎机每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处理15到20吨的果蔬垃圾。
●在年花年桔回植基地,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已经种植了约5000株年花年桔,下一步该基地将建成桔园。据介绍,该回植基地引进先进的滴灌技术,保证年花年桔的存活率。据统计,2019年南山区共回收年花年桔17.5万盆,移植栽培数量9017株。3月,南山区城管和执法局还组织了近20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工、社工以及幼儿园小朋友和老师、家长,共同在基地内开展了大型回植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餐厨垃圾处理基地则位于妈湾大道垃圾发电厂东侧,由特许经营企业腾浪公司运营,日收运处理量220吨,同时,该公司每天还可处理80吨的地沟油。目前基本可以满足全区餐厨垃圾运作的处理量。
●有害垃圾分拣点则由原来的南海大道直升机场东门处迁移到塘朗山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内,分拣点更加规范化、精细化。目前全区有害垃圾日收运处理量为75公斤,其中废旧灯管45公斤,废旧电池30公斤。
●此外,由于厨余垃圾回收量不大,记者从南山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获悉,该局在厨余垃圾处理末端未建成之前,暂时将科苑南小型果蔬垃圾处理点改为厨余垃圾处理点,并安装监控设施,加大监管力度,可以满足今年完成创建的120个“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住宅小区所收集的厨余垃圾的处理需求。下一步将在园区内建成一个能日处理量达到200吨的湿垃圾处理末端,到时可以和厨余垃圾协同处理。
实现垃圾处理零填埋
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形成产业链
据了解,目前南山区每天产生2700吨生活垃圾,其中有600吨垃圾通过分类回收利用,回收利用率达到29.4%。减量率非常高。而今年3月建成的妈湾城市能源生态园每天可以焚烧2300吨垃圾,南山区实现了垃圾处理零填埋。据估算,每天600吨的生活垃圾若采用填埋方式处理,将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记者从南山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获悉,目前南山区120个住宅小区已率先实现“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的住宅区垃圾分类模式。下半年将在辖区大力推广该模式。即楼层不设垃圾桶,在楼下集中设置分类投放点。安排督导员每晚7至9时在小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进行现场督导,引导居民参与分类、准确分类。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10至13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巡讲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