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为“非遗”赋能

韶关日报 2019-06-10 12:36

“活起来”新华社发朱慧卿作

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五届文博会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为艺术原型开发的影视、音乐等衍生品纷纷亮相。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为推进“非遗”传承发展作了很多积极探索。从韶关“非遗”的传承发展来看,仍处在抢救保护的阶段,在传承与发展上仍存在诸多的瓶颈待突破。

由于工艺繁琐、市场需求小、推广力度弱等多种原因,各地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都不怎么乐观。瑶族刺绣也有着同样的困惑。由于工艺繁琐,学刺绣的瑶族姑娘非常少。比如一件作品她们要绣8个月,但是机器只需几秒钟。虽然机器绣与手工的品质不同,但是造价便宜得多,所以挤占了市场。

手艺人大多精于技艺但不懂传播,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才能谈传承与发展。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善用新的技术为非遗“赋能”,用科技来守护匠心,使这些有着百年甚至千年文化积淀的“非遗”焕发新的活力。去年,百度推出手艺人活动,通过新技术重新包装呈现老文化,赋予文化新的基因,同时在营销上又借助文化内容的力量提升了品牌的质感和温度。我们可以积极参与进这些活动,借助这些大平台的技术和流量,把我们韶关这些“非遗”手艺人的故事通过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搬到线上,并通过大数据的精准识别和画像,分发到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面前。在“技术”催化剂的推动下,让文化遗产以生动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形成受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并由此打通韶关“非遗”的传播渠道。

新闻推荐

韶关市检察院召开业务培训会 推动公益诉讼迈上新台阶

本报讯近日,市检察院在乐昌召开全市公益诉讼推进会暨民事行政检察业务培训会议。该院副检察长李再丰出席会议,会议由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