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历史与小说之间 省内评论“大咖”点评王心钢小说《大唐名相》
2019年5月18日下午,王心钢长篇历史小说《大唐名相》研讨会在省作协23楼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广东省作协、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主办。会上,来自省内六所高校的10位著名评论家和教授围绕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唐朝名相张九龄在历史上的影响力等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的解读,留下诸多精彩点评,本报摘要如下:
熊育群(广东文学院院长、主持):本次研讨会是广东省作协和韶关市委宣传部深度合作的产物。心钢是韶关的作家,也是我们文学院签约作家。他涉猎很广,题材宽泛,写了一系列的小说、散文,尤其在传记文学和长篇作品卓有成效。在地方有这么一个作家,很是难得。他的《品读粤北》是我的案头书。
贺仲明(暨南大学教授):这部小说最大的价值是为张九龄这个有影响的岭南籍历史人物立传,有意识强化和书写我们岭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创作,如果不深入到地域文化当中的话,很难写出深度,也很难具有个性。在艺术方面这部作品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写张九龄这样的传记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不可避免写到朝廷和官场斗争,同时又必须以个人为中心。此书总体把握还是不错的。二是描写韶关地方特色方面比较好。写张九龄回韶州等场景,把岭南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写得维妙维肖,很好地把岭南当时的蛮荒之地融入盛唐大时代中。三是故事情节迅速、曲折,比较吸引人。
徐肖楠(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这部小说第一个特色就是把历史当作小说写,超越历史资料限制去写。第二个特色是写出了时代气象跟历史气息来。心钢的特色是根据历史来设计小细节,让小说呈现出历史原来真正的样子。第三个特色是写出了一群人物。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映衬着张九龄这个核心人物,又从各个方面去丰富了他们,同时写出了当时的社会气象和历史生活,从生活细节写出历史细节,从生活现象写出历史现象,这是这部小说非常重要之处。
陈希(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心钢这部小说,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形式。第一是语言比较典雅。第二也是他最大的一个特点即善于从复杂的关系和历史语境来立体地写,全景式地展示。此书有三点商榷之处:1.唐朝有很多名相,张九龄与其他名相的差别没写出来,张作为名相的特点强项在哪里?2.他与采薇的新婚印象深刻,可惜这样的描写不多,采薇是虚构人物,虚构就是想象,历史小说增加一点想象是合适的,毕竟是小说。3.线性结构过于简单。这部小说按时间顺序线性叙述,显得简单。
杨汤琛(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大唐名相》是一部编织光滑、叙事成熟的历史小说。作者披阅了大量史料,有着还原历史的雄心,无论朝廷奏对抑或诗词往酬均有据可考,某些细节处亦可见史料功夫。我比较欣赏王心钢对细节的想象力,可谓笔底有风云变幻,场景跌宕起伏,人物言行细腻真实,充分显示了作者充沛的想象力与虚构的才华。本书叙事流畅、细节逼真、史料扎实,较好地弥合了史实与虚构之间的裂缝,生成一个光滑的经得住考验的历史小说文本。但是,作者在进行历史与虚构的纵横编织中,过于陷入历史的表面逻辑,在史实面前亦步亦趋,缺乏对历史进行超越性思考与现代性观照,整本历史小说内部匮乏一种具有推动性的精神线索。本书的出版对于建构岭南本土文化自信有着相当的意义。
龙扬志(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随着大众文化兴起,读者对历史小说的文体期待也在发生变化,文学领域里的“历史如何言说”问题,逐渐演绎为“历史如何有意思地言说”,不难看出,《大唐名相》受到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作者希望读者通过一个具有可读性的文本进入历史,了解一千年以前的岭南走出了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从总体上看,这部作品是成功的。作者把张九龄置入历史发展的大时空,围绕其政治生涯的起承转合,呈现出大唐王国怎么由选贤任能而走向强盛、又如何因权力斗争转盛而衰的历史转折,并以文学的方式,表现了个体与时代、理想与现实、权力与欲望之间极其复杂的紧张关系。大浪淘沙,历史长河不能再次踏入,只留下几许疏钟、半江渔火让人无尽遐想,而这遐想,就是《大唐名相》的存在理由。
陈芝国(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历史小说的写作难度就于既要传真又要传神。历史小说本就重在小说的虚构性。因此,《大唐名相》在历史真实之外的大量虚构,非但无可厚非,反倒恰恰体现了小说写作的本质。采薇、赵冬曦、魏娘和周游等边缘人物的塑造尤其展现了王心钢的强大历史想象力。王心钢正是凭借着其强大的历史想象力,使他的《大唐名相》和他的其他传记写作一样,既具有深广的历史意识,也不乏深切的当下关怀。对宫廷政治、官场权斗的秉笔直书,又似乎暗讽着当下的政治文化生态。《大唐名相》刷新了我们对历史叙述传神的理解。亦即传神,不仅是传历史人物之神,也是传作者自我之神。因为从深层动机和愿景的完成度而言,《大唐名相》与《薛岳传》《张发奎传》都暗含着作家的寻父之旅,并在历史建构中进行那尚未完成的自我认同与建构。
仲红卫(韶关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在处理历史的客观性与文学的想象性之间的关系上,《大唐名相》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首先是以自己的独有方式体现了对历史客观性的尊重。小说整体上采取了一种既有温情又相对中立的态度。其次是借助于文学想象来呈现具体的生活细节,并借助于这些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作家以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人物的深刻了解为基础,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力,为读者刻画了许许多多活色生香的“唐人生活场景”,立体地塑造了张九龄、采薇、李林甫、李隆基等等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赵彩花(韶关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作者在学究式考证以尊重历史掌故的基础上,揉和恰切的文学手段,给读者展示了张九龄生活时期广阔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一、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达到了“为史家添材料”“纪实写真”的程度。二、书写潜藏的生活本相。作者常利用合理想象补足发生的缘起和过程,从而使事件首尾具足,形象生动,立意鲜明。历史真实与文学笔法并行不悖,文学描写更好地凸显了历史真实,《大唐名相》可谓是历史文学的又一佳作。
张晓平(韶关学院文学院教授):《大唐名相》的语言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雅洁。一方面使用具有浓重的书面意味的语言,为小说增添了文雅气质。另一方面,有意将一些诗文配置在小说的叙事语言当中,增强了小说典雅的风格。二是饱含激情,诗味醇厚。张九龄是个大诗人,其诗人的气质和秉性与作者王心钢相通。三是亦庄亦谐,灵动自如。作家以传统高雅的书面语为小说语言的基础,不露痕迹地将通俗浅白的口语有选择地配置到高雅的书面语中去,从而达到雅与俗的成功调和。另外,作者在借鉴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基础上试图展开现代性的突破。
程宇昂(韶关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这部作品尝试多层面对历史进行还原,发明人文之“文”,主要包括生命状态还原、生存空间还原、人文环境还原。生命状态还原有两个很好的考察维度: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大唐名相》努力而有效的进行着历史还原,以细节落实人物与事件之真。还原力度就笔者狭隘的阅读视野所见是空前的,在人、事、理三个层面上古典味十足,兼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因而具备非凡的人文化育力量,使读者欲走入文字,与风度宰相同朝。相较于人文环境还原、生存空间还原而言,小说对生命状态的还原稍弱。对作家来说,对先民进行生命状态还原最重要也最难。笔者赞赏王心钢老师还原历史的忠诚态度和有效方法,是因为二者都较难见到。
新闻推荐
本报讯前日,中国宝武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简称“韶钢”)在炼铁厂焦化作业区6-7#焦炉油库区组织开展焦化工序危化品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