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 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韶关是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目前正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图为风景秀丽的丹霞山。韶关市委宣传部供图
莞韶双创(装备)中心。童铜韶摄
乳源瑶族刺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地正加强瑶族刺绣的传承工作。
钟华摄
作为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韶关市认真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1+1+9”工作要求,围绕“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的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工作目标,今年以来,坚持干字当头、问题导向、重点发力、以上率下,努力写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出实招见实效。狠抓扬尘整治,一季度市区空气质量全省排名提升9位;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主要江河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今年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实现“零火情”;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项目为契机,加快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努力争创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旅游文化、大数据、医药健康、商贸物流、现代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主动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5月23日在广州举行的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城市发展推介会上,韶关大数据智能产业创新谷等15个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额达到208亿元。
全域高水平保护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等林业核心指标位居全省第一;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优良比例达100%,是全省唯一无黑臭水体的设区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列入全国试点……
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基础良好、生态区位重要,是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重要生态支撑。韶关市委书记李红军认为,保护好青山绿水、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既是韶关服务全省大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责任担当,也是韶关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针对市民反映的市区空气质量较差问题,今年以来,韶关着力补齐生态保护领域短板,全面统筹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治理工作,坚决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让韶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扬尘整治工作是韶关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体现。该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点部署开展道路扬尘整治专项行动,率队每月开展“回头看”活动,每季度召开现场会督导。分管领导每周带队巡查,推动整治工作落地见效。蓝天保卫战的系列重拳,换来了空气质量明显提升。今年1—3月,韶关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6,较去年同期的第15名上升了9位。
打好碧水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开展好河湖“五清”专项行动和重点河段专项整治行动,韶关主要江河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此外,韶关打好净土防御战,土壤污染防治取得明显进展,重金属污染源头基本得到遏制。
全力争创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
韶关多项林业工作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粤北生态屏障。日前召开的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提出,力争到2021年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的地级市。
目前,韶关正深入实施《韶关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年)》和《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2018—2021年)》,按照“一核七星、三屏六廊、多节点”总体布局,加快建设森林生态、森林服务、森林产业、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支撑等五大体系,并同步在全市7个县(市)开展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达标期(2018—2021年),韶关将以“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为目标,投入30多亿元,推进五大生态体系建设,实施24项工程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韶关市野外用火管理条例》,从立法的层面加强野外火源的管控,健全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据统计,今年清明期间,全市山火案件报告数为零。
高标准规划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
高标准规划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既是广东赋予韶关的重要任务,更是韶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去年以来,韶关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创建国家公园为目标,坚持在保护效果、体制机制上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围绕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大核心功能提升,力争尽快建成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并把创建国家公园的过程,变成从韶关样板向国家样板提升的过程,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更加牢固的生态屏障。
此外,韶关正以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为契机,积极开展矿山治理及土壤修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提升管理能力等65项工程,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实现“山清水秀、林草环绕、碧湖青田、城美人和”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
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使韶关的生态优势日益突显,绿水青山蕴含的巨大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正成为助推韶关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极大拓展了韶关发展的空间,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赋予韶关发展新的定位和机遇。
李红军表示,面对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切实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长抓的韧劲,一个难题一个难题抓破解,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落实,奋力把韶关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深化与大湾区产业协同共建
韶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各部门一把手多次到广州、深圳、香港等地拜访企业和开展招商引资;在广州成功举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推介会;深入推进莞韶全面对口帮扶,1—4月推动13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落地建设。
今年以来,韶关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延伸和配套需求,全力推动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格局。围绕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百家优质重点企业“倍增”计划和工业技改三年行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重点推进韶钢高端优特钢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大数据、医药健康、商贸物流、现代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产值超500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谋划与粤港澳大湾区在旅游文化、医药健康等领域合作,着力把韶关建设成为旅游休闲度假重要目的地、健康养生目的地、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为共建人文湾区、构筑休闲湾区、塑造健康湾区作出贡献。
打造与大湾区接轨的营商环境
“以前在窗口办事要往返几次,耗时耗力。现在通过网上申报,带齐资料到窗口,10分钟不到就拿到证照。”韶关某企业负责人陈先华赞叹。如此高效的政务服务,主要得益于韶关在全省率先实行工商登记窗口“马上办”服务模式改革。目前,“马上办”模式在韶关已全面推行,31个部门370个事项能“马上办好”,该模式走在全省前列。
企业开办便利度是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韶关全面推行“六办”服务机制,即“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窗办、一人办、简易办”,把企业开办时间整体压缩至3.5个工作日内,开启办企“加速度”,企业开办便利度位居粤东西北前列。同时,“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也延伸至镇村,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以作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韶关大力整治基层干部“走读”问题,推动县镇领导干部深入走访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今年以来,全市乡镇干部累计走访农户22.64万户,解决问题5478个。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用好干部实绩档案和考验性管理,创新开展“市民问政”。驰而不息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形成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凝聚起韶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力争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新丰县下埔村是典型的粤北山村,面对村账只有1.5元并欠账12万元的窘境,村党支部书记潘静雯敢闯敢干,发动全村党员、队长代表、妇女代表、退伍军人带着群众,冒着酷暑跑遍附近3个乡镇到处捡石头,铺起下埔村党建文化广场的路基,砌起广场周边的围墙,村民亲切称之为“民心墙”。如今,漫步在下埔村,到处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下埔精神”成为当地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下埔村的喜人变化是韶关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的缩影。韶关坚持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致力于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力争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业更加兴旺。2018年,韶关农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5%,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新增农业名牌产品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农民更加富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33元、增长9.4%,1.97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预脱贫。农村更加美丽。加快推进全域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和美丽乡村示范县、镇、村创建。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大力实施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村级党组织优化设置在先、党组织领导决策在先、党员作用发挥在先“三个在先”机制在全省推广。
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
风度书房成为韶关一道亮丽的城市名片。此前,韶关市图书馆年到访量40万人次,21间“风度书房”落成后,累计接待读者数量140万人次;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森林城市“三城同创”,强化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善美韶关”品牌深入人心;九龄高级中学、风采实验学校等一批学校的迁建、新建,有效优化市区教育资源配置……
城市提升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其它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使得韶关的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据统计,自2011年起,韶关市常住人口逐年上升,人口流入趋势逐年增强,常住人口平均年增长率高于同期沿海经济带。
为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围绕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韶关正谋划实施“东进、南拓、西融、北优”的城市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形成在城市功能上分工合作、在产业结构上互相补充、在基础设施上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东部片区定位为产学研一体的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绿色创新新城;南部片区定位为金融商务商贸中心、文娱体育活动中心、优质居住生活区、旅游服务区;西部片区定位为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区;北部片区定位为空港经济区、生态水源地和丹霞山旅游服务区。
提升基层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公安派出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队伍素质和工作成效直接关系一个地方发展环境的好坏。今年以来,韶关重点抓好公安派出所规范化建设,按照“提升一二级所、做实三级所、清零四五级所”的目标,今年创建6个一级派出所、40个二级派出所,明年完成12个四级派出所提档升级。
与此同时,大力推动警力下沉,确保各县(市、区)公安派出所民警数量达到当地总警力的40%以上。并落实每周一研判、每周一提示、每日一设卡、每周一走访、每月一检查、每村(居)一组织、每日一内查、每周一训练等公安派出所“八个一”警务机制,推动派出所回归主业。随着韶关基层社会治安治理水平的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节节攀升,社会发展环境愈发稳定。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驶上快车道
4年新增乡村公路66.48公里,建成瑶区公路65.12公里;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乳城镇东北片和桂头镇自来水扩网工程,保障了10.62万群众饮水安全;乳源“五彩瑶乡”示范片连片效果初步显现;深渡水村、坪田村“画里清化”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加快实施;瑶族刺绣和瑶族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韶关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世居少数民族为瑶族和畲族,总人口约5.5万人,辖有一个自治县即乳源瑶族自治县,一个民族乡即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来,韶关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和“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民族工作任务,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力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加大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蓬勃发展
乳源总部经济不断发展壮大,4年时间就成功引进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186家,总部型企业74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商贸企业34家,连续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韶关前列。
乳源总部经济发展蓬勃的背后是省、市持续加大的政策支持。在省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优惠政策的同时,韶关市先后出台了《乳源瑶族自治县新引进企业税收收入分成改革方案》和《乳源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配套措施》,4年来为企业减免所得税5.94亿元,有力推动乳源经济朝着结构优效益好质量高的方向快速发展。同时,韶关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脱贫攻坚、农村民生改善工程等,其中,乳源共获得上级财政转移补助资金67.42亿元,始兴深渡水瑶族乡每年获得200万元专项发展资金。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乳源全面完成县城主街道柏油路面和雨污管网铺设,推进“一江两岸”慢行系统建设,逐步形成民族风情浓郁、生态景观壮美特色县城……
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乳源南岭蔬菜产业园成功入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政府支持乳源产业转移园扩容增效资金5000万元,园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氯氟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支持东阳光等企业发展,率先建成韶关首个县域产值突破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域旅游跨步向前,支持乳源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云门山旅游度假区、蓝山园温泉度假区等重点景区建成营业,大南岭生态文化旅游持续向好。
真帮实扶少数民族同胞过上好日子
“住进小区房,享受好配套,如今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起以前好上百倍!”近日,谈起乳源“两不具备”(指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村庄搬迁安置工程带来的喜人变化,乳源瑶族妹子赵小平如是说。像赵小平这样,得益于搬迁安置工程住上新房过上好日子的在韶关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
近年来,韶关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工作,通过采取“两不具备”搬迁和农房改造、培植主导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村集体收入等措施,不断完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安全饮用水、医疗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和改善。
省直部门大力支持乳源扶贫开发工作,2015年以来拨付扶贫资金1.49亿元,完成“两不具备”搬迁安置840多户,实施危房改造1156户,实施产业帮扶项目2523个。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807户7090人,已完成预脱贫2536户6252人。支持贫困家庭学生就业促进计划、自主创业小额贷款等措施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全覆盖。深渡水瑶族乡实现预脱贫目标,累计筹集帮扶资金1400多万元,扶持种植养殖业合作社、光伏发电等产业发展,完善村道、路灯、文化广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民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上级部门关心支持下,韶关民族地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4年来,省支持3亿元扶持乳源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县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完成金禧小学、八一小学改扩建,推进桂头中学运动场、桂头中心小学运动场和综合楼等教育设施建设。落实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学生每年1万元省财政专项补助政策,2018年全市515名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学生得到资助。
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乳源新建了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新住院楼,完成3家县级公立医院升级改造和50间公建民营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2015年起连续3年安排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资金补助100万元。
民族文化体育传承发展。完成《广东省瑶族文化(乳源)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编制,乳源《瑶族刺绣》和《瑶族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乳源双朝节(民俗)、乳源苦爽酒酿造技艺(传统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乳源瑶族“十月朝”文化旅游节,《过山“谣”》大型音乐剧成功首演。乳源全县和始兴4个少数民族村委会实现了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2018年,韶关参加广东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了竞赛项目8金6银4铜的好成绩。
撰文:潘俊宇唐音沈明礼蔡仁银
统筹:毕式明编辑统筹:李杰伦
新闻推荐
韶关市纪委监委派驻一组主动对接新调整的监督单位 积极履行派驻监督工作职责
本报讯日前,市纪委监委派驻一组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和市纪委监委关于派驻机构改革工作部署,主动对接市委机要保密局、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