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花絮飘飞的日子里 韶关棉纺人开拓奋进的工矿故事
这是一栋栋散发出现代气息的大厦,现在已成为了韶关人喜欢的大型楼盘之一。从20多层的高空俯视,依稀可以看出周边留下的曾经是工厂的痕迹。老人们说:在武江区这家韶关名气挺大的楼盘周围,曾经是我们的第一棉纺厂。
说这话的时候,几位老人激动、自豪,却又带有无尽的感概。
他们,是韶关第一棉纺厂的开创者、元老,是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见证者。
来自河南的149位拓荒者
第一次见到刘春秀的时候,和蔼、腼腆、安静,但当谈及50年前在棉纺厂奋斗的青春岁月时,担任过细纱车间党支部书记现已年过80的刘奶奶一改刚刚的腼腆,伸出了手指,向我露出了几道短短的、深深的凹痕,她告诉我,这是她年轻时在棉纺厂细纱车间工作留下的痕迹。
柔软的棉线,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在刘奶奶的手中划过,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就如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时光的烙印。双手会苍老,城市会变迁,曾经是韶关明星企业的棉纺厂由于历史的原因已不复存在,但有许许多多如刘奶奶般平凡的棉纺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韶关近代轻工业的辉煌,留下了他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的工矿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韶关人。
上世纪50年代,出于战略、战备上的需要,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基础工业,1964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强力推动下,广州、梅州、佛山等地大批军工企业、骨干企业落户韶关,韶关工业开始了快速扩展,虽然名为“小三线建设”,实际上却是广东的工业重心。韶关的“小三线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纺织工业也在悄然兴起,远近闻名的韶关第一棉纺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据资料显示,韶关第一棉纺厂原名韶关棉纺厂,始建于1966年,1970年投产,是当时韶关市的新兴纺、织、制衣“三合一”配套成龙的综合企业,厂区位于武江西岸,芙蓉山下,东临新华南路,南靠工业中路,北傍群康路,人们一般都亲切的称它为韶关一棉。它的成立,与149位来自河南的“开荒牛”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当时的河南是中国棉纺大省,棉纺织业发达,生产技术和生活环境都相对良好。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149位棉纺织技术管理专业人员从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等地棉纺织企业的各个部门、车间汇聚到当时还很落后的山城——韶关。在工作中早已独当一面的他们,放弃了原本的工作与生活,凭着一腔热血和满怀的信心,拖家带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韶关的棉纺织工业建设中来。
据老人们回忆,在建厂前期,职工们生活非常艰苦,他们住着简易的房子,没有自来水,周围杂草丛生,不时有蚊虫毒蛇侵扰。但为了加快建厂速度,争取早日试产,厂里的职工们没有怨言,纷纷主动参与到建设上去。当时的一棉是个小山坡,男职工不惧酷热的太阳,把50多吨重的材料一根一根用肩膀扛到离厂一公里远、位于山岗上的加工厂进行加工,然后又把加工好的龙骨扛回工地;女职工则负责擦锈,机动车间则不分昼夜地配合油漆。盖瓦时,由于施工单位没有吊车,职工们便逐块把每块重达60多斤的钢丝水泥瓦扛到屋顶上。在全体职工的配合下,仅用了2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一个半月的任务。
1969年10月1日,在这群开拓者的不懈努力下,棉纺一条龙主机设备安装就绪,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纺出了粤北地区的第一批棉纱,成功向国庆节献礼。
此时,11567平方米的主厂房已经竣工,11栋生活楼房也相应建成,到年底,三万锭的设备基本安装完毕,同时开出棉纱一万锭,一个棉纺厂的轮廓已经基本形成。
洁白的棉纱在韶城织出美丽
“我们个个都是技术能手,样样精通,可厉害了!”回忆起自己一身过硬的技术本领,时任一棉机动车间副主任的张善富充满了自豪,他告诉记者,所谓的机动车间就是个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小型机械厂”,从水电安装、管道设计、机器运转甚至是零件修补等问题,都由他们自己解决。
张善富说,建厂初期,韶关的自来水厂满足不了工厂运转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他们自己动手,在厂里自行建起了水泵房,接好了管线,让市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都为之惊叹。
一线纺织女工的工作非常辛苦。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生活,刘奶奶边笑边说:“一线工人天天围着机器转,眼睛紧紧盯着细细的棉线,一天下来眼睛都看花了,精神和身体都很疲惫,厂房那么小的范围却一天相当于走了几十公里路,鞋子都特别容易磨破。”
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一棉厂逐渐迎来了蓬勃发展。从建厂初期,工厂只能生产纯棉纱一类产品,到1971年以后,工厂陆续增加了棉帘子布、纯棉、化纤纱、线、棉布和服装等多种产品的生产,产量也逐年提高。
“直到现在,我家里的老人还穿着当年一棉生产的衣服,质量还很好呢!”谈起一棉,人们想起的便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口碑,尤其是当年远近闻名的“北江牌”21支纯棉纱,人们更是赞不绝口。
据了解,韶关一棉生产的“北江牌”纯棉纱,于1969年试产时就开始生产,是该厂纯棉纱产品中的传统产品,在1985年广东省棉纺行业质量评比名列第一,同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该产品不仅产销国内,还被外贸部门以“蓝凤”、“银湖”牌名义出口,受到国内外用户的普遍欢迎和称赞。
韶关棉纺人的精神
从1969年10月1日工厂试产开始至1985年底,一棉规模从原来3万锭发展到4.5万锭,设有前纺、细纱、筒摇、帘子布、织布和机动六个车间,产品从原来只能生产棉纱一类产品发展到可以生产五大类产品,全厂职工3000多人,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品日益丰富。
“我们还参与了乐昌棉纺厂、韶关第二棉纺厂的筹建工作。”吕义群先后在一棉担任前纺车间主任、韶关二棉技术副厂长、高级工程师。他说,我们筹建二棉时先建国产三万棉纺锭,后来又陆续招商引资合作,引进四个项目,资金达9625万美元,投产后二棉总产值达到1.9亿元人民币。按当时的规模已达到国家二类大型企业。此外还帮助汕头建了两个三万锭棉纺厂。吕义群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一辈子扑在棉纺织事业上。爱工厂,讲奉献,这便是当时棉纺人的精神内核。
从青春年少到髦耋之年,从拖家带口到儿孙满堂,他们是韶关纺织业的开拓者,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韶纺事业。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韶关创建了“韶关第一棉纺织厂”、“乐昌棉纺织厂”、“韶关第二棉纺织厂”,建设了织布厂、毛巾厂等棉纺织企业,棉纺织成了韶关的支柱产业,在韶关的近代工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而149位河南来的开荒牛,在他们的带领下,韶关棉纺织业涌现出大批人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纺织技术骨干,不少人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劳模、广东省劳模、韶关市劳模、全国及小纺织行业操作能手标兵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了韶关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代代的棉纺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他们在韶关这块美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段壮丽的诗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韶关工矿精神。
新闻推荐
车主正在使用智能机器人进行扫码支付。智能机器人。本报讯韶关高铁站作为韶关对外交流的门户,是许多游客对韶关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