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会不会消亡?如何看待它在当代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 加贸“老兵”变形计
4月18日至21日,一场代表“中国制造”的“盛宴”——第十一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加博会”)在东莞举办。来自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台地区的865家企业携超过10万种商品,展现自我风采,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2009年,加博会前身“外博会”肩负时代使命应运而生。2019年,这一富有生命力的盛会再次绽放新颜。作为全国加贸行业的顶级盛会,每年的加博会都会发生变化,结合当时的经济状况、政策环境做出相应调整。
一直以来,加贸都是拉动东莞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然而,随着转型升级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外贸大市东莞身上,“加工贸易”的标签正逐渐弱化,今年一季度在全市进出口的比重中跌破“老大”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会不会消亡?应如何看待加贸在当代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本报记者采访的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都指向一个结论——加贸这个“老兵”不会消亡,但它的形式和内容会发生变化。
疑问:加工贸易会不会消亡?
今年新春过后,东莞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数据透露了一个信号:长期以来占据老大位置的加工贸易“易位”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般贸易。而回顾2018年,东莞进出口总额比例中,加工贸易首次跌破50%。
在第十一届加博会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外贸司加贸处处长王德阳表示,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内陆沿边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工贸易会不会消亡?应该如何看待加贸在当代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一时间,业界出现了对加工贸易的诸多困惑。本报记者采访的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都指向一个结论——“老兵”不会消亡,但它的形式和内容会发生变化。
在今年第十一届加博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出席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对接交流活动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工贸易仍是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进一步吸纳就业、培养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有各种充分的事实证明,加贸不会没有活路,”暨南大学经济学教授封小云对记者说,评价加工贸易,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否定加工贸易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加工贸易这项制度,无论是起源还是发展到现在,依然被全球认可。”加贸这项制度是永恒的,但它的形式和内容会发生变化。
加工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为此,任鸿斌概括出了全国的情况:近年来,加工贸易发展面临新形势,呈现新趋势、新特点:一是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深度调整,新型国际分工体系正逐步形成。二是加工贸易呈现“向内”“向外”双向转移,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角色和方式发生转变。三是产业转移过程伴随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链地位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等“三个提升”。四是中西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方兴未艾,国内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加工贸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它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哪些影响?这一切,要从东莞说起。
成就: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时间回拨到1978年7月6日,这一天,国务院对广东、福建两省制定了《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企业补偿办法试行条例》,东莞是5个试点县之一。这份文件,东莞人习惯称它为“22号文”,它引出了一个叫“三来一补”的名词,从此改变了东莞的命运,人们在20多年后将其称为东莞工业的“酵母”。
当年,濒临破产的香港信孚手袋公司老板张子弥,在“22号文件”出台的第二天便匆匆跑到广东,找到华润公司牵线搭桥,终在当年9月在虎门成立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
1979年,虎门人张光和哥哥张细,在虎门龙眼村成立了中国农村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随后,类似企业纷至沓来。截至当年底,东莞的来料加工企业已有140多家,对外加工签订协议205宗,全年加工费234万美元,净收外汇218万美元。
发展加工贸易可解决中国外汇的燃眉之急,所以当时社会上对这项权宜之计并未提出疑问。然而,随着中国外汇问题逐渐缓解,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质疑加工贸易政策。但不久后赞成的声音渐高,东莞加工贸易也随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在过去的30多年,加贸都是拉动东莞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分析过去近十年的经济数据不难发现,加贸一直是推动东莞GDP增长的核心动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七成以上来源于加贸;加贸净出口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四成以上。
从东莞地方工业化进程来看,加贸更是加速器。通过发展加工贸易,东莞工业先是承接香港传统工业的简单配套生产,进而全面承接港台地区成熟的传统工业制造,形成了以服装、玩具、鞋类、塑胶制品、家具等多种出口产品良性分布的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日本、韩国和港台地区先进制造业向外转移,在东莞发展加工贸易,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凸显。
从社会角度来看,加贸是解决农村富余、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有效手段。市商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30多年来,东莞累计设立的加工贸易企业超过3万家,累计提供的劳动就业岗位超过2000万个,庞大的加工贸易企业群使东莞成为低文化层次农村人口转型为产业工人的摇篮。
更为重要的是,加贸是东莞民营工业不断成长的重要土壤。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民营经济基本上是“一穷二白”。但是,随着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大量进入,加工贸易企业将部分加工工序向民营企业外发,通过产业的关联效应,带动民营企业的协作配套发展,而他们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又推动民营企业技术进步。
全国家具生产出口重镇大岭山镇、享有“家具之都”美誉的厚街镇,这些家具产业集群的形成,首先是从以台升家具为代表的一批加工贸易龙头企业投资落户开始,进而一批上下游配套加工贸易企业紧随而来,形成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态。
通过发展加工贸易,东莞成为全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地区,对东莞解决改革开放初期外汇不足问题、成功抗击金融风暴冲击乃至进口先进设备用汇等都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加贸企业的大量集聚,衍生出庞大的商务往来,为民营资本发展商务旅游、会展经济等第三产业提供了巨大商机。据统计,东莞民营企业投入酒店建设的资金超过180亿元。东莞的“服交会”“织交会”“名家具展”等都依托这种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发展起来。
转型: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任鸿斌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加工贸易实现了高速度、跨越式发展,为推进我国贸易大国进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国内就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4月,广东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意见,赋予东莞作为广东建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的历史重任。也是在那一年,加博会前身“外博会”肩负时代使命应运而生。
为何国家会把加工贸易的转型试点工作放在东莞?作为加工贸易的发源地,东莞一直旗帜鲜明地支持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推动加工贸易转型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有特色的做法。
据东莞市商务局的资料显示,加工贸易在东莞30多年间的发展,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品内涵不断升级。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三来一补”方式起步,进入到80年代,主要承接香港纺织服装、制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制造业;进入90年代,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的IT制造业大量进入东莞,投资规模大、产业协作紧密。进入本世纪后,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就地升级转型成为东莞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向。
本报记者初步概括出东莞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总的思路: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从“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的形态转变。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企业承接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并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在做贴牌、代工的同时,尝试创立品牌开展营销。同时,通过加快引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结构上提升加工贸易产业的质量。
在这当中,一批企业率先迈出了脚步,谋划早、行动快。记者在加博会的企业走访中也发现,大部分企业按这两条路子:一是逐步增加研发、设计、接单、财务等企业总部要素,将消耗资源多、附加价值低的生产环节,逐步进行梯度转移;二是有条件的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创建自主品牌。
蜕变:“向内”“向外”双向转移
东莞虎门,全国千强镇第八位,号称“服装之都”。在以纯集团的生产车间内,智能吊挂系统正将衣物部件运送到加工平台,平台上的电子屏显示“工作效率136%”。智能化和自动化,让这家企业年产销服装超1.2亿件。生产车间楼上是其服装检测中心,获得国家相关部门认证,这意味着企业能够对行业标准的制定产生极大影响。
在东莞市台德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各式各样的智能音箱琳琅满目,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均是其客户。“去年公司总产值近20亿元。”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倩介绍,由以往为品牌台式电脑生产音箱,到如今为客户设计智能音箱,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客户只需要提出产品概念,我们便可以为客户设计出产品。”
而年产值达170亿元的东莞创机电业制品有限公司,更是在东莞创造了加工贸易的“逆袭”。以往它为美国、德国等海外品牌生产电钻等设备,如今它服务的品牌却都变成了其旗下品牌。从1999年至2014年,该公司先后收购了12个品牌。
从“打工仔”逆袭为“老板”,从OEM(贴牌生产)到ODM(原始设计制造)。无论是创机、台德还是以纯,这些行业龙头,大多从加工贸易起家,逐步走上各具特色的自主发展之路。加工贸易在他们身上并非消失了,而是转变了。
市商务局的数据更进一步说明了加工贸易在东莞的“向内”转移:截至去年,在东莞曾开展过加工贸易的10572家外资企业中,6145家已从加工贸易转化为一般贸易。此外,东莞的ODM+OBM产品出口比重从2009年的40.8%提升至去年的75.3%。
而东莞凤岗的都市丽人则加速了加工贸易“向外”转移的步伐。其粤北产业基地设在韶关,占地超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项目建成后年总产值将超5亿元,提供约1200~1500个就业岗位——通过加博会这一平台,韶关正逐渐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为其融入珠三角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通过加博会平台,东莞市入世丰针织有限公司也找到了降低成本的妙招,企业迎来新疆草湖产业园项目。项目投资预计2亿元,占地约100亩。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乔荣认为,这也是东莞纺织服装行业加快开拓内销渠道的缩影,新疆有着优质的棉花资源和棉纺供应优势,对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是很好的配套,也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
据海关统计,2018年,从国内区域布局看,国内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增速加快。中西部加工贸易进出口2619亿美元,增长16.8%,占全国比重20.7%。这是梯度转移所带来的成效,也是未来加工贸易转移的发展趋势。
任鸿斌也指出,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的精神,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向中西部转移”的要求,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易东通讯员官尚任)日前,赶在大风和暴雨等恶劣天气来临前,大铲海事局快速高效成功处置一起船舶动力失效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