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 “风度书房”点亮“文化灯塔”
●南方日报记者黄堃媛
杨逸毕式明潘俊宇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也离不开书香的滋养。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粤北古城韶关,图书馆在市民生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2017年,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品质阅读,韶关市委、市政府投入超过1800万元,启动了城区智慧图书馆“风度书房”建设。
“风度书房”启动前,韶关市图书馆到访量每年仅40万人次。首批10家“风度书房”落成后,接待读者数量将近100万人次,今年初新增了10间。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已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2018广东公共文化建设优秀案例”。日前,记者前往韶关走访“风度书房”,探寻该项目为文化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带来的启示。
创新图书馆高效管理模式
走在韶关市区的大街小巷,总能找到“风度书房”的身影,橙黄色的标识分外引人注目。“风度书房”得名于韶关出生的唐代名相张九龄。其洒脱豁达、刚直不阿、淡泊谦让的“九龄风度”,成为韶关最亮眼的人文标识。
年届古稀的戴奶奶和年仅5岁的孙女黎颖,是武江区“风度书房”惠民分馆的常客。每天下午从幼儿园放学后,黎颖总要拉着奶奶跑到“风度书房”抢位。分馆“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人文、社科、少儿等各类图书应有尽有。黎颖尤爱书房里的透明朗读亭,这里配备完整的录音设备,可以跟着软件朗读古诗词。
“风度书房”大部分坐落于韶关繁华路段。“一馆多用”的模式提升了书房使用率。位于五里亭良村的凤凰分馆,是一家舞蹈培训中心的租用场地。尽管“风度书房”的运营为这里带来每月约1万元租金、水电的额外支出,但校长张妤仍决定将150平方米的空间供书房使用。
凤凰分馆的落成,让接送孩子上舞蹈课的家长有了歇脚、充电的去处。该分馆还专设了儿童区。“好多孩子下了课就来这看书,到了饭点都不肯走。”张妤告诉记者。
过去,高昂的管理成本往往成为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掣肘。而在“风度书房”,“无人值守”正在摸索中渐趋现实:读者只要凭身份证就可免费进入书房读书;每家分馆都设有全自助借书还书机,与市图书馆系统联网还可实现市区内通借通还。
韶关市图书馆馆长陈伟清介绍,“风度书房”打造“总监控”和“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双平台”管理体系,由市图书馆统筹管理,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管理标准。“我们还会根据各分馆读者阅读爱好的大数据记录,调配符合当地居民口味的书籍”。
“风度书房”还向社会广泛招募志愿者,建立“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组长—志愿者”三级管理模式。目前,“风度书房”志愿者服务团队已达780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8万小时。
多部门为书房建设“开绿灯”
韶关“风度书房”的打造,源于对“十分钟文化圈”的探索尝试。《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20年)》要求,广东将在2020年建成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要求全省城市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十里文化圈”。
过去韶关市区只有市图书馆等3家公共图书馆。受限于交通、停车、闭馆时间等,市民借阅非常不便。为让市民从家里出发,步行十分钟内就能找到图书馆,韶关启动了“风度书房”建设项目。
“选址是"风度书房"建设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温军燕解释,“风度书房”所有场地都要求免租金使用5年以上。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的要求,“风度书房”的布局既要临近街道、人口集中地区,面积必须在100平方米以上,保证便民性。
在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统筹下,市国资委、提升办、规划局、商务局、教育局、住建局都被列入书房项目的配合单位,齐心协力打通书房建设的“绿色通道”。
位于南郊中心地带的韶关市第八中学,周边有十多个居民区,住户超过1万户。第一批“风度书房”投入使用后,不断有市民在网上留言,要求在八中一带增设分馆。面对群众日益高涨的呼声,工作组走访了周边200多个场所。可由于店面窄小,还是找不到符合条件的书房用地,最后只能把目光投向八中操场边上一堵临街围墙。
操场外围空间正好可以建120平方米的书房,但前提是要推倒这堵围墙。最终,经市教育局与八中校方协商,拆墙难题迎刃而解。八中分馆开馆以来,已迎来2万多名读者,八中学子也成为书房最大的受惠人群。
韶关市委书记李红军表示,由政府提供资金,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或个人提供场地,市图书馆提供图书资源、设施设备及技术支撑,运营维护团队和志愿者共同负责日常管理,风度书房“四位一体”的独特运作模式,已成为韶关文化建设一张亮丽名片。
从书房“读”懂韶城文脉
“小书房、大风度”,恰如“风度书房”口号所言,来到书房的读者不但感受到韶关的城市文明新风,更能触摸到千年韶城的历史根脉。从“风度书房”设计的点滴细节里,不难窥见这座千年古邑对文化的尊重。
书房本身也是一本可“读”的书。在“风度书房”中山公园分馆里,半空悬挂着一架“复兴号”飞机模型,引来市民围观打卡。分馆还融入韶关作为孙中山北伐誓师地等历史元素。秉承“一馆一特色”的理念,“风度书房”其他分馆也各有千秋:执信路分馆融入丹霞地貌元素,利民分馆充满着“工业风”……非遗、名人、老照片等文化元素都成为风度书房“主角”,充分展现韶关丰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风度书房”并不满足于阅读场所的功能。在陈伟清看来,“风度书房”更应成为韶关市民高雅的社交场所。在“文化+”跨界理念的构思下,“风度沙龙”阅读品牌应运而生。过去一年来,“风度沙龙”举办将近百场,内容涵盖名家讲座、精读好书、楹联创作、文学分享等。书房还与韶关学院等机构合作,针对青少年群体、文学爱好者等不同对象举办活动,让阅读和交流成为时尚。
截至目前,20间“风度书房”陆续在韶关市区“上线”。“风度书房”的触角也渐渐伸出韶关市区,向县区延伸。在张九龄故居所在的始兴县,首家县级“风度书房”开馆仅3个多月,读者已达4万人次之多。这对仅有20多万人口的始兴县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
韶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启宇表示,韶关年内将陆续再增10家“风度书房”,逐步实现24小时全天候开放,书房也将延伸至边远的大型住宅区或公共文化设施相对匮乏的区域。
一盏盏不灭的阅读之灯即将照亮韶城,照亮“善美韶关”的优雅气质。
策划/统筹:陈志孙国英
新闻推荐
近期,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和常长高速“3·22”客车起火事故等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每一起事故,都给人民群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