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的亮丽风景 感受风采楼和名臣余靖的风采
在人来人往的市区步行街里闲逛,人们总会不知不觉地看到那矗立在闹市中心的一栋庞然大物——风采楼。红墙绿瓦,古色古香的风采楼,静静地“站”在那里,任时光飞逝,岁月变迁,以独特的风采,向人们诉说着动人的故事,成为韶关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风采楼坐落在韶关市区风采路,是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宋代名臣余靖在朝时处事待人之风采,始建“风采楼”,与纪念张九龄之“风度楼”相对。如今,风度楼早已无存,风采楼巍然耸立。
初建好的风采楼,原位于东城青来门(俗称新东门)旁边。1930年前后,为扩建环市马路,工程动工拆除青来门城墙,同时拆除风采楼。余氏宗亲向市政上书诉曰:“路政固重,而名贤遗迹,未可湮没。”后来,得到获准往西移在上后街北口重建风采楼。1933年2月,重新在建的风采楼竣工落成,主体部分采用钢筋水泥构建,占地100多平方米,楼高22米,上下檐均以四攒两跳丁头拱承托檐枋,红漆粉墙,绿琉璃瓦面。
在风采楼一旁,伫立着一座气势不凡的古人雕像,那便是故事的主人翁余靖。余靖(1000年—1064年),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字安道,号武溪,宋真宗咸平三年出生于曲江。余靖一生,不但为官清廉自重,刚正不阿,而且学问造诣高深,在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有《武溪集》二十卷、《余襄公奉议》五卷遗世,堪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份优秀遗产。他是岭南继张九龄之后又一位杰出之士,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是颇有成就和影响的学者、诗人。
在风采楼下仰望,风采楼上的三字石匾苍劲有力,充满神韵,是明代著名学者陈白沙以茅龙笔书写的墨迹镌石,“风采”一词则是来自于宋代宋襄赞美余靖的诗句:“必有谋猷俾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宋襄是借用“风采”一词比喻余靖的学识和品格。
历经风雨,东临浈江、西望武水的风采楼,依然气势轩昂。余靖,这位清廉自重的宋代名臣,与他那一生清白、敢怒敢言的气度,伴随着风采楼,注视着人间的沧桑巨变,成为一代代人的记忆,流传千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连日来,曲江区对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标准,把深挖细节,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作为工作重心,细化工作内容,狠抓细节落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