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情思

河源日报 2019-02-25 07:41

□林奕涛

壬午冬日,趁赴粤北出差之机,冒着细细的、随意飘荡的雪花,脚下踩着“咯吱、咯吱”作响的积雪,来到这条位于南雄市城北的梅关古道。岭南赏雪,素来是奢望。雪中造访梅关古道,别提心中有多美。就连临时找的向导——“鹅王”(据说他的鹅在粤北小城做得最好,因而得此称号)老张也笑得合不拢嘴,露出平时难得一见的那一口黄黑相间的牙齿,笑着说:“大雪兆丰年嘛。”算是对我们的欢迎。

这是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蜿蜒的古道,好似一条彩带向大庾岭深处延伸,也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连接的最短通道,有黄金通道之称,在灵渠未开通之前一直是中原与岭南交往的重要通道。由于它的存在,灿烂的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岭南,岭南的物品也由此源源不断地北上,这就是著名的梅关古道。

据记载,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那时的梅关古道也许比羊肠小道好不了多少。直至唐开元四年,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闻名于世的唐朝名相、“岭南第一人”张九龄奉诏行事,负责拓宽古道,使崎岖狭小的梅关古道成为“坦坦而为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道,南北交通大为改观。至于重修后的盛况,地方文献史料有记载:“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大概就是那时的真实写照吧。至此梅关古道商旅络绎不绝,虽然有些艰难,但在交通不那么发达的古代也算坦途了。直至粤汉铁路、雄余公路的开通,梅关古道才终结了它作为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历史使命。

这是一条长满故事的古老的驿道。相传越王勾践的子孙曾在此镇守并在岭上广种梅花,梅关由此得名。“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梅海奇观令文人雅士、墨客骚人不得不啧啧称颂。由此,梅关成为古代我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

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和墨客骚人在这里演绎不朽的传奇。漫步在这古老的驿道上,我的思绪仿佛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跳跃着、放纵着、奔腾着,时不时玩起了时下流行的穿越:“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马队是否曾在此喂马和休憩?为躲避战乱和寻找新的家园的客家先民们是否也曾在这打转和留下艰辛的脚印?那些流放岭南的“贬官”是否有心情欣赏这“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梅海奇观和在此处感受“鸡鸣两省,犬吠赣粤”的奇妙呢?

梅关一五一十地记下了尘封多年的历史往事:

公元前214年,被毛主席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的赵佗,亲率50万秦军由梅关入粤,在岭南这块尚未规模开发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并从此揭开岭南发展的新篇章。

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备受后人景仰,他多次转战于梅关古道,留下许多征战的足迹,也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尤其是《南安军》这首五言律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廓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荡气回肠,读罢,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一个声音在梅岭深处回荡着:饿死不做元人。

公元1094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岭南,路过梅关古道时,在那棵被如今被称作东坡树的古树下,心灰意冷地赋诗《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庚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东坡获赦,北归再经梅关古道,在那棵大树下,诗兴大发,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赠岭上梅》由此而诞生:“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诗人由岭梅、行人想到故人,由花落、梅熟想到与亲朋好友相聚,贬谪的路上别有一番滋味涌上了心头。

《梅岭三章》诗碑前,让思绪带入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那三年艰苦卓绝的南方游击战争。

1934年8月,陈毅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兴国战役中受伤,10月红军主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项英、陈毅被留下来,在粤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冬,在梅岭被国民党46师围困,九死一生之际,陈毅作出了最坏的打算:“余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那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迈诗篇——《梅岭三章》诞生了。

路在“咯吱、咯吱”脚步声中向大庾岭的深处延伸,北坡的积雪似乎比南坡的积雪更厚更坚硬,雪花似乎也更大些,刺骨的寒风阵阵袭来。好在有四周的寒梅作伴,内心的感觉总是暖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类的诗句总能脱口而出。此时,南坡的梅花开得正闹,北坡的梅花含苞待放,而我的思绪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打转……

新闻推荐

白云区位七黎公祠醒狮闹元宵

昨日,20支舞狮队上演了一出“群狮起舞贺元宵”的好戏。信息时报记者吴泽银摄信息时报讯(记者吴泽银)昨日,白云区嘉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