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祠堂文化的守望者陈达荣: 记住乡愁传承文脉
古镇新贤小档案
姓名:陈达荣
职务:白坭陈氏大宗祠管委会文书
事迹:作为陈氏大宗祠管委会文书,参与推动陈氏大宗祠重建,推动恢复元宵添灯、重阳敬老等传统文化活动,并赋予它们新时代社区融合和基层治理的丰富内涵。2019年2月18日,陈达荣获得由白坭镇政府授予的“新贤突出贡献奖”。
(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整理)
白坭陈氏大宗祠管委会文书陈达荣喜欢读史。二十四史浇铸成华夏先民在历史中沉降下来的共同记忆。白坭东岸陈氏来自河南颍川,宋末开村始祖陈规为逃避战乱,率家人一路南迁,经南雄珠玑巷顺流而下,最终经思贤滘来到西江边上的白坭东岸。七百年间,陈氏族人开枝散叶,已经繁衍至第30世。
在陈达荣的描绘中,一段华夏先民的迁徙史徐徐展开。东岸陈氏是白坭有名的大族,开村始祖陈规是宋朝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明清两代,陈氏族人贤才辈出,陈冕师从硕儒陈白沙,见证理学在岭南地区的兴起和普及;陈朝纲随抗法名将冯子材驰援越南疆场,最终获同治、光绪两朝皇帝追授“巴图鲁”称号。
如今,步入耳顺之年的陈达荣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讲述者,并且自发整理先民事迹,以全力延续优秀传统文化。陈氏先民修建于1511年的陈氏大宗祠,历经6次重修依旧气势恢宏,它是这位白坭乡贤故事的见证者。
三年雕琢打造族群纪录片
讲述着先民故事的陈达荣,亦守护着这座祠堂的过去与现在。陈氏大宗祠修建的年代,正是理学在岭南地区兴起并普及的特殊时期。祠堂作为慎终追远的场所,除了祭祀和行使族权,同时又辟作书塾,由此有了教书育人的温情色彩。
“小时候,父亲常给我们讲祠堂的故事,不少老一辈都曾到这里上学。”在陈达荣的讲述中,“父亲”两个字总是语带温情,一幅与“父亲”有关、横跨一甲子的画面徐徐铺开。故事里,是童蒙求学的幼儿、严肃认真的师长,有童音共颤的诵读、翰墨飘香的时光。
一部名为《白坭陈氏大宗祠》的纪录片最能道尽这种父与子、个人与族群,甚至文化与历史的深切情感——这是“桃子”对“桃花”的承诺。
《白坭陈氏大宗祠》时长45分钟,翔实记录了陈氏大宗祠从颓败到重建的全过程,收藏着祠堂重光以来海内外陈氏族人到此寻根问祖的珍贵画面。全片分为萃庆复兴、重建历程、重光大典、历史名人以及风俗活动等章节。为了真实记录新时代陈氏族人的精神风貌和优秀民俗文化活动,陈达荣跟摄影团队一起开展了长达3年的跟踪拍摄。
“春节游园、元宵添灯、清明祭祀、重阳敬老,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都被收录其中。”陈达荣说,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新时代得到了新的发展,添灯仪式过去是跟祖先报添丁之喜,现在成为维系族人感情的特殊节日;春节游园活动面向新白坭人开放,成为社区融合的新载体。
挖掘宗谱价值整理先贤事迹
当代作家王鼎钧曾经说:“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莽的历史时空。”这话对于陈达荣而言,有着一种同样深切的共鸣与眷恋。
1955年,陈达荣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他的青少年时代,白坭还是三水有名的农业大镇,那时候的农耕文明可触可感,放眼是田连阡陌、镬耳大屋,农忙时节樵北涌上禾艇来回穿梭,这些景象在陈达荣的心中扎了根。
但那时候,陈达荣“少年不识愁滋味”,未谙乡愁为何。成年后,陈达荣进入保险公司工作,1998年,白坭城区遭受特大洪灾侵袭,陈达荣积极帮助家乡人民开展抢险理赔工作,获得佛山人保系统一等奖和当时三水市授予的先进个人称号。
那一年之后,白坭开启了从农业大镇向工业强镇转变的征程。昔日的农耕景象日渐远去,陈达荣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却日益深沉,人生轨迹向乡愁守望者的角色加速迈进。
拐点于2004年到来——流落海外多年的《白坭陈氏宗谱》终于被族人带回故乡。这部陈氏宗谱制作于1927年,一共有17卷,完完整整地记载了陈氏先民七百余年的繁衍史,后经佛山文史专家考证,这在岭南地区都十分罕有。
或许,当时的陈达荣尚没有意识到这一重要价值,但是作为最早接触到这部宗谱的一员,他作了许多努力。为妥善保管这部宗谱,陈达荣将这17卷宗谱逐页复印,过程中,他整理出陈氏先贤陈朝纲、陈冕的光辉事迹;宗谱上还保留着陈氏大宗祠的建筑图样,这些发现,为后来族人重建祠堂奠定了基础。
族人合力恢复文脉传承
有人的温情,有故事的深情,更有人文与艺术的滋润,陈氏大宗祠成了一座祠堂文化博物馆,打开了一扇走读岭南文化的“任意门”。
如今,陈氏大宗祠大门外彩旗招展,数十对旗杆石十分壮观;墙壁上,灰塑、砖雕、壁画,精雕细琢引人入胜;有关陈白沙、陈冕师徒情深以及陈朝纲忠勇报国的事迹广为流芳。
祠堂内,悬挂着取自《白坭陈氏宗谱》的16条祖训。“后生务习纯朴,乃能保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截移田地,不盘剥克扣,不追求不义之财”……置于今天仍有教育与警醒意义。
祠堂内,还陈列着一组组旧照片,它们讲述着祠堂曾经的颓败,也记录着陈氏族人勠力同心的重建热忱,更见证了它在新时代所获得的荣光:陈氏大宗祠几经巨变,先后成为村集体办公场所和白坭中心小学,直到2011年前后,在一众族人的张罗下,陈达荣等人建立陈氏大宗祠管委会,为祠堂的重建及后续运作筹集到超千万元资金。
同一时间,白坭镇以陈氏族人重修陈氏大宗祠为契机,探索构建以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为主体的基层善治“三驾马车”,并将陈氏大宗祠打造成为开放性的文体活动中心——这是三水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的起源,新白坭人融入社区的实践获得国家民政部的调研肯定。
这座四进制的百年古祠重新恢复了恢弘与壮丽,还承担起新时代社区融合与基层治理的时代使命。重建后的陈氏大宗祠,没有成为拒人于千里的复古建筑,而是人气满满且人情味浓,真真正正地“活”了。
“祠堂是一个族群的根,我们现在做的事,只是完成了父辈的嘱托。”陈达荣说,一座祠堂再恢弘,其风光与坚固,也不过短短三代人一百余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尤重身份认同,一个族群能开枝散叶,一种文化能薪火相传,靠的是一代代人接续奋斗。
采访过程中,记者想起郁达夫的《乱离杂诗》:空梁王谢迷飞燕,海市楼台咒夕阳。纵欲穷荒求玉杵,可能苦渴得琼浆——诗的前一联道尽了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与时代兴亡,后一联则是陈达荣等陈氏族人守望乡愁,甘当岭南文化的守望者、传播者的真实写照。
文/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
通讯员梁宇聪
新闻推荐
图为烟农搬运烟苗。图为烟农在种烟苗。邱日欣董子龙曾诚摄春节假期过后,记者在南雄市古市镇的田间地头看到,烟农们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