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灵潭村: 革命老区走上振兴路
革命老区灵潭村蜕变为诗意村庄
走马红色村
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文、通讯员董子龙摄影报道:春节假期过去,韶关南雄珠玑镇灵潭村的游客仍络绎不绝。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今年春节黄金周,来村里游玩的游客至少是去年的三倍。位于珠玑古巷和梅关古道之间的灵潭村,已成为不少南雄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游玩的新选择。
看着眼前错落有致的房屋、碧波荡漾的湖水、干净整洁的步道、清新别致的亭台,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几年前灵潭这个革命老区村还是个远近出名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仅1.5万元。蜕变就发生在最近几年时间里。
产业发展促村民增收
地处粤赣两省交界处的南雄市是“中央苏区县”,珠玑镇是革命老区镇,这里曾发生过诸多重大革命事件,至今保留多处革命遗址。
灵潭是南雄农民暴动“策源地”。作为革命老区村,灵潭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村民多以务农或外出务工为生,收入有限。2015年灵潭村的村集体收入只有1.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6000多元。灵潭村被评为“省定重点贫困村”。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为实现脱贫致富,作为“腐竹之乡”和黄烟重要产地的灵潭村通过带动村民种植黄豆,发展绿色种植业,建起腐竹厂和烤烟房,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不仅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村民分红也大幅增加。
据当地腐竹厂负责人杨锐华介绍,现在在腐竹厂工作的贫困户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已基本实现脱贫。在烤烟厂工作的工人朱光凤则表示,烤烟厂月薪2000元左右,可以帮补原来几乎没有收入的家庭。
集中流转土地,发展特色农业也是灵潭村实现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地农业公司流转140亩土地,采用“公司+雇工”模式进行黄烟、水稻、玉米、菊花等作物种植,构建了土地流转赚租金、种植务工赚薪金和帮扶对象赚股金的“三金模式”。黄屋村小组自发集中流转150亩农田种油菜,邓屋村小组流转100亩林地种三华李,农业增效显现。
在灵潭村党总支和党群理事会的带领下,灵潭村还成立村集体公司,做实特色种植、光伏发电、休闲旅游等产业,探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路子,其中腐竹厂每年有10万元利润,光伏发电去年有28万收入,为集体收入的增收创造了条件。
诗意村庄发展乡村旅游
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灵潭村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据灵潭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黄建忠介绍,整治首先从村容村貌抓起,对一些危旧房、猪栏等进行整治改建,把过去污水横流的灵潭村变成花园一般的诗意村庄。
据统计,灵潭村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新修农田水利设施约10公里,改造道路7.8公里,修建桥梁4座,新建污水处理生态湿地360平方米、休闲广场5个、公共厕所4间,改造房屋外立面8.48万平方米,绿化美化面积约2.5万平方米,人居环境极大改善,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改造危房是扶贫攻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工作。灵潭村近年来改造42户贫困户危旧房,并为失去劳动能力也无经济能力进行危房改造的6户孤寡老人建造设施齐全的“幸福楼”,供老人免费居住。这样既方便老人间互相照应,又可实现房子循环利用,为更多孤寡老人服务,还能节省宅基地,可谓“一举三得”。
为吸引游客,灵潭村还以农耕为主题打造集观赏、品尝、游玩为一体的体验式“农家乐”项目,同时聘请当地贫困户作为服务人员,实现精准脱贫,村民们吃上“旅游饭”。
当前,灵潭村正充分利用现有红色资源,编制“红色村建设规划”,继续大力改造村容村貌,保留和修复一批祠堂、碉楼等古建筑,形成“红色文化”“古城风貌”和“休闲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实现从贫困村到“诗意乡村”的振兴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南雄市珠玑中学举办“班级文化建设”展示大赛,20名班主任参加比赛。这次“班级文化建设”大赛按班级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