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

南方日报 2019-02-01 06:37

乐昌和村生态产业发展提速。陈跃进摄

2019年,广东将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这一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围绕“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这一目标,韶关市提出,要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努力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市森林覆盖率75.34%,居全省首位,主要江河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是全省唯一无黑臭水体的城市,是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市和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区……作为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2018年韶关市持续筑牢粤北生态屏障,积极筹建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深入打造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韶关的优势在绿色发展,出路也在绿色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既是党中央和省委赋予韶关的重大使命,也是韶关服务全国、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韶关市委书记李红军认为,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下,韶关完全能够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从原来珠三角发展的“跟随者”转变为生态优先发展的排头兵,探索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全新路径。同时,韶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湘赣地区发展的枢纽位置,也是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重要生态支撑,完全可以在参与大湾区建设中,实现与大湾区的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市场对接和错位发展。

“下一步,韶关将继续加强全域生态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加快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功能,力争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坚持以建设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为目标,坚决守住生态环保底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韶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李红军说。

撰文:毕式明潘俊宇唐音沈明礼

统筹:刘炎生

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韶关提出,一方面,要坚持全域高水平保护,另一方面,要坚持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结合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韶关正深入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集约、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大数据、医药健康、生态农业、旅游等与功能区定位相匹配的新兴支柱产业,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产业生态化方面,去年,韶关通过开展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园区三年提升计划、启动百家优质企业倍增计划等,为推进产业生态化打下了良好基础,激活了发展动能。

接下来,韶关将继续通过深入实施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园区三年提升计划、百家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等举措,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同时,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点推进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等核心景区建设和市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全力抓好丹霞山南门、西南门、西门和东南门规划建设,把丹霞山与市区连通起来。深入挖掘韶乐、禅宗、姓氏、客家、瑶族、红色、生态等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户外运动旅游、养生健康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串联旅游景点、提升旅游品质。打造更有特色的酒店民宿,为游客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旅游产品,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加快推进与大湾区深度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升格为国家战略,湾区经济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将大大增强。韶关是广东的北大门,地处大湾区辐射湘赣地区的枢纽位置,也是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重要生态支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韶关提出,将进一步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坚定不移融入珠三角、服务大湾区。

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全方位提升区位优势,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二要转变思想观念,从资源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创新生态产品,打破唯GDP论,科学计量各项发展指标。三要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全市行政审批效率,提高企业开办便利度,打造高效、廉洁、公平、法治的政务环境。四要在民生保障上下功夫,打造粤北教育、医疗高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打造宜居宜游宜业韶关。

充分挖掘乡村振兴后劲和潜能

韶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争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接下来,韶关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

要尽锐出战,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狠抓产业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动员社会力量、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加大投入,推进资源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向农村延伸,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和美丽乡村示范县、镇、村创建,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振兴韶关样本,为全省乡村振兴作出韶关贡献。

绿色生态城乡融合

韶关力争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勾勒明晰战略蓝图;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抓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体系;围绕打造珠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持续改善;树立核心价值观,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传遍文明新风;乡村游兴旺,年接待游客逾千万人次……

2018年,韶关市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2019年,韶关将继续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充分挖掘发展后劲和潜能,力争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组织牵引

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去年来,韶关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新丰县下埔村,村党支部书记潘静雯敢闯敢干,号召发动全村党员、队长代表、妇女代表、退伍军人带着群众,冒着酷暑跑遍附近三个乡镇到处捡石头,建起了下埔村党建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让村里发生巨变。下埔村发生的变化正是韶关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立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优势和紧靠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优势,韶关坚持富民兴村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高效农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品牌,把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持续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1580.7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约149.49亿元。

塑形铸魂

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先要塑形。2018年,韶关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重点带动、连片示范,总结推广长坝村“产业带动”、灵潭村“党建引领”等经验模式,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使得广大乡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目前,村庄规划覆盖率提升至80%,60%以上的村庄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省定贫困村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既要钱包鼓,更要脑袋富。2018年,韶关坚持把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全过程,用文明之风滋养美丽乡村。通过瑶族山歌会、瑶语广播宣讲,传递正能量,文明乡风正兴起。利用农家书屋、村民学校、社区活动室等载体,韶关充分发挥粤北丰富的红色资源、农耕文化优势,帮助农民学习文明礼仪、树立核心价值观。同时,大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全力推进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着力整治各种陈规陋习,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的作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事大操大办、薄养厚葬、聚众赌博和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农村文明乡风吹遍韶关大地。

精准施策

2.73万户6.53万人预脱贫

脱贫攻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韶关严格按照中央“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要求和省“八有”标准,坚持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全面推广和巩固“六种帮扶模式”,在省直、东莞市帮扶单位和该市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务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去年,全市产业扶贫到户项目2.33万个,其中相对贫困村产业扶贫到户项目0.96万个,减贫成效立竿见影。经努力,在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韶关有2.73万户6.53万人实现预脱贫。

新闻推荐

韶关福彩迎新送春联书法家现场挥毫祝福

图为活动现场,书法家挥毫送春联送福。通讯员游美芬摄信息时报讯(记者陈学钢通讯员游美芬)为弘扬福利彩票“扶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