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奖代补激发斗志 产业造血加速脱贫 东莞扶贫工作组为韶关留下“撤不走的扶贫队”

新快报 2019-01-28 13:48

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村民陈月养以种植扁豆脱贫致富。

■在村党支部、村干部、驻村扶贫队的带头下,青云村的村容村貌变得越来越美,村民过得越来越幸福。

浈江区大村村的农户吴健辉在帮扶下发展家庭养鸡场。

■在绿水青山遮掩下的曲江区樟市镇西约村。

@扶贫概况

东莞帮扶韶关,预脱贫户年人均收入超1.1万

一声响亮的哨声划破韶关市曲江区樟市镇西约村的山林寂静,一时间,从竹林、草丛、棚舍间窜出数百只毛色嫩黄、鸡冠红润、体态矫健的走地鸡,它们争相扑腾着翅膀,奔向预脱贫户叶秀娣,欢快啄食着从她手上撒下的饲料……

“鸡鸣高树颠”离不开叶秀娣和丈夫的辛勤劳作,在东莞黄江镇派驻西约村的扶贫工作队眼中,这更是贫困户扎根产业劳作、自力更生的见证。

然而,近三年前,西约村的贫困家庭里,并无这样欣欣向荣的景象。

韶关地处粤北,山区较多。蜿蜒的山路如同枝叶脉络,向养在深闺的一条条村落延伸。纵使当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田园风光也美如水墨画,却被“偏僻”二字所盖。包括西约村在内的韶关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广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精准扶贫,在人们眼中向来是一场“输血”,2016年4月起,东莞市对口帮扶韶关地区9县209个相对贫困村,不仅输血,更立足“造血”,激发贫困户发展内动力。

到2018年底,东莞对口帮扶的地区,累计预脱贫23984人,贫困人口脱贫率达到95.62%。

到2018年底,东莞扶贫工作组对口帮扶的韶关相对贫困村,累计预脱贫23984人,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率达到95.62%。

有劳动能力的预脱贫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90.19元,被帮扶贫困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7.8元,远高于省定贫困村标准。

关键词1造血

益生菌养鸡,创新产业带来脱贫希望

2019年1月14日,腊八节的寒气笼罩着西约村。寒冬并不影响41岁村民叶秀娣的工作热情。

清晨7点,山林响起第一声鸡鸣,叶秀娣和丈夫杨奕发麻利地戴袖套、穿水鞋,捧着一筐谷料健步走向鸡场。他们是村里的预脱贫户,也是有热情的养鸡户。这对夫妇均为残疾人,过往靠打散工和耕种三分地养育3女2子。一家七口艰难度日,熬了许多年,才熬到2015年大女儿中专毕业,外出打工。

2016年,叶秀娣原居住的破土房摇摇欲坠,不得不举债30万元重新盖房。新房盖好了,却欠下债务。“看到债主在路上迎面走来,我们都要躲开,怕被追债,那段日子真过得煎熬,不知道怎样熬过来的。”叶秀娣说。

叶秀娣记忆犹深的是2016年,正值东莞市黄江镇扶贫队进驻西约村,工作队经研究,为西约村选准了种百香果、养鸡等扶贫产业,依托产业,叶秀娣一家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

当中,一只“扶贫鸡”挽救了叶秀娣的家庭经济。东莞黄江镇驻村扶贫队队长曾远东介绍,叶秀娣所养的不是普通的走地鸡。“这是益生鸡,扶贫队在专项资金支持下,投入34万元,为西约村19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了鸡苗。”据介绍,叶秀娣家中7口人,幸运地分得400多只。与此同时,扶贫队引进养殖大户传授经验,教农户制作益生菌喂料,养殖绿色食品——益生鸡。

用益生菌养鸡?当一份发酵后带有苹果醋气味的益生菌液体发放到她手上时,叶秀娣开始对“益生鸡”半信半疑:“这样的饲料能喂鸡?”没想到,养殖企业请大家品尝一只煮好的“益生鸡”后,她惊讶了,只用清水煮熟的鸡肉,不用放任何酱料,就有肉皮爽滑、味道鲜甜的口感。自此,养好益生鸡,就成了叶秀娣的目标。

叶秀娣将村子后山的小竹林围当作鸡舍。2017年底至今,她先后领了1000多只,合计三批鸡苗,专门养益生鸡。

关键词2激励

“奖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热情

更让叶秀娣心动的,是东莞扶贫队向她宣传的一项增收诀窍:“先扶持,后奖补”。黄江镇扶贫队驻村以来,一直倡导贫困户发展家庭产业+就业,每户最高一年可获得9000元补助。

“您放心养吧,每只鸡补10元,贫困户养殖的益生鸡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不愁销路,既能赚钱,又有补贴。”曾远东不断鼓励叶秀娣,激起她的斗志。

靠双手脱贫,正是叶秀娣的意愿。曾远东没想到,“奖补”犹如强心针,大大增加叶秀娣的生产信心。去年,她和丈夫、大女儿更努力挣钱,养鸡、打临工,还扩大了其他作物的耕种面积,“钱袋子”日渐丰满。

“以前地里种的水稻、马蹄、花生不值钱。怕卖不出去,家里只开垦了2分地,种够了口粮就算了。如今,家里的种植规模扩大到17亩——13亩种水稻、2亩种马蹄、2亩种花生。”

一项项产业扶贫收益叠加起来,产生着“化学反应”,叶秀娣的家庭经济起了变化,家庭年人均收入2016年9000多元、2017年1.3万元……一年比一年红火。

据了解,叶秀娣去年养的400多只鸡已经被商家相中,交货日一到,就能获得3万多元收益。今年1月,她家里喜获马蹄丰收,两亩马蹄产量多达6000斤,又将添一笔收益。

在产业、就业等多维度的奖励下,曾远东为叶秀娣算了笔账:2018年,一家七口,创造了家庭可支配收入近10万元,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5万元。看到收入的那一刻,她惊喜地发现,家里已达到脱贫标准,“大女儿外出打工前,靠家里卖点水稻,家里年收入才只有近2万元,谁曾想到,家里越过越好,去年挣下将近10万元!照这样下去,我们家终于可以摘掉贫困帽子咯!”她说。

韶关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宁彪

新闻推荐

韶关学院今年公费定向培养180名中小学教师毕业后到定向学校任教不少于6年

本报讯记者从市教育局和韶关学院了解到,广东省将继续开展公费定向培养粤东西北中小学教师试点工作。2019年,公费定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