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车轮 疾驰日夜

中山日报 2019-01-25 19:53

网上有个段子,“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无能为力的,比如生老病死,比如时光飞逝,比如你不爱我”。这与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类似,道出了岁月车轮疾驰而过的慨叹。时光易老,于个人如此,于风物亦然。本期栏目言及的“车”字地名,集中于小榄、石岐、民众、南朗4个镇区,譬如车公庙、车公横街、车公直街、车房巷、车头村、车尾村、大风车围、大风车街、大车村,有的早已不复存在,有的融合了新与旧。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振捷

感今思昔车公庙

立冬,仍不冷。南方的菊城,年轻人依然穿着短袖行街过市。天气像个玩心大的老顽童,时而躲在云层阴着个脸,时而阳光正好清风不燥。车公横街与车公直街连接的这片区域,地处小榄老城区,横街竖巷四通八联。转角处,时常会先听见鸣喇叭声,然后才出现摩托车。

长308米的车公横街走势如半圆,长345米的车公直街则为这半圆中的一竖,大体组成了一个弹弓造型。车公横街曾称永兴大街、西闸街,密密匝匝的房屋,像堆积木一般,屹立在街道两旁。车公横街42号,一栋刷白的老建筑,大门却是不锈钢的。大门右侧嵌着一块黑色大理石匾额,上面的三行字注明,“中国著名地理学家,何大章故居,2014年4月5日重修”。

据《中山市人物志》记载,出生于1916年的何大章,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在学时遍游塞北江南,对南昆山及珠三角地势地形进行多次考察,对澳门的历史地理有深入研究。“1940年,中山文献委员会成立,由郑彼岸主持,负责修纂《中山县志》。何大章大学毕业应郑彼岸之邀,被聘为委员负责修纂《中山地理志》,历时3年完成这部约16万字的文献”。

此后40年间,何大章编撰出版地理、地质、气候、水利、生态、城市等方面论著约100部。当中,他与缪鸿基合作的《澳门地理》,追根溯源,阐述了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科学技术志》评价为,此书出版于1946年,乃第一本用中文撰写的关于澳门风土人情的系统著作。

那么,依循何大章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车公横街与车公直街是如何诞生的?原来,小榄古时有“五大庙”,车公庙属其中之一。其周边衍生了车公庙街,后来分出车公横街与车公直街。笔者向当地多位长者打听,得知随着岁月更新迭代,此庙早已无迹可寻。

相传,车公是南宋末年一员猛将,籍贯江西南昌,因功勋卓著获封大元帅。时逢蒙古大军长驱而入,宋军无法抵抗,节节败退。宋帝在左丞相陆秀夫、车大元帅等护驾之下,一路南逃,途中车大元帅因病逝世。珠三角多地乡民念其忠直英勇,纷纷立庙祀奉,演变为一种消灾解难的精神寄托。

昔日,烟墩山下岐江东岸也有一座车公庙。不过随着日新月异的城建之需,它与小榄的“同病相怜”,已湮没于岁月的车轮之下。据《中山市地名志》所述,位于青溪路南段西侧的车公庙,既是一座庙也指一条街。“据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原为海滩,是流动渔民聚集之地,渔民因祈神庇佑而建车公庙。此后渔民、船民在此搭建木屋聚居,形成长242米的街道”。其实,实地走访之前,已然知晓昔日的车公庙便是如今兴中广场北端炫彩摩天轮所处的那一带。不过,按图索骥的同时少不得眼见为实。清溪路与凤鸣路接驳处,道路拓宽,设有一处公交枢纽,车辆往来密集。往北走,一片长长的沿江绿化带,早已替代了往昔的老街旧屋。

浅白地名有故事

2005年,兴中广场尚未兴建。岐江桥东端两侧,几与凤鸣路及南基路平行,连着一条长堤路,周边多为人去楼空的老商铺。长堤路靠近中恳大厦的一头,原设有一座公交站,记者时常坐着4路或6路公交车去报社。一条长47.5米、名为车房巷的小巷弄,便位于公交站的对面。若干年后,车房巷及长堤路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新兴的商业综合体。

民众的车头村及车尾村,亦是近江邻涌的模样。事实上,大沙田水乡,乡民们沿河建房随涌而居,各个村庄大抵都是直来直去的。譬如,车头村聚落于隆丰涌西南岸,车尾村聚落于十四顷涌东岸。这两个浅白的地名,源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围垦而成的大风车围,一个在头一个居尾。大风车围之得名,只因地形与风车相似。是日,记者辗转来到车头村,入村的道路名为大风车街,临涌而建纵贯而去,涌边植有不少水杉芭蕉,两旁的护栏涂着蓝色的油漆。街旁有一个宽阔的农家乐果园,里头的橙子已经到了采摘的季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浪网公社下辖17个生产大队,其中的1个叫做车头大队。如今,车头村是接源村下辖的自然村。

大车村,南朗的这个地名同样接地气。立冬前,2座入村牌坊附近的连片稻田黄澄澄,到了收割的时节。这个南宋初年开村的村庄,因纪念南雄珠玑巷大车村故地而得名,历经800多年风霜雨露,迄今保存着林氏大宗祠、林乡贤公家庙等古迹,30多座融合中西风格的华侨“西装屋”,以及村后那片面积6.87公顷、苍翠葱茏的风水林。绝大多数村民姓林,历来视这片林子为寓意根深叶茂的福地,遵循祖上传下的规矩,不得砍伐任何树木。这片林子最为常见的是一种名为红车的常绿小乔木,因其生长过程中色彩渐变且持久而被称为“彩色树”。

村北的蒂峰山,早已辟为公园,成为四里八乡乃至城区居民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对此,《中山文史》第55辑《南朗乡土史话》一文谈及,蒂峰山有一间始建于清代的石仔庙,“该庙坐东北向西南,深2.2米宽0.9米,初建时用麻石构筑,后改为砖瓦结构。庙额横匾为"匡庐古庙",庙门对联为"米石倪山处,尧天舜日心"。”后来,认为石仔庙太小,村民们于清末又在附近建了一座大车公家庙,作为上山挑水和重阳游山玩水休憩之所。该庙为三间一进布局,面积约60平方米,1935年重修时因国民党元老邹鲁的亲笔提名,更名为林乡贤公家庙。登山可见,庙内保存着一个汉白玉石香炉及一口铭刻“国泰民安”字样的铁铸挂钟,庙前有一处泉眼,两侧的桂花树与木棉树形若盘虬卧龙,呈遮天蔽日之势,听说已有数百年历史。

林乡贤公家庙中的林乡贤,其实大有来头。据《香山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四大都(隆都、德都、谷都、良都)人集资,在大岭村侧白塔埔一带兴建云衢书院,由乡贤林谦等设帐授课。林谦为大车村书香门第之后,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中了举人,在外地任知县10多年后届满回乡,乐善好义传授学问,后获道光皇帝特别钦赐的“乡贤”牌匾。

当地文脉兴畅,才子名士辈出。时至近代,又涌现了一对表现突出的林氏父子。林蓬洲是旅美华侨,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曾把在美经营的农场和商店变卖折现,除带回部分在上海投资经营大中华胶鞋厂外,其余部分悉数捐赠支持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事业。林蓬洲之子林可风,在美国军队服役后进入大学深造,攻读电学专业,凭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一名跻身于美国太空研究院的华裔航天科学家。《中山市人物志》对其评价道,“(林可风)发挥中国人埋头苦干、善于思考的优点,在电学、光学、通讯、军事技术等领域都有发明创造”。

新闻推荐

遗失声明

南雄市中医院遗失位于南雄市雄州镇光明东路135号内第四栋803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壹本,证号:雄府国用(2002)第0208号,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