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掌舵 腊味不再等“秋风”

中山日报 2019-01-25 17:58

荣业董事长王显韬银华腊味销售经理黄凤英得福肉食制品总经理何权辉文/本报记者 黄凡张房耿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余兆宇

寒风吹来了腊味行业销售旺季。有着130年腊味历史的黄圃镇,运输原材料和成品的冷藏货车频繁进出企业厂房,一片繁忙景象。“秋冬”吃腊味的季节消费观念背后,隐藏着淡旺季明显这一产业写照。在这些背景下,黄圃腊味产业近期却爆出一声“惊雷”——11月30日,荣业食品(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下简称“荣业”)董事长王显韬敲响了韩国证券交易所科斯达克上市鼓,成为黄圃腊味第一家上市企业。

荣业的上市,是黄圃腊味“创二代”从父辈接班后谋求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目前黄圃镇约八成腊味企业都由“创二代”接班,年轻一代正逐渐成为新的“掌门”——总经理或董事长。创二代接班后,黄圃腊味产业发生了哪些变化?此前腊味发展等“秋风”、广式腊味走不出广东等困局,创二代又如何破局?

韩国上市

荣业董事长

王显韬

■资本市场寻突破,腊味传人敲响韩国上市鼓

上市后,计划两年内在华东、华南等区域开100家直营店、实体体验店、商场专卖店。

11月30日,在韩国证券交易所,荣业董事长王显韬敲响了科斯达克上市鼓。同事给他拍了图片。照片中,他咬紧下唇,双手紧握鼓锤,似乎要拼尽全力敲响第一声鼓。当天,荣业成为腊味行业首只韩国上市股票,融资约1.5亿元,上市前私募融资约1亿元。

12月12日,在荣业腊味文化馆,王显韬回忆了4年来的上市历程。2015年注册荣业食品(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随后选择香港还是韩国,曾经做了对比。选择韩国上市,对腊味行业其实更难,因为投资者对“腊味”这样的食品几乎很少接触。但考虑到韩国上市相比香港上市,更兼具品牌推广功能,他们最终选择了韩国。“今年首届"进博会"举行,让我们坚定了当初的选择,国内进口食品市场份额巨大,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日后我们有计划进口韩国休闲食品到国内销售。”他说。

在IPO过程中,荣业在香港、韩国等进行了20多场路演。香港人对黄圃腊味不陌生,但对于韩国投资者而言,几乎没接触过。“路演时,我用了"中式的萨拉米"来推介,这种欧洲非常流行的腌制肉肠跟黄圃腊味制作工艺相近,因此很快被投资者所接受。”他说。在他看来,这次路演,不仅推销了荣业,更让黄圃腊味这个品牌形象得以向境外的投资者展现。

上市后,王显韬计划两年内在华东、华南等区域开100家直营店、实体体验店、商场专卖店;其次是加大电子商务投入,加强自建商场的推广、提高售后服务品质;此外,这笔资金也将用于扩大研发团队、增加研发经费、提升产能、增加休闲食品研发、扩宽贸易渠道等。

荣业上市消息在业内传开后,有人还是不太相信:黄圃腊味企业也能上市?当初提出上市战略时,父辈同样有怀疑。“当初在饭桌上跟父亲提起上市,父亲说这是"天马行空、遥不可及",上市这么难的事怎么有可能砸到荣业身上?但当我把首笔1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协议递给他时,他相信了我的选择。今年能够上市,父亲很开心。”王显韬回忆了父亲的支持。在他看来,百年的基业,父辈刚开始虽不理解却仍默默支持的做法,给了荣业上市的平台和机遇。

腊味企业上市是否百利而无一弊?上市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王显韬认为,IPO确实有着耀眼的光环,在融资和品牌方面有着巨大突破,但同时这也是一种枷锁。作为一个家族式企业的转型,这意味着企业要在制度上越来越规范。

贷款融资

银华腊味销售经理

黄凤英

■不做“温水青蛙”,稚嫩“创二代”跌爬中成长

通过融资,银华加大了技改力度,近年来业绩年均保持10%以上的幅度增长。

12月12日一大早,中山市黄圃银华腊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华腊味”)的销售经理黄凤英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受国际贸易环境和国内原材料供应影响,银华遭受“双面夹击”,不仅要在贸易壁垒前赶货,还要顾及产线原料的供应。有的客户等不及,货还没提就直接先把钱打到银华账上。负责生产的丈夫向黄凤英投诉:“你们这样会逼死人的,生产部员工都要累垮了!”重压之下,公司今年业绩保持了稳步增长。

黄凤英进入银华参与公司管理已有11年。除了是公司销售经理外,她还有个特别的身份——创办者的儿媳。银华由黄圃腊味传承人何建华夫妇创建,上世纪80年代就已在四川建厂。1992年,夫妇俩回到黄圃,并试水开拓海外市场。1996年,银华通过香港、澳门的平台走出国门,目前产品已远销至东南亚、南美和欧美地区。早几年,何建华夫妇将腊味交由子女接班,大女儿和小儿子主管生产,二女儿负责财务,小儿媳黄凤英主管销售。

其实,靠着父辈积累的人脉和市场信誉,黄凤英等年轻一代完全可以依样画瓢,在广式腊味市场分得一杯羹,日子可以过得舒舒服服。然而,在国际市场环境风云变幻、国内市场成本高企,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们没有选择做“温水里的青蛙”。

刚刚接班不久,他们想在腊鱼这一品种上做突破。“有些海鱼脂肪含量大,长辈凭经验就知道这种产品做出来保质期会很短,一旦太干就影响口感。我们年轻人就觉得只要够新鲜肯定能热销。” 长辈善意提醒后,还是同意试产,结果试水的新品种在生产部放了十几天就过期了,10万元就此打了水漂。“事后,我们才知道他的苦心,不想打击我们的积极性,并且让我们掉一次坑,将来才不会再掉进同一个"坑"。”黄凤英说,这一课也让他们学到,成长过程中很多经验都是用钱买来的,应该把父辈丰富的经验用起来。后来,他们再创新“荷香风腊肉”,就受到了市场好评。

对于腊味企业而言,在肉价相对较低时增加采购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为加快公司发展,年轻一代还走进了父辈们没有突破的领域——向银行贷款融资。“老一辈更倾向"看米下锅",比如100万资金只能做10万斤腊肠,那就等这10万斤腊肠卖出收回了资金再买肉。”黄凤英说,父辈不喜欢向银行借钱,担心还不起。在黄凤英等人软磨硬泡下,何建华终于同意向银行贷款,但拿1000万的物业只向银行贷了100万元。不过这在年轻一代看来,父辈已有了很大的突破。

后来的实践证明,适当融资给企业做大做强、扩大产品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融资,公司加大了技改力度,提升生产规模和效率,近年来公司业绩年均保持10%以上的幅度增长。

线上销售

得福肉食制品总经理

何权辉

■线上推广品牌,年轻掌门人“触电”寻出路

近年来,得福公司在电商业务方面成为了黄圃腊味企业的“标杆”。

“双12”当天,中山市得福肉食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得福公司”)总经理何权辉比起平日要更为忙碌。他专注地看着电脑屏幕,一方面对比着“双12”电商平台的腊味产品销售情况;另一方面,他琢磨着网购消费者的评论汇总,这是得福线上平台要努力和改进的“指南针”。

何权辉年仅31岁,接棒却已有10年。从小开始就帮父母剪腊肠的他,2008年就和兄弟姐妹一起接下了父辈的班。在2014年之前,得福主要的经营还是传统模式,走批发和OEM为主。得福的散装腊肠在街市里卖得畅销,逢年过节推出的“大利是”礼盒套装也符合普通消费者需求,但企业发展却没有突破,“消费者知道你的腊肠好吃,却记不得你的品牌。”这让何权辉犯愁。

2014年,何权辉决定通过线上平台推广自己的品牌。虽然线上不用店铺租金,但价格不菲的推广费用和人工成本,得福在“触电”之初年销售额也仅有三四十万元。何权辉没有气馁,他更看重网购平台的“评论区”,每一个评论,都是消费者对得福腊味最真实的意见建议,这是线下渠道所缺乏的。

通过线上渠道,得福在老一辈代工、批发为主的渠道上,增加了自己品牌的线上店和线下旗舰店,不仅推广自身品牌,并且通过线上消费者的反馈,不断改善产品,贴近消费者需求。

近年来,在何权辉的推动下,得福公司在电商业务方面成为了黄圃腊味企业的“标杆”。如今得福公司的广式腊味产品线上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元,跻身行业前三,今年“双11”更是实现近80%的线上销售增长。

思考

广式腊味

如何才能走出广东?

近两年,中山市黄圃食品腊味商会举办培训和会议时,秘书长陶柳华察觉到了一个新变化。全镇近百家腊味企业“掌门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身影,目前占比达到80%。随着这个年轻群体崭露头角,黄圃腊味行业也在悄然发生一些新变化。

陶柳华介绍说,和老一辈不同的是,创二代有着更强的食品安全意识。按照生产规范流程,腊味产品要送第三方检测达标后才能流通。按规定,企业一年自行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至少送检四次即可。年轻一代的“掌门人”送检远超出基本要求。如今商会推出了集中送检服务,每个月2次,一年有24次,年轻一代的“掌门人”基本上每次送检都主动参与。此外,预防感冒的氯霉素是肉类产品不得检出含有的抗生素,他们向肉联厂购肉后都会主动在送检过程中检测这一项,成品出来后再检测一次,以保证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记者在黄圃镇采访过程中发现,许多腊味企业都在门口开了旗舰店展销自家新品,荣业腊味、得福腊味都建了自家的文化馆进行展示。“老一辈习惯关起门生产,靠的是自家的配制秘方。而年轻一代则更重视品牌意识,走的是标准化、规范化的品牌路线。”陶柳华介绍说,相比过去老一辈靠人脉和朋友开拓销售渠道,年轻一辈除了线下展示外,开始通过户外媒体广告等宣传自家品牌。

目前,黄圃镇聚集了超过200家腊味生产企业及配套厂家,其中腊味生产企业96家,形成了泰和、荣业、今荣、银华、得福等一批黄圃腊味品牌,广式腊味生产厂家和产量都在全国排名前列。但与此同时,摆在“创二代”面前的依然是老问题,随着近两年气候变化,入冬时间越来越晚,腊味销售的旺季也在逐步压缩。食品安全要求高,行业又相对小众,黄圃腊味如何不再等“秋风”?广式腊味怎么走出广东?

荣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寻求壮大发展,在黄圃腊味行业是一个极大的突破。“我一直和同事们强调,上市并不意味着成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王显韬说,企业上市后他计划整合上下游资源,扩大和同行的合作,通过对肉制品深加工拓展产品路线,从而打破传统腊味受众群体的局限性。在王显韬看来,打破这些瓶颈仍需要腊味传承人加强抱团合作,通过创新突破,共同打响“黄圃腊味”品牌,找到黄圃腊味的“诗和远方”。

荣业腊味在推出品牌店后,开始探索手信店、餐饮体验店、综合店等模式。2016年,荣业还大胆尝试推出了休闲即食腊味。银华腊味则推出了速冻米面食品,生产方面突破了季节的限制。银华腊味在黄凤英等人摸索下,已经稳定开拓了速冻米面制品这一产品线,如用泰国香米制作的糯米鸡,还有叉烧包等,基本只出口海外,每年为企业创造了1000多万元产值。

陶柳华表示,商会近年来一直在整合资源,推动黄圃腊味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除了建设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外,黄圃镇还注重打造黄圃腊味“软实力”,通过组织老艺人参与“ 广式黄圃腊味十大传承人 ”和各级非遗传承人评选,推动黄圃腊味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进一步打响黄圃腊味的区域品牌。在她看来,应该进一步把老一辈和新一辈的优势联合起来。例如老一辈有丰富的经验、技术、专家资源,这是年轻一代所缺乏的;而年轻一代的敢闯、敢试,又可以突破老一辈偏保守的发展路径,新老两代的共同推动,才能让黄圃腊味实现“老树发新枝”。

新闻推荐

乐昌市召开安全生产暨第一季度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 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会议现场。本报讯近日,乐昌市召开安全生产暨第一季度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乐昌市委书记、市长沈河民,市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