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回来了年轻人 人才返乡不仅改变着土地与耕作,更加改变观念和思想
曾因劳力外流而逐渐荒芜的土地,因为几名年轻大学生的到来而变得生机勃勃;一度涣散的村集体班子,因为年轻的“领头羊”到来而找到奋斗的方向……乡村振兴,人才是魂。喜看广东乡村振兴这几年,粤东西北许多小村庄在迎来了年轻人回归后,不少村落又重新焕发了青春与活力。
新时代的华章,总在新的奋斗里书写。2019年新年伊初,本报记者再次深入粤东西北各农业大市的田间地头,感受着一幕幕万千人才同振新农村的“回乡投村记”。
【大学生回乡】
大学生回粤北山村“种菜”
当记者近日走入新丰县丰城街道横坑村,与小溪、竹林与小山坡毗邻的一片100多亩的农场中瓜果飘香。在悦耳的鸟叫虫鸣声中,几名年轻人正带领着一群农户,弯腰埋首于田间,挥汗如雨。这百多亩土地盛产着逾百种时鲜瓜果、鸡鸭、蛋奶青菜,稳定地向珠三角地区逾百家客户供应当季新鲜健康食材。
这个农场的领导者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皱纹满脸、皮肤黝黑的老农,而是一群曾被附近农户认为是“细皮嫩肉”的“学生娃”。这个小小的团队核心成员有4个人,其中有硕士、本科生,还有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在不少同龄人坐在空调房里玩着手游的时候,他们却毅然舍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在粤北乡村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健康农场。
融合:传统农耕智慧和现代农业技术共生
今年29岁的潘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新丰人,在国外就读工商管理硕士期间,他对当地建立自然和谐的人与土地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有了回国创立“社区支持农业(CSA)”农场的想法。
2017年2月,潘伟和朋友们共同创立了“蔬东坡农场”。但一直到9月,农场都没有正式投入生产。小伙伴们首先将菜地改种成了稻田。“轮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农地的活力,通过水旱交替耕作的方式,能有效减少虫害和病害的发生。”而之前的水田则任其长满紫云英、野油菜等野草。长出来的草成了13头产奶水牛的粮食,而这群“吃货”排出的牛粪则成了田里的有机肥。
令周围农户惊讶的是,这群年轻的农夫在种植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成本低、效率高的各种农药和化肥。“中国的古人是很聪明的,古往今来积累了大量的农业智慧,古人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仍十分值得我们借鉴。”潘伟说。
在汲取了传统农业智慧的基础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也被大量使用。他们通过科学的应季种植、轮作间作、休耕等方式,保持土壤活性和规避虫季。
附近村民们各种实用的“土办法”也被他们学习借鉴。漫步于田间,随处可见各类简单却功能实用的捕虫板、杀虫灯、蜂瓶工具。“这是村民教我们的生物防治的办法,可以更安全高效地解决除虫问题。”
转变:将环保健康理念种在老农心中
寒窗苦读,出国留学,最终却回到了农村从事农夫的工作。这些年轻人的创业过程起初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
潘伟用农场的产出改变了家人的看法。“有一次,父亲尝了尝我种出的黄瓜。那是他阔别已久,在一般城市超市买来的黄瓜所吃不到的"小时候的味道"。”
他告诉父亲:“我们除了填饱肚子和享用美食,还要细细品尝在食材上留下的自然气息。这是很多老人心中故乡的味道,这是很多大人脑海中儿时的味道。这就是纯粹的阳光和雨露交织的自然味道。”从此,父亲再也没有反对他回乡创业的行动。
从耕耘中,潘伟也感悟了更为深刻的人生哲学:“农活依节气而行,作物随自然而律动。但即使年复一年的耕作,重复地种下同一种庄稼,我们不会收获相同的果实。庄稼之生长有如人生之无常。”
周边农户的观念也在日渐改变。从起初的不解、观望、讨论,到充满好奇、不时询问,再到主动学习、动手帮忙,成了横坑村不少村民的演化过程。
“乡亲们开始重视农业安全问题,甚至还有不少人开始学习我们的耕种模式。”通过一个小小的农场,这群年轻人将有机、健康、绿色、环保的观念开始根植于农户心中。“我们希望通过农场的示范和带动,让附近的乡亲们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环境。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激活"耕地的活力,同时又能达到提高农户收入、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未来:传统农业转型主题园
如今,尽管农场产出的蔬菜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贵一半甚至一倍,但仍拥有了一批珠三角地区的稳定客户。
不过,供应食材只是农场的基础服务。“未来三年,农场的用地规模将扩大至300亩,在坚持生态有机种植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把农场打造成集"生态种植、农耕体验、旅游观光、自然科普、亲子教育、研学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主题园。未来我们还将建立大型生态种养基地,建立生产线,做有机蔬果的深加工,以及开发其他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粤北传统的农产品种植销售模式,在类似潘伟的无数年轻人的示范带动下,正在悄然进行着转变。有机、健康、绿色成为农户们生产普遍考虑的问题。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如翁源县已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乳源县和新丰县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广东省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
休闲农业在韶关已蔚然成风,每年为该市带来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据韶关市农业局提供的数字,截至2017年年底,该市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达1312家,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呈现“比翼齐飞”的喜人局面。
【思考】
乡村振兴,
必须破解“人才瓶颈”
政协韶关市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建议显示,当前韶关市的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普遍力量薄弱。“例如新丰县,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技推广队伍不足50人,本科农学专业的6人,大专农学专业的约10人,其他均为非农专业……其他县(市)区的情况大同小异,普遍存在专业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以及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
为破解人才瓶颈,新丰正在积极试点“政府特聘专才”制度。该县以年薪15万元的标准刚性引进22名政府特聘专才。事实证明,这些“专才”在山区城市提升、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项目或中心工作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头雁”领航】
80后白领“村官”
偏僻小村燃青春
“农村是一本厚厚的书,每家每户都是不同的章节,要读懂读透它,就得全神贯注、字斟句酌。”一名原本在繁华都市工作的“80后”白领,在一次偶然回乡时,看到故乡贫困依旧,于是选择返乡做一名坚持撒播责任和爱的“耕读人”。
下埔村位于新丰县沙田镇西北部,全村共518户2300多人,早些年,贫穷是不争的事实。“有次回村里过年,看到生我养我的地方还是那么穷。于是我萌发了回到家乡帮村民做点事情的念头。”2014年,当时已经大学本科毕业,在广州当“白领”、拥有不错收入的潘静雯,辞职回乡当了一名村干部。
“当我看到村子的账上只有1.5元的"启动资金",实在是哭笑不得。”潘静雯回忆起返乡之初时的情形,直言“心里很不是滋味”。更多的困难接踵而来,让她有些猝不及防。当时,村“两委”其他班子成员工作配合不好,群众对村庄的规划发展多持观望态度,部分群众对她回乡竞选村干部的目的不理解。面对这些情况,潘静雯冷静思考后找到了症结所在。“虽然自己有理想、有激情,但自幼离开农村,毫无农村工作经验。”于是,她决定“放空”自己,把学习农村工作经验作为首要之事。
潘静雯挽起裤脚来到田间地头,把村里的老支书、老党员当成了自己的老师,虚心向他们请教。她还经常召集村里的42名党员、33位村民代表、18位生产队长和年轻人到村委座谈,向他们学习取经,并鼓励他们支持村委工作,群策群力共同商讨村集体发展大计。潘静雯认真虚心学习的态度,终于打动了下埔村党员群众的心,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顺利打开了工作局面。
凝聚了发展的“主心骨”后,如何把“一盘散沙”的村民们“聚沙成塔”成了首要的工作。为了能真正了解到村民想法,潘静雯几乎走访了每户村民家。她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成纸条发给村民,并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告诉村民“不管公事,私事,只要找到了我,那就是我的事。”
有一次,村里一位老人背着孩子被摩托车撞倒在地,伤势很严重。当时潘静雯正在开车回县城家里的半路上。接到村民焦急的求助电话后,她快速掉头赶回村里,一边报警一边把伤者送到该镇医院。由于伤者伤势严重,在镇医院作消炎包扎处理后,潘静雯又立即将他们送到县医院救治,并为他们垫付了医药费。就这样,慢慢地潘静雯得到了村民的认可,2017年5月,她高票当选并连任下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下埔村是粤北欠发达山区的纯农业村,村里没有明显的优势。潘静雯经过调研、与村干部、群众多方探讨,最后决定调整村里农业产业结构,带引农民致富增收。在村委班子组织宣传发动下,村民纷纷利用闲置土地种植油菜花、山姜、花生、凉粉草等经济作物。此外,她还鼓励本村在外打工的青年回乡创业,养蜂、养黑山羊,种奇异果、油菜花、红肉橘、沙糖桔等,并创办了各种种养示范基地,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目前,下埔村已拥有了奇异果和牛大力两大特色产业基地,当年两大产业预计可为种植户和村民带来1800万元收入。
曾经贫困封闭的小村变了样:硬底化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全村电网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电话、光纤到家到户;改造、新筑陂坝15座,修筑“三面光”溉渠水灌2万余米,新建河堤800米,保护农田200余亩,恢复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900多亩。
【思考】
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者“吃香”
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建立一支“贯彻执行政策能力强、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强、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强、联系服务群众能力强”的“领头羊”队伍,无疑对带领广大农民发展致富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曾在新丰县委组织部工作的罗慧成认为:“各地可尝试因岗设人,夯实后备力量。针对各村不同情况及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存在的不同问题,重点在有情怀、有能力、有抱负的本村杰出人员中建立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
据了解,韶关正在深入实施的“头雁”工程,已撤换调整59名不合格村党组织书记。韶关还在实施“村推镇选县考察”培养制度,村级党组织按1:2比例确定了2866名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
新闻推荐
1月1日,受寒潮天气影响,韶关乳源大桥镇卫生院救护车在前往塘峰岩村委会千斤窝村接一位病情严重老人的途中,因路面结冰,侧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