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世界定向排位赛三水举行 古驿道文化引发关注幽幽驿道何处寻 悠悠文风传至今

广州日报 2019-01-07 04:39

三水西南驿岗因古驿道经过而得名。西南驿曾设在驿西码头附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健源

日前,南粤古驿道·2018世界定向排位赛暨亚洲定向杯(广东三水乐平站)在三水乐平举办,让三水藏在历史里的古驿道文化,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曾几何时,三水作为南粤古驿道的组成部分,以三江汇流、水通四方的独特优势,串联起沿江而设的驿道主线路。如今,三水还有驿岗、驿西码头等地名流传下来,但旧时驿站和驿道的踪迹,已经难以寻觅。为再现三水古驿的风采,记者采访了三水收藏家、邮史研究专家麦国培,他通过丰富的藏品向记者展示了三水古驿的发展脉络与历史变迁。

诗情:

文人墨客钟爱三水古驿

三水古时的驿站,是什么样子?我们或许可从历代诗人的笔下窥见一斑。《过胥江镇》《明发青塘芦苞》《过胥口江水大涨舟楫不进》……早在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多次沿芦苞涌乘船到访三水芦苞并赋诗多首。其时,芦苞涌已成为古代北江通往广州的主要航道。三水地方志办工作人员推测,三水最早的驿站可追溯到千年以前,当时的胥江驿就在芦苞胥江祖庙靠北江大堤附近。

“晚来花雨湿诗囊,独上邮亭望大荒。南尽海旁诸郡浅,西来天上一江长。”明代大儒陈白沙到访三水,写下一首题为《西南驿晚望》的诗篇,描绘了当时西南驿周边的景象。到了清代,诗人袁树(袁枚从弟)也写下了《由南津口至胥江驿对月有作》的诗篇,他写道:“漭漭南津口,望望胥江驿。两岸沙浅黄,中流水深碧……”

“古驿道主要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和人员往来的重要通路。”麦国培介绍,古时驿站大多依水而建,而驿道的走向也大致沿着河流的方向绵延四方。三水最早的驿站胥江驿位于北江边上,直通清远、韶关,因而古时的胥江也是客商往来。而西南驿明初设在西南圩(今驿西码头),该处近西南涌;随后搬迁至河口老县城南门外,该处则近北江。西南驿往西通往肇庆、梧州等地,成为广东省城连接粤西以及广西等地的关键节点,为当地发展带来了繁华。

考证:

清代塘铺曾多达十余个

“旧时的邮驿制度分三个等级,分别是驿站、提塘和塘汛。”麦国培介绍,驿站是最高级别的,主要用于政府传送军情、公文或其他紧急事项,而三水历史上仅有的两个驿站就是胥江驿和西南驿。“驿站数量不会太多,只有在重要的地方才会设置。”麦国培介绍,在驿站之外,还有提塘和塘汛。其中,提塘由各省设置,用于各省与中央之间的公文传递,相当于每个省的驻京办;塘汛则由地方设置,用于地方之间递送公文。

“三水先后有胥江驿、西南驿,由于管理驿站的成本比较高,驿道沿线驿站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麦国培说,“在历史上,胥江驿、西南驿两者不是并存的,有时有,有时则撤了。”据麦国培考证,三水的驿站、塘汛历代都有更替。《三水县志》记载,西南驿丞于乾隆七年裁撤,驿务归典吏兼管。

清康熙版《三水县志》记载,“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设立六塘,每塘兵丁十名以防守地方邮递公文,康熙二十三年添设四塘,每塘兵丁五名,传递公文”。1663年设立之六塘分别为沙头塘、水蕴冈塘、小洞窝塘、上兰洲塘、芦苞塘、街头塘,基本是沿北江水道设置。而清嘉庆版《三水县志》也记载,三水原设塘汛,今设塘铺,在清代嘉庆年间,三水设置的塘铺包括县前铺、白沙铺、鲁村铺、古灶铺、望楼岗铺、青蛇岗铺、北山铺、李坑铺、叶岗铺、华山铺、清水铺、大布铺等共12铺。

影响:

交通动脉促进社会发展

自清代中期以来,三水区域内的古驿道主要有二:其一为南北走向,南起三水河口北连清远石角;另一为东西走向,东接南海西连高要。“古驿道如同一条交通大动脉,让南粤与中原地区的人员、物流等川流不息,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麦国培说,古驿道好比是现今的“国道”,古时已相当发达的驿道为三水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驿道既开阔了三水人的视野,也为当时的考生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麦国培说,古代驿道驿站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及时传送官府公文和接待来往官员,但其实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任务,那就是接待赴省城、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级考生。以上兰洲塘为例,该塘位于黄塘社滘村口,得驿道之便,社滘村人早在明清两代已经进京为官,近代代表则是胡彤恩。

麦国培还介绍,得益于驿道带来的便利交通,社滘村人早在明清两代已经出外闯荡,其中以麦杰忠为代表,在上海九江路583号设立“广东乾坤药行”、上海浙江中路493号设立“广同栈”两间药行,生产“老头牌”“和合牌”冯了性药酒,成为一代殷商。

沿古驿道而来的,除了我国的文人墨客之外,英国著名摄影师约翰·汤姆森也被吸引而来。1869年,约翰·汤姆森在上兰洲塘附近的社滘村按下了快门,拍下了佛山地区第一张照片,并在杂志上刊发,成为向世界推介三水的重要影像。

变迁:多个邮局在清末已开办

《三水县志》记载,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县汪云任捐资购地于县城河口襟江阁建邮驿,设16塘铺,分东西南北4路,共派铺兵30名传递公文,这是三水沿用驿传制鼎盛时期,至清朝中叶后渐渐消失。民间通信一直靠托人传递或由商号、旅店帮助投递。寄往外埠的,则通过巡城马(水客)传送。据《三水县志》记载,三水河口邮局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办,位于县城南门外,有邮差6名。其后,芦苞、西南等地的邮局也陆续设置。

麦国培还收藏了一个清末寄往海外的信封,有意思的是,该信封上还贴了13张邮票,邮票上还盖上了邮戳,这是现代信件的邮寄形式。

对此,麦国培解释,1909年虽已开办邮政,但官方寄送公文仍采用驿站、塘汛等方式。而寄往国外的信件,还要通过文报局。但文报局也并非经常有人能送信至国外,于是又通过邮局来投递,因此信封上还贴上了邮票。麦国培说,在1911年开始裁驿归邮,陆续撤除驿站并由邮政接办,但邮政完全取代原来的驿站有一个过程。上述既有驿站信息又贴有邮票的信封,则可见证新式邮政与旧式驿站并存并逐渐取代的过程。

新闻推荐

韶关市技师学院机电系丽珠利民订单班下企业开展见习体验活动 对接高新技术企业 感悟科技企业魅力

学生们在听取企业发展情况介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有利于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