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饱满的激情书写红色岁月 韶关红色文化采风团走进乳源革命老区纪事
粤北的初冬,虽然是略带寒意,正午的暖阳仍高照中天,在一面迎风猎猎的红旗引领下,韶关党史专家、作家一行20多人,穿行于田园屋舍、密林深处,追寻当年革命先烈行走过的路径,缅怀英雄们为解放事业奉献的大义情怀。
韶关乳源是革命老区县。在战争年代里,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在这片洒满烈士鲜血的热土上,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历史资源,既是红色文化的宝贵积淀,又是作家创作的不尽源泉。
近日,为传承红色基因,繁荣韶关红色文化,由韶关日报社主办、南叶文学杂志社承办的韶关红色文化采风活动暨《南叶》出版总第300期座谈会,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拉开了帷幕。
《南叶》出版总第300期座谈会上,南叶文学杂志社社长刘新晖主持了座谈会。韶关日报社副社长、纪委书记李宇强为韶关红色文化采风团授旗,他要求本土作家要有使命感与责任感,进一步深挖本土红色题材,用手中的笔,描绘出韶关红色文化多彩的魅力;为擦亮《南叶》品牌,增强杂志的影响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座谈会上,与会作家决心弘扬本土红色文化,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为韶关创建文明城市贡献一份力量。作家代表杨青松认为,红色文学不仅是情学,也是哲学,更是民族的正能量学,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真情与信念融合的文学,是滋养人们心灵的甘露。读者代表谭辉强希望《南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好粤北乃至中国故事,为读者奉献出更多更精彩的主旋律作品!韶关市党史专家梁观福在会上介绍了韶关红色文化的主要采访线索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意义;原乳源宣传部副部长黄学员介绍追寻当年红七军伤病员与乳源人民血肉相连故事的全过程。
座谈会结束后,采风团成员在乳源县法院院长陆国东的陪同下,参观了乳源县人民法院文化展示厅。作家们对乳源法院打造瑶乡智慧法院,加快文明法治的一系列新举措,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昔日枪声
24日早上,红色文化采风团来到大桥镇,参观核桃山乳北人民革命斗争史展馆。据核桃山村委主任、原老支书赖兴旺介绍,这里明代就有村落了,因为这里的后山有很多核桃树,周围的人就叫这里为核桃山。核桃山村民自古以来尚武,有舞狮的风习,文脉悠长,出了不少文人。
在参观中,老支书赖兴旺向作家们讲起了一个壮怀激烈的故事:
1949年10月,乳源各地相继成立了区政府。为了巩固革命政权,时任北江分区第三区中队指导员江炳森带领部队进驻三区人民政府。1950年3月18日,上山为匪的地主许树楷纠结一伙土匪共100多人,攻打三区人民政府。情况紧急,区政府工作人员在副区长廖贤思、区中队指导员江炳森、副队长江锦桂的指挥下,一边进行自卫还击,一边派人员通知梅花和乳源其他区政府,而派出去的人在半路遭到土匪埋伏,不幸遇难。
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下午2点多钟,越打越激烈。由于区中队人员杨寿城叛变成为土匪内应,区中队寡不敌众,25名区政府工作人员全部被俘。3月19日早上,土匪将被俘的区中队人员、区政府人员押赴河边码头残忍杀害……当日中午,驻扎在梅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43师428团接到情报后,立即派出一个连的兵力火速赶往核桃山,与乳北人民抗征队殷石海的队伍汇合后,直扑大桥。
当部队到达白牛坪时,遭到上百名武装土匪的伏击,解放军与土匪展开了激战,被击溃的土匪逃到炮楼顽抗,解放军对其展开炮击,当场打死匪徒十多人,其余的土匪逃到深山老林,最后也被解放军围歼。这次事件被称为震动粤北地区的“三区事件”,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29人。
在核桃山乳北人民革命斗争史展馆里,作家们一边听着老支书的讲述,眼前浮现起一幅幅当年革命烈士浴血奋战的画面,耳畔仿佛听到解放军痛击顽匪急风骤雨般的枪声……
血火壮歌
采风团到达的最后一站,是在远离大桥镇的铁龙头村,这里可谓层林叠嶂,山高水长。今年87岁的老村民张鼎华向作家们讲述了红七军与铁龙头的悲壮故事:
1931年2月1日,红七军进入梅花镇休整,准备建立粤北根据地,部队住下后,立即着手建立根据地的工作。由于情报不准,2月3日,遭到湘粤国民党军队4个团的包围,战斗从上午打到黄昏,战况惨烈。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亲临前线指挥。尽管敌众我寡,但红七军战士英勇杀敌,梅花一战,敌人死伤1000多人,红七军也损失了700多人。
讲到伤心之处,张鼎华老人有点哽住了,稍停顿后接着说:红七军撤出梅花战斗后,400多名伤病员由地方党组织秘密转移到了铁龙头村养伤。村民们为伤病员送去仅存不多的红薯,并为他们筹粮找药,精心医治。几天后,能走动的伤病员跟随大部队奔赴新的战场,留下44名重伤员在村中疗伤。其中,35名重伤病员有2名因伤势过重不治而牺牲。
1931年,国民党军以“通共窝共”罪,两次派军队“围剿”铁龙头村,国民党军放火烧了村里的房子,还把一个6岁的儿童绑着石头沉入河里,两次围剿铁龙村,国民党军共杀害群众40多人。村民张金泮带领群众奋起抗击,同时舍命保护红军伤员,无一人因国民党军围捕而伤亡……
女作家马月兰在采风之前,就接受了杂志社交给她采写红七军伤员在铁龙头故事的写作任务,这次采风她感到责任重大,一边笔记,一边录音,一边拍照,虽然十分劳累,但她乐此不疲。她对笔者说:“铁龙头是我外婆的老家,曾爬山涉水来过这这里,也听过不少红七军伤员的故事,为此我流了不少眼泪。今天我接受了写作任务,担子更重了,我生怕自己能力不够,写不好红七军的故事……”
修红军墓
村民红军血肉情,青山处处埋忠骨。
铁龙头村的人们不会忘记,自己居住在曾经保护过红七军伤病员的古村落里,每年清明节,村民们开车的、骑摩托车的,从大老远回到铁龙头村,前往曲潭山坳里为红军烈士上坟烧香,像拜祭自己祖先一样隆重……
原乳源宣传部副部长黄学员对笔者说,1998年8月,横溪水库蓄水,为防水淹,村民张能辉等人自发地将两位红军烈士的遗骨移葬到高处的山岗。2009年9月,张绪金等人又自筹资金修筑了红军墓基,并立下墓碑。
在芳草萋萋、野花盛开的红军墓前,作家们向红军烈士鞠躬默哀,有位女作家轻轻地抹去脸上的泪水……
在铁龙村不远处的山岗上,作家们看见村民正在平整土地,村长张贱山告知,这块自留地是一位村民捐出来的,我们准备自筹资金,把散落在各处的红军坟迁移过来,建一个大的红军墓园,每年清明节,村民们从外地回乡上香祭拜红军先烈就方便多了。
张贱山说,建好红军墓预计需要10万元左右,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涌跃捐款,目前已筹集到4万多元。他们的心愿就是将红军烈士的英灵永远留在铁龙山,他们要建设美丽的家乡,报答先烈们为革命事业作出的无私奉献。
两天的红色采风活动结束了。作家们一路采风,一路追忆感怀,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唤起了作家们厚重的使命感,他们决心传承红色基因,用作家的灵感和才情,让手中笔,绘就韶关这座千年古城红色的历史画卷……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乳源瑶族自治县召开十二届县委第八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正式启动县委第八轮巡察。此轮巡察,该县派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