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绽新花 天籁声自远 韶关市广东汉乐协会巡礼
“汉乐承千古,诗书自养人。笙箫琴瑟磬,钟吕远嚣尘”。这是我走访韶关广东汉乐协会(下称协会)写下的感怀。
许多人不知道韶关有一个汉乐协会,活跃在市县(区)的文艺舞台。在沙洲路的大埔会馆,我应邀观摩会员演奏汉乐,随后采访了会长钟子邦。钟会长告诉我,广东汉乐过去又称“国乐”“中州古调”“客家音乐”等,它的历史悠久。1000多年前,中原古汉乐流传到粤东地区,在与当地的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吸纳了潮乐大锣鼓的一些成份,经历代演变发展形成别具特色的音乐流派。
广东汉乐悠扬之美,自古传诵。明嘉靖年间《大埔县志》记汉乐之美:“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埔之风俗、家诵户弦、比屋弦书”,操琴读书自娱。
好风来送,2006年,韶关市旅韶大埔联谊会乡亲资助活动经费购置乐器,几个“发烧友”抱团同醉,组建了汉乐社。从开始不足10人,至今发展已近30人,欲加入者渐多。协会有选择地吸纳了一些有较高乐器技能的热心人士加入,并正式命名为韶关市广东汉乐协会,接受广东省汉乐协会领导。
汉乐蜚声远传承正当时
广东汉乐包括丝弦音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以其特殊风采及艺术魅力在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和东南亚华人间广为流传,与广东音乐、潮州音乐一起被称为岭南三大乐种。2006年,广东汉乐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大埔会馆,会员正在聚精会神练习。大提琴手尹竹林说:以往接触汉乐不多,都是从头开始。首先学习乐谱“春串”“过江龙”。别看会员两鬓苍苍,和弦训练时个个一丝不苟。
传统乐器像“头弦”,客家人叫“吊龟子”,意思是领头的。椰胡,是用椰壳做的。这些乐器唯汉乐才有。不同曲目用不同乐器。要拿得出手,必须精乐器、熟乐谱,这非易事。
为此,会员每周两次到会馆集中合练,雷打不动。辛苦自不必说,但悠扬优美的旋律吸引了不少慕名观赏的“粉丝”,会员有成就感,乐不思蜀,学习训练热情高涨,厚积薄发,演奏水平日益提高。
邓志坚是协会的“长老”,已经86岁高龄,醉心汉乐,那椰胡、扬琴、三弦在他手下,神奇的奏出悠扬的曲调,可谓老当益壮。
年过古稀的杨钦青弹中阮,何利拉二胡,林助忠看家本领是唢呐。他60多岁学吹打,芙蓉山是他的练兵场。一晃10多年,功夫了得,补了乐队唢呐手的“缺”。
花甲已过的温清祥心灵手巧。他制作的三把头弦,像模像样,为协会节省了不少开支。会员都有一技之长,籍贯分属省内的大埔、兴宁、五华、翁源、始兴、河源及湖南、江西以及东北等地。
开怀同享受传承靠大家
广东汉乐,在粤东客家地区较常见,在粤北知者不多。协会通过省汉乐学会牵线搭桥,先后与各市协会取得联系,邀请他们来韶授课指导。兄弟协会不光指点,还赠送乐谱、光碟、乐器表示支持。协会组织会员到广州、深圳、梅州、增城、大埔、丰顺、翁源、仁化、始兴交流学习,以乐会友,受益匪浅。还应邀为百侯、湖寮、梅县联谊会演奏。2010年被省汉乐协会评为“先进单位”。
作为客家历史文化的瑰宝,汉乐高雅通俗兼之,群众喜闻乐见。契合习总书记所言作品“要通俗,不要低俗。”
汉乐来自民众,乐之民众。协会注重到群众中去汇演、宣传推广。积极参加社区、社团活动,主动到广场、公园、福利院演奏,送乐下乡,把舞台推向普通人。
一个市民说:“以前没有听过汉乐,今天听了感觉很好,像这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多宣传并传承下去。”
急管繁弦今再起三江正跃过江龙
广东汉乐,纳百家之长,有很多来自民间,妙趣横生的曲目,可以让听众领略到古老的艺术风采。如《渔樵问答》由古琴曲而来,《剪剪花》由民歌小调转化,《得胜令》原属戏剧曲牌。
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如何融入韶关,彰显特色,传承弘扬,任重道远。协会自觉担当,以此为己任。先后与韶关市老干部诗词研究会举办“共建善美韶城,汉乐诗词嘉年华”活动,以汉乐为主题创作诗词,“汉乐蜚声扬宇宙,唐诗咏律赋商宫。传承古韵兴华夏,开拓新词赏国风”。诗与汉乐交融,效果好,反响佳。
协会还在游人众多的韶阳楼举行“和谐共建善美韶城”汉乐演奏,前往观赏者络绎不绝,赞誉声声。为了丰富节目内容,汉乐协会还与张九龄文化艺术团合作,增加舞蹈歌唱内容,百花争艳。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市博物馆承办的全市文博系统讲解员大赛进行了决赛。来自全市文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