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外一篇)

深圳特区报 2018-10-25 04:16

插画:田威

◎ 龙扬志

此番回程,意味着属于我的长假又提前结束了。

能选择3小时左右的高铁出行,恐怕是众生首选的交通方式。列车驮着沉重的肉身风驰电掣,如履平地,倚靠着沙发感受摆脱世俗的片刻安宁,就着小桌看随身携带的书,有感想了,就用电脑随意打几行字,表示对途中时光充满敬惜之意。当然你我也知道,心里的充实,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

人过四十之后,这样的自我安慰似乎多了不少。所谓“不惑”,可能这是其中分量最重的一种。旅途的意义,于我而言有时仅是偶尔唤醒某种情绪,不经意生出一些有意思的念头来。细细琢磨,发现那居然是一首诗的核心部分。尽管将其他的词句汇集起来,也许还要费尽周章,但是没关系,赶紧把这一点灵光一现的念头记下来再说,毕竟好久没有这样的念头了。平日里被论文之类的“正事”压榨,已挤不出多少闲情。至于这想法能否写成诗,还得看缘分吧。四十岁之后的另外一个觉悟可能有点悲凉,感觉不写那些东西也没什么。

在平稳又轻快的途中,我是感觉到身心完全放松的欣喜,哪怕左手拎着包,右手拉着行李箱,急匆匆寻找转乘的站台,仍有身体的愉悦。

从去年开始,我已经减少了消耗于旅途的时间,尤其是那些闹哄哄的会议。在主持人的催促下匆匆宣读一下自己的论文,并没有交流的快乐。为了那10分钟的说话,起码得耗费一天、两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有时发现比你厉害的人仍然厉害,比你愚笨的人依旧愚笨,封闭的人还是那么顽固,又有什么意思?

记得以前跟学生讲到钱钟书,总会想起他对开会的埋汰:“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这是极准确的。有一次我本已回家,正好逃过一个会议,但后来看到会务组发来的邮件,又心软了。广州南站下了高铁,坐的士一路赶到西樵山,车费竟然花去三百多。第二天小组发言,中间临时加入一个冗长的插话,后边发言的时间就吃紧了。主持人宣布从我开始限制时间,勒令8分钟内讲完。刚讲到结尾三个观点的第二个,主持人恶狠狠地说时间到了,我说一分钟,刚讲两句,又大声说时间到了。我看他模样实在有点猥琐,便反驳他一句“你爱听不听”,坚持把话讲完。我之所以决定临时起意怼他,并不是说我的观点多么重要,只想借机表达对他主持失职的鄙视。

跟开会相比,现在我更情愿的出行是回家,看看病中的父亲,哪怕看着他日益消瘦,弱不禁风,也是愿意,说不定哪天就看不到了。约莫上半年开始,我在床头放了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虽然生离死别的道理非常浅显,但真正面对这样的事实,仍然不是一件易事。

途中定然会有时间的消耗,但我相信时间对我而言,不至于那样须臾不可浪费。那些四体不勤的人总是设置各种冠冕堂皇的死线,让另一些人疲于奔命地追赶,说不定你辛苦赶完的任务,交到他那里又被无足轻重地搁置起来。

时间自有其频率,不知疲倦地往前走,很多人亦步亦趋,拦卡堵截,不得稍息。我也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了对“死线”的敬畏,那可能是对某种规则的承诺,虽然嘴里常常含糊其辞,不保证定时完成,其实内心又在暗暗较劲,盘算着给别人一个惊喜。

这样当然很累,深切感受着时间一边慷慨给予,一边无情剥夺。回家一趟,压缩掉首尾花费的时间,又很快落到模式化的轨道里,自然那也没什么。途中的一切都令人期待。即便回去,明知要回到原来的地方,也会当成全新的开始。一去一来,仿佛又有一个理想的目标,为自己带来莫名的热望。

高铁像子弹一样呼啸而过,飞速穿越平庸琐碎的自我。一站到了,短暂的停留之后奔向下一站,有人默默起身,带着行李匆忙下车,有人进入车厢,嘴里不时嚷嚷。我的目的地是终点站,可以安然享受孤独的累加。窗外有一闪而过的草木和村庄,混沌的夕阳下,那是别人的家园,然而背井离乡的人们并不知道我已把他们的故园悄悄造访。

车窗上显示出隐约的灯光,跟田野相互映衬,正想起这是川端康成描绘过的场景,突然列车嗡地一声驶入隧道,窗外立刻映现出满车厢的人。你明白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见了一些你完全不认识的亲人,又要回到不同的地方去,不同的命运此刻暂时交织在一起,却没有人真正关心陌生人下车之后到底要走怎样的路。

如走茶马古道,由湘抵粤大概需要近半月,绿皮火车时代,得费十几个小时,然而高铁只用三个多小时,将无数风雨兼程、风餐露宿、风声鹤唳,悉数转换为云淡风轻的聚集、枯坐和发呆。交通改变的不只是沿途的时空,也改变了人们内心的风景。不过,改变未必等于更多机会面对孤独。那些途中的风景既有喧嚣,也有宁静,既有烦躁,也有愉悦,但是我们宁愿记住宁静和愉悦,忘记所有的不美好。我们乐此不疲地爱上苦行,希望在途中回到内心,完成对自我原初状态的再次确认。

也许我们的确太忙了。

车过韶关,姑且享受途中最后的宁静。

作者简介

● 龙扬志

(本名龙杨志),文学评论家,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

新闻推荐

用精湛的技术为患者带来福音 记韶关市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常磊

常磊检查患者术后身体情况。杜洁红摄奋战医疗战线近二十年,在平凡的岗位和一场场不平凡的战役中,用医者的博大情怀和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