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和历史鲜活起来 记韶关市享受市政府发放特殊津贴人才何露
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韶关这片土地,从事当地文物考古及地方史研究工作迄今25年,现任韶关市博物馆副馆长的何露(见图吴嘉宁摄),是韶关在职的最高职称的文物博物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广东省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专家组成员(粤北唯一)、粤北唯一具有考古发掘项目领队资格专家、韶关市文物博物馆学科带头人。他以专业的学识和敬业的精神为韶关市文物博物馆事业作出了贡献,推动和带动韶关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
热爱考古钟情文物
说起对考古学的热爱,何露言语中透露着幸福感。自幼酷爱历史的何露,小时候就经常借阅历史书籍,对博物馆的文物古迹充满好奇心,读大学选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古专业,“看着一件件文物,研究它的过去,它的历史,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它前世的故事。”他说,很多人觉得考古研究是一件枯燥乏味的工作,他却觉得充满挑战与魅力。回想起在韶关从事考古工作的25年,何露说:“虽艰苦,但也很快乐。”
在何露眼里,一件件或光芒璀璨、或历经沧桑的文物背后,都有着一个个令人感慨的故事。在韶关市博物馆二楼展馆里,何露指着陈列的罐子和陶瓷对记者说,这几件文物是在粤北第二人民医院建筑工地上出土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条件艰苦,发现地下有墓葬,为了防止盗墓贼的“光顾”,确保文物不遭受破坏,何露和其他参与挖掘抢救的同事要全天侯值守在墓室——白天在墓地上抓紧时间工作,晚上和同事一起守在墓地旁,一守就是几天几夜。
说起馆藏文物,何露如数家珍。他向记者介绍了陶屋,1993年,在市第二拖拉机厂建筑工地上发现的东汉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还介绍了1976年在韶关西河拖拉机厂工地出土的陶灶,说明了韶关的酿酒文化历史悠久。考古研究中的一些发现也让何露感到遗憾和痛惜,他向记者说到,张九龄墓在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时,经勘查该墓葬早已在宋代就遭遇破坏,最遗憾的是墓里呈现当时文化的壁画已被破坏,非常可惜。何露说起被破坏的古文物时,非常痛心。
致力研究卓有建树
近年来,何露除了研究考古工作,还致力于韶关地方史的研究,是韶关市社科领域地方史研究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先后出版专著《韶关印象:历史与文化》《雄关漫道:孙中山韶关北伐实录》《韶关旧事》《映像过山瑶:乳源瑶族的传统社会》《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主编《善美和谐的家乡——韶关》乡土文化教材(七、八年级)等,其中《雄关漫道:孙中山韶关北伐实录》获韶关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记者翻阅他主编的《善美和谐的家乡——韶关》乡土教材(七、八年级)一书时,他向记者介绍说,考古研究是一门融合多个专业的学科,这本教材每一单元按专题形式编写,学科界限较模糊,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讲述韶关的历史文化,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历史悠久的韶关文化,了解乡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进而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热爱人类,把我们的根深深扎在韶关乡土,立凌云志,成栋梁材。
“去年,央视推出《国家宝藏》节目,掀起一股博物馆热潮,韶关也越来越多的市民带领小朋友走进博物馆参观。”何露说,“博物馆是有教育意义的,它像书一样储备着大量不同层面的知识。参观,其实就是近距离地观赏,和文物对话。愿意来博物馆就是好的开始,有兴趣、有好奇心,孩子们才愿意常常来。”
而馆方也在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如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孩子们对文物感兴趣,对历史文化感兴趣。
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和专业的技术,何露被选为韶关市享受市政府发放特殊津贴人才,他说,这是政府对我工作的肯定,于我自己而言,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鞭策,希望能在专业领域继续为韶关博物馆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韶关市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李希到韶调研讲话精神加快城市提升步伐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图为城市提升,让城市更加便捷利民。图为南水水库供水工程管网正在紧张铺设当中。韶关日报记者张伟摄群康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