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玉扣纸相遇
一点墨香,一方端砚,一支龙笔,一张宣纸,文房器物传承上千年,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的必备之物。即便签字笔代替了毛笔,文房器物派上的用场越来越少,却依旧无法降低其存在的价值,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其韵味也愈加浓厚。我在书房器物展上发现了“玉扣纸”这种记忆中充满手工质感的纸。
与样式多变,高雅不俗的端砚、墨烟张墨条不同,朴实平滑、微微泛黄的玉扣纸安静的陈列在展柜之中,虽看上去与普通宣纸无异,但玉扣纸是由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仁化土法造纸技艺所制作而成。从清代开始,广东长江镇便开始盛产采用山中翠竹为原料,制成的“贡信纸”“东庄纸”“玉扣纸”,经过砍笋、断筒、踩笋、压榨、抄纸、分纸等二十二道工序,人工制作而成。产品质地良好,纸张比一般纸张大,具有纤维细长,光滑柔韧,拉力强,摩擦不起毛茸,张片均匀,色泽淡黄,莹润如玉,卫生无毒,书写易干等特点。
相传,仁化土法造纸技艺是由福建传入,到清道光元年进入鼎盛时期,而“玉扣纸”也成为了当时的贡品以及御用品。清光绪《仁化县志》记载:“纸有贡扣、玉扣、山贝、油桶、轻桶、重桶、高方火纸、表心等,名出长江、扶溪。”仁化土法造纸技艺达到顶峰之后,更有“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的记载,而土纸生产业更是日益扩大,仅长江镇生产每年少则几千担,多则几万担,到20世纪初年购量更是高达4至5万担。
仁化土纸自问世以来便颇受人民青睐,经久不衰,一直到20世纪中期。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的造纸企业改为国营,产量开始逐步下降,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机械和化工产品不断普及,机械化生产逐步取代传统造纸技艺。同时,由于土纸生产技艺难度大,学习周期久,制作过程辛苦但经济效益不高,许多年轻一辈都不愿意学习继承这一手法,仁化土法造纸技艺的光辉逐步消亡。
所幸的是,当地政府察觉到了这一技艺正面临绝境,便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将其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仁化土法造纸”——“玉扣纸”的生产,使得这一技艺得以留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玉扣纸的防腐性很强,它不仅可用作书写用途,同时还能用来制作“盐焗鸡”。
仁化造纸技艺经历过“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的鼎盛时期,也曾从无法跟上时代潮流的危机中绝处逢生,微微泛黄的玉扣纸陈列在展柜之中,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它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仁化造纸技艺作为一项古法技艺传承至今,所包含敬业、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正是新时代年轻人所应该学习的精神。 实习生 关颖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