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

阳江日报 2018-08-08 09:33

《绿色长城》(纸本设色) 143.2cm×252cm 1978年

《嘉陵江码头》(纸本设色)35cm×45cm 1942年

《秋溪放筏》(水墨设色) 118cm×82cm 1983年

陈俊宇

关山月先生是当代中国传统绘画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的鼎故革新、继往开来,为传统绘画的现代发展与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笔墨当随时代”是关山月从艺的座右铭,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感,使他始终保持着深入生活、锐意进取的乐观态度和饱满高昂的创作激情,他以自己的实践和作品证明,中国古老的传统绘画有无限的生命力。

关山月先生,原名泽霈,191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出生于广东阳江县埠场镇那蓬乡果园村一个小学教师家庭,“山月”是1935年进入“春睡画院”学画以后,老师高剑父(1879-1951)给他取的名字。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关山月与春睡画院同人偕老师高剑父避难澳门。1940年1月,在澳门举办了生平第一次个人画展。这个以“抗战”为主题的画展,揭开了关山月“为人生的艺术”的序幕。同年,关山月离开澳门,经粤北韶关、桂林,辗转到达重庆,继而沿河西走廊进入敦煌,旁涉云贵,沿途写生,举办画展。

1948年,关山月曾在其出版的画册自序中阶段性地总结其早年的艺术生涯:“不动我便没有画。不受大地的刺激我便没有画。天气变异的刺激更富于诱惑,异域的人物风土的刺激使画稿不致离开人间,这些刺激,就是我的‘画因\’……逃难的经验,给了我流浪的勇敢,教我不怕路长,不怕在路上或然遇到的贫困。启示了我‘行万里路\’的决心,所以敢于西经沙漠而叩敦煌之关……”这是关山月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与夫人李秋璜跋涉于中国西部的贵州、四川、青海、甘肃等省之间,为时5年的旅行写生中说出的肺腑之言,这也道出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艺术真理。在关山月常用的闲章“平生塞北江南”“古人师谁”“从生活中来”等正是他激励自己深入生活,师法自然的独白。“写生”对于关山月先生的美术创作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他一直强调在写生中创作,并在创作中体现“写生”鲜活的视觉体验和生命感受,这是关山月艺术模式的重要特征,同时,“写生”对于20世纪中国绘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写生”一词最早见于宋人画论,它专用于花鸟画科,当时人们对写生的认识重在“生”字,即指画家要表现出物象的“生意”和“生机”,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而20世纪初,伴随西方美术思潮、美术教育制度的深入,及以东西方美术交融为特征的新美术运动的开展,我国美术界对“写生”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写生”成为专指对实景作画的一种方式,是画家们提高造型能力,面对自然摆脱古人窠臼的一种艺术手段。从美术史学的意义上来讲,这种重视面对自然的“写生”,是本世纪以来中国画创新的探索中最有价值的方式之一。而关山月先生正是身体力行的一位,从关山月的早年写生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已掌握对景写生的形式来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的卓越技巧。如早年的写生作品《嘉陵江畔》(35cm×45cm 纸本设色 1942年),作者意欲表现出山溪清晓之美。画中晓雾未散时,巨岩盘错,林茂涧急,清流触石,江水激荡。这幅作品体现了关山月先生擅长捕捉季节及气候变异的自然感受,作品中扭动的山岩的概括表现和小舟的精微描画形成对比,正是作品的匠心所在;又如《嘉陵江码头》(35cm×45cm 纸本设色 1942年)该作以传统的笔墨为基础,运用于对景写生,并大胆地吸收了西画中的透视、空间、光感的表达方法,江雾缭绕而景象黯旧,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对当时重庆地理环境的独特感受,从而反衬出作者在二战期间郁闷的心态。关山月用他的实践证明“写生”不仅使他的作品具有超逸生动的情趣,也有利于传统绘画笔墨语言的丰富与发展。这批作品曾得到众多的赞誉,1941年,郭沫若先生在重庆见到他的这批作品时大为赞叹,在他的作品上有题跋:“关君山月有志于画道革新,侧重画材酌挹民间生活,而一以写生之法出之,成绩斐然。”“关君山月屡游西北,于边疆生活多所砺究,纯以写生之法出之,力破陋习,国画之曙光,吾于此为见之。”而徐悲鸿先生对这些作品也表示赞赏: “关君旅游塞外,出玉门、望天山,生活于中央亚细亚者颇久,以红棉巨榕乡人而抵平沙万里之境,天苍苍,地黄黄,风吹草动见牛羊,陶醉于心,尽力挥写;又游敦煌,探古艺宝库,捆载至重庆展览,更觉其风格大变,造诣愈高,信乎善学者之行万里路益深也。”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关山月先生的老师高剑父先生的艺术主张,也是关山月艺术的重要特征,如果说关山月先生早期绘画创作的动力源于国家危难、山河破碎的忧患之情的话,那么从建国以后的艺术探索,则调整为讴歌壮丽的新中国建设,一改早期山水画创作的凄清苍凉为热烈雄健,画面的意境也由雄奇幽美的格调转为空远辽阔的宏伟架构。这似乎印证了关山月自己一贯所强调的夫子自道“不动我便没有画”。这“动”包含的不只是作者因空间景观变换而产生的视角变更,更重要的是心境情怀因时代变迁引发的情感律动。“江山如此多娇”是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一词中深具浪漫主义襟怀的名句,也是一幅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画作的题称。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欣逢十周年国庆,人民大会堂竣工在即,政府决定在二楼宴会厅悬挂一幅以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为立意的山水画巨作,并选定由傅抱石先生和关山月先生共同创作完成。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现在仍然悬挂在原来位置的《江山如此多娇》,出色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整个构图采取鸟瞰式,视野开阔以气势见称,地跨塞北江南,驱长江、长城共冶一炉以求博大,时合春、夏、秋、冬四季以求“多娇”,画中层峦叠嶂、峻峭幽深、万木竞立、飞瀑急湍、烟霭茫茫、吞吐八荒,以小观大的图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传统山水画特有的苍茫宇宙感,画中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望之令人顿生朝气蓬勃、高瞻远瞩之情,而毛泽东主席手书“江山如此多娇”的题词,更是明喻了气象万千的新中国。《江山如此多娇》成功地以传统绘画的形式,通过对中华大地宽广辽阔的地域形象的描绘,表达了新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现代风貌。它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走出了以往山水画惯于孤芳自赏、闲适自娱的传统定势,因而也凸显了山水画这一古老画种在新时代中焕发出的生命力,和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积极入世、雅俗共赏、融合中西的新审美品质。岁月匆匆,5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我们在重读此画时,依然从中感受到一个新时代来临时的激情和憧憬。

晚年的关山月先生在艺术创作上更是意气风发,其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作品,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艰辛的足迹。和早年相比,关山月晚年尤其注重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力,笔下凝重热烈、立意新颖、笔酣墨饱,画中纵横恣肆的笔墨运动和浓烈斑斓的色彩铺陈,令人感受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大地、热爱大自然的澎湃激情。《秋溪放筏》(118cm×82cm 水墨设色 1983年)是这时期的代表作,此作是关山月先生表现江景的一幅创作,画面采用传统重彩的方法和吸收西洋画的用色观念,通过沉重的墨色和鲜艳的色彩形成对比,较好地表现了秋江艳丽,万山红遍的意境。20世纪80年代,是关山月艺术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从其个人的角度而言,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不懈的探索,关山月的技艺和极具个性的绘画语言已臻圆熟的境界,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见到其笔下传统的笔墨线条与现代西画空间概念的圆融无间;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呈现水墨与设色强烈对比的面目,正如其画语所云:“人间何处有此境,笔底随心化大千”,信笔而为,气象万千,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更为奔放纵逸的风貌,此中,墨彩相辉——作为关山月晚年山水画艺术的形式语言之一。关山月晚年的绘画在语言探索方面呈现了内涵更为丰硕的状态。这种现象表明,这位一生专注于中国画创作探索的艺术家,在“动”——即个体视野随着来自社会和自然的感受的更新过程中不断开拓,自我情感驱使笔墨语言的突破,而这,正是关山月艺术魅力的所在。

新闻推荐

与天气比热 完成一次快乐挑战! 1500个爱心家庭 小蛮腰下为爱奔跑

羊城晚报讯记者甘韵仪,实习生李嘉慧、王仲贤报道:不流汗不夏天!28日,广州塔下,一场被誉为“国内第一亲子嘉年华”的承兴国际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