壆岗古时叫渡溪(1)

宝安日报 2018-06-04 13:55

石泰康

深圳市宝安人。温县世界石氏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深圳市宝安区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理事。出版的个人专著有追溯宝安历史文化遗存的《宝安往事》、深圳民间足球档案《绿茵掠影》等。

□□

╱╱

沙井有一个社区叫壆岗。

“壆”(bó)——一个让绝大多数外来人难以读对发音的字,也是一个在《新华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只有《康熙字典》里才有的字。

这个字为“土坚或山多大石”的意思。“岗”在这一带的土名是冈,与井冈山、景阳冈的冈相同,与山字头的岗近意。

壆岗有一支在全国丙级足球联赛拿过五连冠的村级足球队——壆岗足球队。壆岗人踢足球的历史已有80多年。曾经,壆岗进步青年以踢足球的方式开展抗日活动。

壆岗与渡溪

据壆岗《陈氏族谱》记载:驸马陈梦龙的七世孙陈宗顺及其长子陈中正于明朝初年自辛养迁居壆岗。而壆岗当时的名字叫“渡溪”。人们要通过摆渡才能进出。那时候的壆岗(渡溪)溪水环绕,山上松茂竹密,山下地平水阔,临水面山,渡溪因此而得名。

在此,借用唐代诗人顾况《代佳人赠别》的诗让读者对渡溪之名有一定的认知:“万里行人欲渡溪,千行珠泪滴为泥。已成残梦随君去,犹有惊乌半夜啼。”

此诗是一首代佳人赠别的诗,虽然与壆岗之名无关,但其借“渡溪”之名来作的诗值得我借题发挥,这也利于当今本地的年轻人对其有一定的认知以及让此地多了几份儒雅之气。

渡溪,顾名思义是渡与溪的地方,渡为横过水面:渡船、渡桥、渡河。这里所表述的是过河的地方:渡口、渡头。溪为山间的小河沟:山溪、清溪、溪水、溪涧。能够用“渡溪”来命名的地方都可谓是风景如画的好地方。如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象珠镇有三渡溪村,四川省泸州有一个叫五渡溪的小镇,美丽的张家界有个地方叫九渡溪。唐代王周的一首五绝别有一番趣味:“渡溪溪水急,水溅罗衣湿。日暮犹未归,盈盈水边立。”

在壆岗陈氏大宗祠大门两侧镶嵌着一副楹联:“前面桥溪后面沙溪溪水长流涌出渡溪新气象,空中天马庭中禄马马群超拔迎来驸马旧家风。”据说此联为壆岗陈氏后人陈鉴荣(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恩科举人)所撰。楹联所描述的地理环境:前面桥溪是指村前的新桥河及永兴桥,永兴桥与壆岗陈氏大宗祠均为清乾隆年间落成。与当年的自然环境也是相吻合的。

但后面的沙溪就要考究了。据村里老人回忆,当年的麒麟山下东南面是一个避风码头(即今天的沙壆以南一带),西南面谓之沙头(即今天的沙头社区),沿着沙井老街及今天的环镇路往北有多条由近海冲积而变浅的沙脊河溪,到达今天的衙边与云霖(沙井中学内)连接处的沙井河(沙尾),再往下游直出茅洲河。按当时的水纹走势及其地理位置,壆岗村西南向东北,背山面海。后面有一条自北向南再向西南的山冈带,依次为大扒冈、高冈、白石冈、双连冈(又称大王公)、将军山、红西冈、深山、松山(又叫壆山)、洗谷冈(又叫锡冈)、麒麟山(又叫马鞍山)等。而清康熙《新安县志》卷之三《地理志》上有“凤栖冈,在参里山之南,形如覆杓,昔传有凤栖其上”的记载。参里山之南不就是这连绵起伏的山冈带吗?这正与沙井义德堂大门楹联讲的“凤集高冈伫看文明天下”相吻合。

这些小山冈曾经是近海中的小岛屿,经过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变化,小岛屿成了小山冈,一垄垄田地围着一座座小山冈,这或许就是今天“壆岗”这个地名的来历吧!清康熙《新安县志》卷之三《地理志》上有三都恩德乡“壆头村”的记载。到了清嘉庆《新安县志》中,福永巡检司管属村庄里开始出现了“壆头冈”的称谓,在民国初年,“壆头冈”正式改称为“壆岗”。

因广东方言“壆”与“北”、“白”近音,因此在人们的口头及一些史料里又有“北头冈”、“白头冈”之称【见清宣统元年(1909)广东参谋处测绘的《广东地全图·新安县图》等地图中】。

沙井的望族

据了解,在明朝陈宗顺父子迁居渡溪之前,这里已有黎、费、冼等姓氏的早期村民聚居,陈姓子孙的人口不断增多,陈姓逐渐超过了其他姓氏,至使其他姓氏的人口迁徙他乡,渡溪便成为陈氏后裔的单姓村落。在乾隆甲寅年(1784年),陈氏子孙在原黎氏宗祠的基础上,尊陈宗顺为该系的开基始祖。后又扩建重修大宗祠,即今天的陈氏大宗祠,正殿的神牌上陈氏俊卿世系——南宋魏国公有副对联为“六龙怀念姻亲旧”、“五马追思世泽长”,后堂重柱上楹联:“雍睦世家子孙发达开先绪”、“颍川堂上祖武传流启后人”。据史料记载,壆岗陈氏大宗祠在清光绪乙末年(1895年)及1987年进行了两次修葺。壆岗大宗祠的对联所撰写地理位置已今非昔比,当年的前溪后溪已不在,就连原村名也从渡溪改为壆头岗到今天的壆岗村,天马、禄马、驸马只是在大宗祠楹联及族谱上留下的美好回忆,能向世人展示其先祖的那段辉煌。

陈姓是沙井地区的大姓。主要有两大支,一支为沙井义德堂陈氏,尊南宋淳熙进士陈朝举为开基始祖;一支为归德雍睦堂陈氏,尊南宋理宗驸马陈梦龙为开基始祖,所以归德雍睦堂陈氏也叫驸马房陈氏。壆岗陈氏,属于归德雍睦堂陈氏,即驸马房陈氏一系。

历史上的名人

陈梦龙,娶赵氏公主(理宗赵昀之女)成为驸马,敕授轻骑都尉。梦龙的儿子宋恩因避元难迁徙广东南雄,后定居归德主村辛养。陈梦龙的七世孙陈宗顺及其长子陈中正于明朝初年自辛养迁居壆岗。据传说,为了方便祭祀以及显示来此定居的决心,陈宋恩当年是背着父亲陈梦龙遗骸来到这里的,定居后将其安葬在当年白沙村附近的小山岗(今广深高速公路新桥出口与107国道新桥交会处的新桥立交桥的东面),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陈梦龙这位宋朝理宗时的驸马爷,在各种史籍记载中,虽未见有辉煌经历,但他凭借着驸马爷这个特别的皇亲身份,影响着归德这一族陈氏后人数百年,目前在此地繁衍生息至今达30多代人。

今天,该墓保存完好,每年重阳节期间,他的后裔都会组成庞大的祭祀队伍,浩浩荡荡前往该墓叩拜,陈梦龙后裔遍布于沙井的辛养、衙边、壆岗、后亭、茭塘、马鞍山、福永桥头的灶下(又叫造下)、南山的南山村以及东莞的南栅等村庄。

陈鉴荣,据清嘉庆《新安县志》卷之十五记载:“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恩科,邑之壆头冈人,以《书经》中式。”今沙井壆岗大宗祠内还有乾隆四十四年“恩科举人臣陈鉴荣恭承”牌匾一块。从此,壆岗修建了宗祠,逐渐在这一带确立其地位。

陈大魁,据清嘉庆《新安县志》卷之十五记载:“邑之壆头冈人,嘉庆元年丙辰贡。”今沙井壆岗大宗祠内还有嘉庆元年“丙辰贡生臣陈大魁恭承”牌匾一块。

陈才茂,号智熙,壆岗人,1861年出生于壆岗,清末旅越华侨。从建筑泥工成为一名出色的师傅,从管工到包工头直至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建筑公司,在越南海防的公司越做越大,不管是法国人还是越南人都亲切地称其为THAN THOI(陈才)。该公司位于红河边的广东街中心地段,他买下沿广东街红河两岸的大片土地,建起了先进的机器锯木厂、水泥花砖厂和内河船坞修理厂。由于陈才茂的名气,人们逐渐称广东街为“陈才街”。他善于团结华工,有一批能工巧匠为他保证各类工程质量,所以他赢得法属殖民地当局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信赖,成为当时北越声名显赫的三大建筑师之一,与另外两名法国建筑师齐名。他主持修建的全越南总督府是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统治中心,现在仍被作为越南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