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筑城前瞻布局 数字赋能城市“智”理 深汕特别合作区创新先行高标准建设智慧新城

深圳特区报 2021-02-09 06:05

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副中心、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英达斯瑞公园智慧灯杆集LED照明、视频监控、公共广播、环境监测、无线网络、5G基站、紧急呼叫、水文监测、井盖监测、车辆监测等功能于一体。

深汕特别合作区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图为地下管线平台。

放眼世界,人口和资本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汇聚已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建设智慧城市则是解决“大城市病”的一把金钥匙。

在距离深圳行政边界6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沉寂已久、面积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四个农业镇加一个林场,户籍人口7.73万人,工业化没有正式起步,农村城市化任重而道远。10年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建立,一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两年多前,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深汕合作区正式成为深圳第“10+1”区,规划到2035年,将拥有城市人口150万人。而深圳“十四五”期间则规划在此建设深圳都市圈副中心。

白纸作画、平地筑城意味着披荆斩棘、千锤百炼,考验着拓荒者的远见卓识和非凡定力。深汕合作区坚持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为发展模式,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开局就不同凡响,“智慧”成为这座特别新城的先天基因。深汕合作区牢牢把握历史性机遇,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于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上,加速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经过几年的努力,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智”理水平逐步提升,群众办事越来越便捷,智慧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

探路飞地 前瞻布局建设智慧新城

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揭牌,深汕合作区正式成为深圳第“10+1”区。这一历史时刻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揭牌一年多前,面对连片的山林和农田,深汕合作区已经前瞻布局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

2017年7月,深汕合作区成立了区属国企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深汕智研院),定位为“智慧城市设计运维商、大数据管理基础库、高端人才蓄水池”,成为深汕合作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城市智慧化建设领域的重要探索。

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深汕合作区还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双优工程建设,并连续三年将智慧城市建设在区年度工作要点中设立单独板块加以部署。

“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多次来到深汕合作区调研,要求我们按照世界一流标准,高质量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深汕合作区。”2019年9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在深汕智研院调研时表示,深汕合作区作为深圳第“10+1”区,承担着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飞地模式探路的使命,当前正处于新城建设的初创阶段,一张白纸好作画,在推进智慧城市方面理应当仁不让、后来居上,有条件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寄托着深汕人的美好愿景。深汕合作区从建设之初便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来规划,确保不留遗憾、不留败笔,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努力将深汕合作区打造成为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

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之庞大复杂决定了必须高标准打造高素质、强能力、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作为全区的“高端人才蓄水池”,深汕智研院肩负铸造深汕智慧铁军的重任,自成立以来,以为智慧深汕建设提供全领域人才支撑和服务为导向,不断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经过三年发展,该院名校硕博人才比例高达88%,横跨交通、通信、计算机等10余个专业领域,智慧城市建设人才队伍基本成型。仅2020年,就有7人通过职称评审认定,其中高级3人,深圳高层次专业人才1人。

乘上深汕合作区高速发展的快车,深汕智研院自身也在锐意进取,不断进步,去年成功晋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0年底,深汕智研院已累计申请46项智慧城市相关专利,获得16项专利授权及14项软件著作权授权;编撰完成23万字的《智慧共生理念与实践》,与中国环境出版集团联合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即将出版《智慧城市与网联智能》外著书籍译著,深化智慧城市理论研究《智汇华韵》荣获“深圳杯”第二届中国国际智慧杆设计大赛网络最佳人气奖,在“城市智慧治理峰会”暨第二届南都(深圳)智库周产品发布会上,“特区飞地”模式下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项目荣获“智慧治理”大奖……

这些成绩、荣誉的背后,是深汕合作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深汕合作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和不竭动力。

规划引领 高起点谋划建设蓝图

统筹建设是规避“信息壁垒”“数据孤岛”等信息化建设弯路的根本思路。“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深汕合作区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的建设目标,产耀东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建设理念,确保全区新型智慧城市由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规划设计、整体统筹、共建共享和一体化建设。”深汕智研院董事长陈忠晓表示。

深汕合作区充分发挥“一张白纸好作画”的本底优势,编制了《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以“智慧共生”为核心理念,坚持实体城市与智慧城市同步建设的发展思路,构建了以“1+2+3+5”的逻辑架构为基础,涵盖32个建设主题、120个工程的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从基础、政务、民生、产业、治理、决策全方位绘制了智慧城市发展蓝图。

智慧城市既要有高点规划,更要能务实落地。深汕合作区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把城市打造成为一个可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英达斯瑞公园作为全区首个富有深汕特色的城市森林公园,在开建之初就处处透露着“智慧”的影子。

“公园这个灯杆是"智慧灯杆",集LED 照明、视频监控、公共广播、信息发布、环境监测、无线网络、5G基站、紧急呼叫、水文监测、井盖监测、车辆监测等功能于一体,多杆合一,既提升了公园形象,又节省了成本,还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设备互联互通,更加智慧。”深汕智研院智慧公园设计方案负责人介绍道。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深汕合作区以深汕智研院为平台,将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年度工作要点相结合,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亮点,五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正一步步变蓝图为城市实景。

数据赋能 创新应用亮点纷呈

“请调取一下1月31日晚上6时左右,324国道黄甲坑村口的视频资料。”2月4日上午,深汕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蔡警官来到深汕智研院,调取视频以处理一宗交通事故。原来,1月31日当天,黄甲坑村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警方需要调取多个监控视频,以确认驾驶员是否存在酒驾或者“顶包”。因为这是一个单方事故,警方更加谨慎。经多个视频综合比对、多方研判,确定驾驶人为肇事者本人,且未发现其他违法行为存在。而此次“立功”的,正是“平安深汕”视频监控应用。

据了解,在深化“平安深汕”硬件环境基础建设中,深汕合作区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875路视频监控布设启用,目前已实现对核心区及重要道路、重要区域从0到1的安全网覆盖,在刑事案件调查、交通事故还原、交通流量监测、森林防火监控和园区安防保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目的是让城市更“聪明”、民生更便利。如今,随着全区智慧城市建设统筹管理“一盘棋”格局的基本形成,一系列智慧创新应用先后“面世”。

2020年7月,深汕合作区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该可视化系统汇集了深汕合作区全部局办(17个单位)近150万条数据,初步形成地上地下、空天地海、二三维一体化的城市数据资源池,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可为空间规划、住房建设、土地收储、生态环境、防灾救灾、城市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实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提供信息化平台保障。这也标志着“智慧深汕”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将进入“空间融合、数据共享、开放应用”的新阶段。

深汕合作区发展日新月异,历史影像可视化管理平台将全区重点项目点滴变化一一记录下来,融入可视化系统,深化数据汇聚,见证奋斗与梦想。通过区融媒体中心、各建设单位及深汕智研院对历史影像的收集,目前已汇集展示82个已竣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历史影像,并对61个在建项目的建设主体影像进行月度持续更新,真实直观地展现了合作区每一块项目用地从空地到楼房的完成历程。

无人机统一采查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应用也大显神威。2020年下半年,为确保深汕合作区“乡村振兴”战略各项目标任务执行到位,区纪工委联合深汕智研院,探索应用“科技+监督”手段,使用无人机开展巡查,并利用无人机测绘与数据分析技术,对各个自然村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拍摄和三维建模,对照考核任务清单,精准发现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有力保障了乡村振兴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已累计开展无人机巡查106村次,完成84个示范村、重点村的实景三维建模。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巡查效率和治理水平,2021年7月,深汕合作区将完成组建统一的无人机作业团队,搭建无人机智能应用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5G技术,未来将在违建与污染治理、水系与环境保护、道路巡查、森林防火、海防打私、应急支援、数据采集等新的领域开展常态化应用服务,为有关单位提供业务技术支撑,助力深汕合作区城市建设与治理,全力打造无人机智能应用创新示范基地。

深汕云机房完成了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为深汕合作区提供计算、存储等硬件资源弹性调配,为OA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等10个信息系统提供运行环境,并组建起20多人的智慧城市综合运维服务团队,对机房实施7×24小时驻场值守,确保全区大数据中心稳定、可靠、安全、高效运行,同时,也对全区政务办公网络、专用网络、IT设备与软件平台、信息安全、各单位业务系统等提供7×24需求与故障处置服务,后续将搭建智慧城市综合运营服务体系,保障深汕合作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安全、稳定运行。2021年,深汕智研院将按照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工作部署,打造基于“零信任”架构,覆盖全区所有业务系统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和安全准入机制,助推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再上新台阶。

智慧交通方面,以需求和功能为导向,综合考虑智慧城市感知网络的需求,编制了《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交通设施建设指引》《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多功能智能杆样式展示手册》等标准规范,配合设计单位不断深化各道路智慧交通设施建设,并以创元路为试点路段,投入使用的智慧灯杆数量达42根,今年将进一步推进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水务方面,针对深汕合作区水利基础设施,构建“源-供-排-污-灾”全链条水务检测体系。综合运用基础地理数据、水务基础数据和水务业务数据,结合GIS、遥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与市智慧水务规划联动,编制完成《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水务总体方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水务建设实施方案》,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资金,分步实施、分步推进。为先行先试,当前已建设完成水务一张图样板工程,对区内水库、河道、山洪灾害等应用场景开展水雨情、工情、视频监测;开展管网水质指标监测;区内重点水厂、污水厂实现网络联通、数据共享。水务一张图样板工程项目,构建了水务全要素监测体系框架,使得水务监测对象清、水务信息状态明,为后续智慧水务项目全面铺开打下坚实基础。

“互联网+政务服务”

开启城市“智”理新阶段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智慧城市不仅要有一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更要让数据为群众跑腿,从整体上推动城市治理迈上新台阶。

去年12月,鹅埠镇的吴女士因购房所需,来到区行政服务大厅,想要开具一张“不动产查询证明”。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她来到自助服务终端机前,刷身份证、选择名下不动产查询、人脸识别、打印……不到1分钟,她就拿到了带有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询专用章的查询结果单,“真没想到这么高效,又快又方便!”

吴女士的这番感慨非常有代表性。2020年4月,深汕合作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启动运行。目前,全区各单位已累计上线16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其中近99%的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近52%的事项实现了“一网通办”。12月,深汕合作区行政服务大厅正式启用,为群众提供预约取号、排队叫号、自助办理、自助填报、窗口受理等“一站式”受理服务。

深汕智研院智慧政务项目负责人王少明向笔者介绍,目前,深汕合作区“飞地”政务模式雏形初现,实现了“一门式一窗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线上线下融合互补,特别是已经融入了深圳市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正式开启了城市“智”理新阶段。

2021年,深汕合作区将继续实施“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双优工程”,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推进多渠道办理,进一步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形式更加多元化,服务渠道更为畅通,让广大企业和群众办事越来越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这也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所在,打破各部门信息壁垒,整合了各部门数据资源,通过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形成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善思者智,善行者远。深汕合作区前瞻布局智慧城市,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以从零开始的气魄、舍我其谁的担当,在新城建设的每个细胞中深度植入智慧城市的基因,让智慧之果惠及每一位深汕人,让智慧之光照亮新城未来。

(石义胜 林捷兴/文 张贵/图)

新闻推荐

盘活红色文化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汕尾海丰县立项红色项目14个,累计总投资约25亿元

汕尾海丰县立项红色项目14个,累计总投资约25亿元

 
相关阅读